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七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力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别人照顾;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自己体力衰退了,没有这个能力了。他做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教学,这是现身说法,把如来、法身菩萨、真善知识那个样子做出来给你看,我们才有学处,看到那个样子:哦,原来是这样的!

  

  也有人想照顾我,我为什么不接受?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不难懂。我要一接受,底下一代就变本加厉。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接受?诸位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什么时候当释迦牟尼佛侍者?二十五岁。我们就能想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的那一天,阿难出生;世尊示现成道之后就在鹿野苑开始教学,教五比丘。世尊一生教学四十九年,就算是五十年,前面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没侍者,到第二十五年的时候阿难出家,发心做他的侍者;这个他可以接受,是他的小堂弟,也知道将来他是传法的人。世尊灭度之后,集结经藏是阿难跟迦叶两个人的工作。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利生前二十五年,都没有侍者,做给我们看的。难道他没有福报吗?王子出身,让家里派几个人伺候都很容易,都不难。为什么要这么做?做给后学人看的,给后学人树立一个修行人的样子,我们现在讲形象。这些地方我们读经、我们读史,不能疏忽。我们向佛学习,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首先要认识清楚,年轻作威作福那个习气很容易养成,无量劫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贪瞋痴慢业习种子够多的了,现在看看一般人那种排场、场面,你看到很羡慕,也想获得,你没有想到那是什么因果?真正学道的人,念念当中不能忘记宇宙人生真相里面的性相、理事、因果,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个样子才能保持在菩提道上,没有走向歧途,没有退转。

  

  我们今天勇猛精进做不到,确实天天是在向前进,于是这个地方菩萨教我们,『修习菩萨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读到这一个单元的经文,心量跟前面确实不一样了,每一句里头都加上「一切佛国土」、「一切众生」,心量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普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为我们展现出这种形象,我们应当修福。福,福德,加上一个「菩萨」,不是人天的福德,不是二乘的福德。菩萨福德怎么修?跟人天二乘没有两样,事相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样。为什么?世间人有分别执着,二乘人虽没有执着,有分别,菩萨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样修福是菩萨的福德;也就是说不着相,修福不着修福的相,佛门里面的术语叫「三轮体空」。天天修福,念念修福,心地里头连痕迹都不着,这个福德是清净的福德、自在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用这个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这是我们要记住,应当要学习的。第四句:

  

  【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得观察佛神通境界无迷惑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以深妙智,观难思境,故多处不迷,多劫不厌。」这几句话说得好,但是关键在第一句「深妙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深妙的智慧就难办了。菩萨德号『普宝焰妙光』,名号里面就含藏着深妙智慧。「普」,心里头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面讲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就普;普遍法界,普遍虚空,是一个智慧的心,是一个福德的心,是一个普度一切众生的心。「宝焰妙光」,宝比作福,妙光比作慧,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以深妙智」。他的法门,『观察佛神通境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普贤菩萨在前面讲的,法性理体是不思议境界,没有深妙智怎么行?这个深妙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根本智也就是不动智。在一切境界当中,佛境界是一真法界,众生境界是十法界,从来没有动摇过,那个心是如如不动,周遍虚空法界,这个心就具足了圆满的般若智慧。我们怎么学?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历事练心,功夫就在回光返照。

  

  凡夫那个心往外头跑,他回不了头来;圣贤人跟凡夫不相同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回头。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在求其放心而已」,凡夫的心不都往外边跑吗?心神不定,一天到晚想东想西,真正做学问的人,把这个心收回来;眼是看了,没错,看了之后收回来,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被它所迷惑,这就是功夫。佛家也是做这个功夫,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举一个例子,耳根。我们凡夫耳听外面的音声,听了怎么样?听了些音乐,跟着这个音乐手舞足蹈,生起七情五欲;你被这个音声勾引走了,你受它的影响,你被它迷惑了。观音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能从那个音声回头,反闻闻自性;眼见色能够反见,见自性。六根可以往外头接近,外面六种境界接近,你要知道回头。所以佛家常讲「回头是岸」,儒家讲「反求诸己」,都是这个意思。回头要紧!不能不回头。

  

  中国的文化在古时候作大官的、发大财的人,这些大福报、大富大贵的人手上常常拿着一柄如意;我们现在出家人这个衣服是福田衣,这个挂钩就是个如意的相,教你常常看到、常常摸到。如意表什么?回头。你看如意那个头是回来的,回首如意;回头就如意,不回头就有灾难了。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的功夫都是知道回头,不会被外境所迷,『无迷惑』。清凉大师在注解里注得好。境界,十法界、一真法界,修行人不能不接触;善财童子用五十三参来表法,给我们示现这个境界,做出这个形象来给我们看,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决定不能够染着。世尊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还是这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是什么?绝不着相。也就是说,绝不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现在人讲影响,不被它影响,不被它动摇。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头怎么样?如如不动,这是功夫,这是禅定。所以定慧等学,定慧等用。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知道真相跟假相。《金刚经》末后偈子说得更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这首偈好!我们应该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于宇宙人生用这个看法就对了。这是诸佛如来的看法,这是法身菩萨的看法,正知正见;不是这个看法,那你就看错了。所以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他怎么会被迷?他怎么会在这个境界相上起心动念?怎么会去造业?不可能!真正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随缘,佛家讲「随缘不变」。

  

  我早年讲经,把这一句说成四句。当年我记得赵默林老居士听我讲,他很欢喜,他说:「这个我从前没听说过」。我把这四句说为修行四个层次:「不变随缘」是如来、是诸佛如来,他不变,他随缘。「随缘不变」是菩萨,我随缘里头学不变,也就是我随缘,我在随缘里面学什么?学「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在顺境里头学这个,在逆境里头也学这个;在善缘里头还是学这个,逆缘里头还是学这个,这是大智慧、大福德。还有一种「不变不随缘」,这什么人?二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不变,但是他不随缘,这小乘。另外一种,我们凡夫「随缘随着变」,这就搞六道轮回了。我把这一句开作四句,四个境界。我们要在随缘里头学不变,这也是修学纲领,福慧双修。

  

  这个地方讲「观察」就是妙观察智,真正能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我们不能不在这里下功夫。在什么地方转?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去转。开始学,难!刚刚转,一转念又跑掉了。禅宗那个「牧牛图」很有味道,那就是讲我们这个功夫;这个修学功夫十个层次,它是用这个牧牛图来表现。我们烦恼习气重,收不住,但是觉得收了,收了马上就跑了,再收回来,逐渐逐渐功夫成熟了;大概你要想真正能有把握做得了主,给诸位说,我是用了十年。章嘉大师传的这个方法,李炳南老居士会下观察境界,在这里头练功,练的是不被外境所转。怎么练法?心在经教上,我用这个方法。凡夫那个心总是要一个地方安住,我把我的心安在经教上,全心全力学经教,不理会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来了,很好,点点头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恶人也好,不放在心上。我用这个方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七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