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物的看法提升了,我們在一切境界當中逐漸逐漸學會修菩薩行。
到底怎麼看法?細說那說不盡,佛在許許多多大乘經論裏面,宣說很多很多菩薩修行綱領、原理原則。在中國,古來這些大德們,無論出家在家,喜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喜歡《般若波羅蜜心經》,不是沒有道理,它的緣實在講跟六祖能大師脫不了關系。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他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開悟的,這是緣。因呢?因就深了,它確實是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要看,能不能在一微塵裏面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諸菩薩神通境界」;微塵是最小的,小大一如。
微塵的相,佛在經典裏面所說的,跟科學家所發現的逐漸接近。距離拉近了,接近一致的看法。基本的物質,確確實實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物質確實是有,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移動的速度非常大,佛用四個字來說明它的現象,基本物質的現象。在佛法裏叫微塵,現在科學家裏面講的原子、電子、粒子,跟佛法講的微塵相似,它不是永恒的存在,剎那生滅。它有四個現象:「地、水、火、風」。地,它是物質、它是物體,很小,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見它;火,它有溫度;水,它有濕度;風,它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地、水、火、風是說明它的現象。
科學家不講地水火風,但是他也肯定物體,這是地的意思;他說它帶電,帶陽電就是佛講火的意思,火大;它帶陰電,陰電就是水大;它確實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動就是風大,風是動的,不動就沒有風了。這是說它有這四種性質。能不能在這裏看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就是完全把真相看出來了。菩薩所修的就是修這個,菩薩所悟的也是悟這個,菩薩所覺的還是這一樁事情,從微塵到世界,是幻相,不是事實。你要把這個東西當作是事實,那就錯了。這個幻相,我們感官當中千變萬化,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說得清楚,「從心想生」。你的心想千變萬化,外面這個境界是附屬于你的心想。
我早年學佛的時候,對于佛經這一個說法漸漸有一點體會,于是有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相不相信有鬼?」我說我相信;「你相信不相信有上帝?」我相信;「你相信有沒有龍?」我相信。爲什麼?從心想生,幻化的,你有這個念頭,它就會有這個相出現。像作夢,這個夢中境界,古人說得沒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從哪兒來的?夢還是從妄想生的。佛經裏面說,夢的因緣有很多種,裏頭也有從妄想生的,不離妄想。連「諸佛如來正遍知海」,也從心想生。這就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到底從哪裏來的?什麼原因來的?佛一句話就說明白、就解答了,「從心想生」。
你有沒有真懂?你要是真懂,你就沒事了。沒事是什麼?沒妄想了。你真懂,你就沒有妄想;你還有妄想,你沒有真懂。果然真懂了,「諸佛如來正遍知海」,正遍知海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從心想生」。那我現在什麼妄想都不想,我專門想佛,念佛成佛的道理就是這個。大勢至菩薩這是念佛第一個人,菩薩裏頭最了不起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爲什麼?從心想生。你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想阿彌陀佛,自自然然你就變成阿彌陀佛,就這麼回事情!問題是你是不是真的放下萬緣?一微塵裏面你所見到那些道理,菩薩修行的理論與方法,圓滿具足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一切法在一微塵,一微塵就是一切法,微塵沒有放大,諸法沒有縮小,理事無礙的法界!你要是真正稍稍體會得,確實會改變你的宇宙人生觀,從今而後對于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跟從前決定不一樣。
我們要學佛,我們還會對一切是非善惡計較嗎?沒有!那你看世間這一切現象、萬事萬象是什麼?因緣果報!此地藍塘道「光明講堂」大殿上那一幅對聯,雖然說的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通一切事。上聯寫著:「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幾個字把世間法說盡了,世間哪些法?整個六道都講盡了。凡是在六道輪回的衆生,你要說什麼原因,這裏頭講了四種,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盡搞這些把戲,現在人講遊戲、搞遊戲,這個遊戲永遠沒有止境。哪一天他不玩這個遊戲,覺悟了,恩怨就放下了、債務放下了,這個時候真的轉迷爲悟,轉凡爲聖。
