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七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力自己照顧自己,不需要別人照顧;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自己體力衰退了,沒有這個能力了。他做榜樣給我們看,這是教學,這是現身說法,把如來、法身菩薩、真善知識那個樣子做出來給你看,我們才有學處,看到那個樣子:哦,原來是這樣的!

  

  也有人想照顧我,我爲什麼不接受?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不難懂。我要一接受,底下一代就變本加厲。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會接受?諸位要記住,釋迦牟尼佛的侍者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什麼時候當釋迦牟尼佛侍者?二十五歲。我們就能想到,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的那一天,阿難出生;世尊示現成道之後就在鹿野苑開始教學,教五比丘。世尊一生教學四十九年,就算是五十年,前面二十五年釋迦牟尼佛沒侍者,到第二十五年的時候阿難出家,發心做他的侍者;這個他可以接受,是他的小堂弟,也知道將來他是傳法的人。世尊滅度之後,集結經藏是阿難跟迦葉兩個人的工作。釋迦牟尼佛開始弘法利生前二十五年,都沒有侍者,做給我們看的。難道他沒有福報嗎?王子出身,讓家裏派幾個人伺候都很容易,都不難。爲什麼要這麼做?做給後學人看的,給後學人樹立一個修行人的樣子,我們現在講形象。這些地方我們讀經、我們讀史,不能疏忽。我們向佛學習,要在這些地方下功夫。首先要認識清楚,年輕作威作福那個習氣很容易養成,無量劫阿賴耶識裏面含藏貪瞋癡慢業習種子夠多的了,現在看看一般人那種排場、場面,你看到很羨慕,也想獲得,你沒有想到那是什麼因果?真正學道的人,念念當中不能忘記宇宙人生真相裏面的性相、理事、因果,時時刻刻提得起,這個樣子才能保持在菩提道上,沒有走向歧途,沒有退轉。

  

  我們今天勇猛精進做不到,確實天天是在向前進,于是這個地方菩薩教我們,『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讀到這一個單元的經文,心量跟前面確實不一樣了,每一句裏頭都加上「一切佛國土」、「一切衆生」,心量確確實實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普菩薩爲我們示現的,爲我們展現出這種形象,我們應當修福。福,福德,加上一個「菩薩」,不是人天的福德,不是二乘的福德。菩薩福德怎麼修?跟人天二乘沒有兩樣,事相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樣。爲什麼?世間人有分別執著,二乘人雖沒有執著,有分別,菩薩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修福是菩薩的福德;也就是說不著相,修福不著修福的相,佛門裏面的術語叫「叁輪體空」。天天修福,念念修福,心地裏頭連痕迹都不著,這個福德是清淨的福德、自在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用這個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這是我們要記住,應當要學習的。第四句:

  

  【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诃薩,得觀察佛神通境界無迷惑解脫門。】

  

  清涼大師注解,「以深妙智,觀難思境,故多處不迷,多劫不厭。」這幾句話說得好,但是關鍵在第一句「深妙智慧」,如果我們沒有深妙的智慧就難辦了。菩薩德號『普寶焰妙光』,名號裏面就含藏著深妙智慧。「普」,心裏頭沒有一物,《六祖壇經》裏面講的「本來無一物」,這個心就普;普遍法界,普遍虛空,是一個智慧的心,是一個福德的心,是一個普度一切衆生的心。「寶焰妙光」,寶比作福,妙光比作慧,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以深妙智」。他的法門,『觀察佛神通境界』,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普賢菩薩在前面講的,法性理體是不思議境界,沒有深妙智怎麼行?這個深妙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根本智也就是不動智。在一切境界當中,佛境界是一真法界,衆生境界是十法界,從來沒有動搖過,那個心是如如不動,周遍虛空法界,這個心就具足了圓滿的般若智慧。我們怎麼學?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了一個榜樣,曆事練心,功夫就在回光返照。

  