所以我們自己要冷靜想想、要細心觀察,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還不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嗎?這就是業力輪回,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在佛法當中,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雖然沒有徹底,明白了幾分,這幾分管用,這幾分對于我們幫助就很大。我在世間,恩怨消除、化解了,也就是阿賴耶識裏面含藏的恩怨種子化除了,自性裏面的大慈悲現前了。要知道恩愛是有條件的,不是真的愛;恩的厚薄有時間性的,恩德再大,長時間報,報完了。自性裏面本具的大慈大悲是無盡的,愛護一切衆生是真的,不是虛假的。爲什麼?沒有條件。不是你過去對我有恩惠,我對你報答,不是這個,那個我可以報得完的。你對我多大的好處、多大的利益,我回饋你,就像中國古人所說的,「受人滴水之恩,應以湧泉爲報」,這是講厚道,還是報得盡的。唯有自性裏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那種大慈悲心,肯定虛空法界剎土衆生跟自己是一體,肯定虛空法界剎土衆生是自己,把我找到了。禅宗裏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這樣把本來面目找到,然後對于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真誠清淨平等的熱愛。
衆生對我不知道,對佛菩薩不知道,沒有這個愛心;諸佛菩薩對衆生有這個愛心,即使這個衆生叛逆,殺害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對他這個愛心,一絲毫都沒有改變,真的!唯有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才永恒的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不但感一切有情衆生恩,無情衆生恩我們從這個經文上看到,一微塵的恩德,永遠感恩不盡,這個境界是普賢菩薩!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真的不懂。我們要是不讀《華嚴》,連作夢都會想不到,哪裏是這個境界?《華嚴》是佛法的第一經,我們想一想,我們會同意、我們會贊成。唯有深入《華嚴》,你才能契入菩薩境界,這才叫真正學佛。爲什麼?把菩薩的修行,諸佛之所證,能落實到自己生活,落實到自己的心想,念念相應。古大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聽得耳熟,也會說,那個意思總是體會不到。我們讀到這一句,就有這麼一點意思。確實在一微塵、一切微塵裏面,具足無量無邊菩薩修行境界,它是圓滿的,具足圓滿,一門都不欠缺。
理通了,在事相上我們總的來說,純淨純善。給九法界衆生做好榜樣,用心純淨,行事純善,純淨純善把菩薩的修行也包括了。在行爲上不夾雜絲毫不善,在心地上不夾雜絲毫不敬。善的標准,這是非常非常重要,決定是利益衆生;淨的標准也要曉得,決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絲毫自私自利,不清淨。爲一切衆生示現種種形象,如果沒有令衆生得到滿分的利益,就不善了。也許有同修要問,我們是做了很好的榜樣、很好的示現,衆生好象並沒有得到圓滿的利益,這又怎麼說法?只要我們自己做得圓滿,衆生所得的就圓滿。他得不到,是因爲他現前有障礙。好象陽光普照大地,它是圓滿的,衆生偏偏要打一把傘不讓它照,這是他障礙,這是他業障。不是陽光不照你,是你不願意讓它照。所以這個善是圓滿的。
但是我們曉得,衆生的業障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妄一定會消,真一定會顯。我們要學佛菩薩的耐心,佛菩薩很有耐心,生生世世不舍衆生;既然他給你認識了,就是有緣,不管他現在是做的善或者是做的惡,你應當有心去度他,幫助他回頭是岸。所以你要讓他回頭、讓他覺悟,你就要做到純淨純善,他會有覺悟的一天。縱然一生迷惑顛倒,遇到的外緣不善,到臨死的時候,有很多人覺悟。到臨死的時候,常言道「良心發現」,才真會想到這一生當中哪一個人對我是好、真好,哪個人對我是假的?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有沒有用處?有用處,對他來生有好處。可是你得要曉得,臨終時會反省,必定神智清楚,他這一生當中還是修了一些福德;最麻煩的是,死的時候是迷惑顛倒,那才叫真可憐,這種人死了以後必定墮叁途。佛菩薩對他這個恩德,在他阿賴耶識裏頭;一生不覺悟,二生不覺悟,生生世世都不覺悟,也許過無量劫之後忽然覺悟。我們就是這種人。
我們不是這一生,過去生中也經曆無量劫,無量劫中都沒有覺悟,都不知道佛菩薩的恩德。佛菩薩生生世世從來沒有遺棄過我們,時時刻刻念念在關照、關懷,無量劫來從來沒有間斷過的。我愚癡,不知道,今天才曉得,感恩的心自然就生起來,油然而生!這個心生起來了,你一定會發心改毛病,做如來的好學生,做父母的好兒女,報答深恩。在這個世間,一切時一切處,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會做出最好的榜樣,示現最好的形象。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連一微塵、一片花瓣、一株小草,我都認識它對我的深恩大德。不入普賢境界,不知道。普賢不可思議,普賢什麼都是不可思議,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諸佛如來,無處不現身!前面第四位,這個解脫門「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是普賢菩薩身,無一不是諸佛如來身。既然是諸佛如來現身了,菩薩現身了,如來現身是性德,菩薩現身是修德。沒有修德,就沒有辦法證得性德。所以在我們現前這個身分上,我們肯定性德有,對性德有信;我們在修德上,有信有解有行,最後證入性德。《華嚴經》的四分是這麼建立的。
我們對于性修要有圓滿的信心,重要!不能疏忽。入手之處,還是我們在講席裏頭說的一句老話,轉念頭。真正發心爲一切衆生服務,真真實實,我們自己誠心誠意爲一切衆生做好榜樣;儒家講,做出倫常道德的榜樣。我們自己的身分,在家庭,對父母決定是孝順的兒女;如果你是對你的子女,你一定是仁慈的父母;兄弟之間友愛,互相尊重,對于一切受用決定沒有爭奪,互相退讓。要做出這個好樣子給社會看,這就是救世。救自己,救衆生,真正慈悲救世是從這個地方做起,讓一切衆生看到,覺悟了。所以我們從思想上轉變,這是根,身體造作、言語都是受思想控製的。從根本修,就是改念頭。世間人不孝不忠、不仁不義、無禮無信,我們一定反其道而行,而特別加強行。普通的回過頭來,不行!要加強,才能夠收到效果。要非常明顯、非常強烈,喚醒人們的覺悟。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一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