  凡夫那個心往外頭跑,他回不了頭來;聖賢人跟凡夫不相同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能回頭。孟夫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在求其放心而已」,凡夫的心不都往外邊跑嗎?心神不定,一天到晚想東想西,真正做學問的人,把這個心收回來;眼是看了,沒錯,看了之後收回來,不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被它所迷惑,這就是功夫。佛家也是做這個功夫,觀世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示現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舉一個例子,耳根。我們凡夫耳聽外面的音聲,聽了怎麼樣?聽了些音樂,跟著這個音樂手舞足蹈,生起七情五欲;你被這個音聲勾引走了,你受它的影響,你被它迷惑了。觀音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能從那個音聲回頭,反聞聞自性;眼見色能夠反見,見自性。六根可以往外頭接近,外面六種境界接近,你要知道回頭。所以佛家常講「回頭是岸」,儒家講「反求諸己」,都是這個意思。回頭要緊!不能不回頭。

  

  中國的文化在古時候作大官的、發大財的人,這些大福報、大富大貴的人手上常常拿著一柄如意;我們現在出家人這個衣服是福田衣,這個挂鈎就是個如意的相,教你常常看到、常常摸到。如意表什麼?回頭。你看如意那個頭是回來的,回首如意;回頭就如意,不回頭就有災難了。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的功夫都是知道回頭,不會被外境所迷,『無迷惑』。清涼大師在注解裏注得好。境界,十法界、一真法界,修行人不能不接觸;善財童子用五十叁參來表法,給我們示現這個境界,做出這個形象來給我們看,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決定不能夠染著。世尊在《金剛經》上教給須菩提尊者還是這句話:「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取是什麼?絕不著相。也就是說,絕不被外面境界相所影響;現在人講影響,不被它影響,不被它動搖。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心裏頭怎麼樣?如如不動,這是功夫,這是禅定。所以定慧等學,定慧等用。不是叫你不接觸,接觸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知道真相跟假相。《金剛經》末後偈子說得更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這首偈好!我們應該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于宇宙人生用這個看法就對了。這是諸佛如來的看法,這是法身菩薩的看法,正知正見;不是這個看法,那你就看錯了。所以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他怎麼會被迷?他怎麼會在這個境界相上起心動念?怎麼會去造業?不可能!真正明白了,你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隨緣,佛家講「隨緣不變」。

  

  我早年講經,把這一句說成四句。當年我記得趙默林老居士聽我講,他很歡喜,他說:「這個我從前沒聽說過」。我把這四句說爲修行四個層次:「不變隨緣」是如來、是諸佛如來,他不變,他隨緣。「隨緣不變」是菩薩,我隨緣裏頭學不變,也就是我隨緣,我在隨緣裏面學什麼?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在順境裏頭學這個,在逆境裏頭也學這個;在善緣裏頭還是學這個,逆緣裏頭還是學這個,這是大智慧、大福德。還有一種「不變不隨緣」,這什麼人?二乘人,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變,但是他不隨緣,這小乘。另外一種,我們凡夫「隨緣隨著變」,這就搞六道輪回了。我把這一句開作四句,四個境界。我們要在隨緣裏頭學不變,這也是修學綱領,福慧雙修。

  

  這個地方講「觀察」就是妙觀察智,真正能夠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我們不能不在這裏下功夫。在什麼地方轉?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頭去轉。開始學,難!剛剛轉,一轉念又跑掉了。禅宗那個「牧牛圖」很有味道,那就是講我們這個功夫;這個修學功夫十個層次,它是用這個牧牛圖來表現。我們煩惱習氣重,收不住,但是覺得收了,收了馬上就跑了,再收回來,逐漸逐漸功夫成熟了;大概你要想真正能有把握做得了主,給諸位說,我是用了十年。章嘉大師傳的這個方法,李炳南老居士會下觀察境界,在這裏頭練功,練的是不被外境所轉。怎麼練法?心在經教上,我用這個方法。凡夫那個心總是要一個地方安住,我把我的心安在經教上,全心全力學經教,不理會外面境界。外面境界來了,很好,點點頭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不放在心上。我用這個方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