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0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衆,普賢菩薩別顯十門第七句:
【有解脫門,名一念中現叁世劫成壞事。】
清涼大師注解「時隨法融」,時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法是我們講的空間。他說「令叁世劫」,劫是很長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劫當中,在這個大時間的當中,整個宇宙會有許許多多的變化,佛經裏面講的成住壞空;這個現象現代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相當的詳細,確確實實每天幾乎都可以發現有新的星球誕生,老的星球消失了。星球的誕生跟消失,就是佛經裏面講的世界的成住壞空,真正說明了「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他說,「一念當中能現,無所障礙」,然而「事通能所」,能是能成、能壞,所是所成、所壞。能成能壞,實在講就是緣聚緣散。緣聚,世界相現前;緣散,這個相就消失。這個緣就是講的地水火風四大,我們知道地水火風是代表基本的物質。所以《金剛經》上說,「世界是一合相」,就是這種基本物質組合的,仔細分析,到最後都是一樣的。
你能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把物質的世界就看平等了,物質世界裏面絕對沒有貴賤。換句話說,金剛鑽黃金跟沙石糞土,價值完全是相等的;平等真法界,一切都平等,世間人把它搞成不平等,以爲有貴有賤,實際上是平等的。由此可知,對于一切人事物,你看成哪個貴重、哪個賤,那是你的虛妄分別執著,絕對不是事實,事實是平等的。佛經裏頭,時時刻刻顯示出事實真相。所成所壞就是天地萬物,大我們今天講到太空星系,小講到微塵,所成所壞。時間跟空間是一不是二,經上跟我們這樣說的。時空是圓融的,不能分割的,現在科學家把時間跟空間對立,我們現在生活在叁度空間,加上時間,就變成四度空間。所以經文這一句,就是講現代的太空物理、量子力學,現代的科學走向這兩個極端。這兩端,在世間法科學家裏面還圓不過來;佛法已經圓融了,這個圓融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非常遺憾的是近代這些大科學家,他們真的是人中絕頂聰明之人,可惜沒有聞到佛法,沒有接觸到《華嚴經》;他要接觸,我相信這個科學技術一定會大幅度的提升,有助于科技的進步。
這一節經文,我們要怎樣學習?如何落實到我們現前生活?這是觀念上的問題。觀念對我們修持,是有一定的影響。觀念正確,這是看破,你才能把一些錯誤的觀念放下,把錯誤的行爲改正過來,所以它很重要。世間人因爲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産生無量無邊的錯誤觀念。這是一切錯誤觀念裏面基本的錯誤觀念,不知道時空的真相。時間決定是隨空間的,空間跟時間決定是分不開的。時間跟空間到底有沒有?它的真相如何?說實在話,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要說有,它沒有體性;你要說無,九法界衆生確實他有這個感受。所以這兩樁事情,在法相唯識宗裏面,天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排列在不相應行法,它是什麼樣的性質,大致上我們可以能理解了。不相應行法,也就是說它不是心法,與心法不相應;它也不是心所法,與心所法也不相應;它也不是色法,它不是物質,所以與色法也不相應。但是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裏面變現出一種抽象概念。不相應行法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抽象概念,它不是事實,所以你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你要是迷了,它會産生障礙;你要是覺悟了,它沒事情。迷悟重要!
對于一切法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事事無礙;事事無礙,你過的是諸佛如來的生活。給諸位說,理事無礙,你過的是菩薩生活;事事無礙,普賢菩薩諸佛如來,你過他們的生活。過他們的生活,你就成了佛,你就成了菩薩,你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同一個境界,世出世間一切問題,全都解決了,沒事了。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來表演的、來示現的,來幫助衆生覺悟的。所以佛法在世間,確確實實就一句話,破迷開悟,以無量種種方便,就是一樁事,幫助衆生破迷開悟。我們在前面,把這意思可以說看得很清楚很明顯,我們如果要走這一條路子,修普賢行。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修淨土的人都是修普賢行的。現在你就修普賢行,你念佛往生淨土,果報多數都在實報莊嚴土;不是修普賢行的,念佛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
《無量壽經》經文一開端,第一句話:「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我們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的世界,我們不能搞錯了。到了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現在不知道修,生凡聖同居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聽彌陀、觀音、勢至、文殊、普賢說法,個個都修普賢行,我們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現在在這個世間就修普賢行,你往生的品位一定高超。《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是《無量壽經》的廣說,佛教名詞用廣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細說;反過來看,《無量壽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略說、簡介,真的它是同一部。所以《華嚴》具足十玄門,《無量壽經》也具足十玄門,黃念祖老居士《注解》裏面就介紹得很清楚。這一句,近代科學的進展,對于我們理解這一段經文確實有很大的幫助。
『一念中現叁世劫成壞事』,念劫圓融。「一念」這時間很短,「叁世劫」時間很長,一念當中圓滿具足叁世劫的事情。這個一念沒有展開,叁世劫也沒有把它縮短,爲什麼?一念稱性,叁世劫也稱性,真性裏面沒有大小,真性裏面沒有廣狹,真性裏頭沒有來去,那是真的!由此可知,遠近、長短、來去、廣狹,是衆生錯誤的妄想分別執著;如來境界裏面、法身菩薩境界裏面,了不可得,沒有這些東西。因此這些東西我們了解它真相之後,再不放在心上;不了解,你心裏頭常常有這個影子,這個影子對你造成障礙,有時候還幫助你生起煩惱,引起你的煩惱,我們不能不曉得。
念劫圓融,小大相入,這是今天科學都沒有辦法理解的。科學家雖然聰明,用的是意識心,用的是分別心,分別執著妄想,絕對見不到事實真相;真相就是真如自性,見不到。必須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相大白。所以他們只能夠測驗到一個仿佛,沒有辦法了解真實,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有了佛法的基礎,我們再看今天科學裏面的成就,你的看法當然不一樣,你知道科學家他觀測到哪一個程度,淺深廣狹一接觸就明了。但是要記住,「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永遠記住「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六祖所說的「合掌令歡喜」,這就對了,這就是你真正在這裏示現教化衆生。他如果學佛,他到達某一個程度,你幫助他提升,那是正確的。第八句:
【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
菩薩這有大有小,小菩薩諸位同修現在都是,無論你們是出家在家,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是小菩薩,名字菩薩。爲什麼?菩薩的心沒有發,菩薩的行沒做。天臺大師「六即」裏面,你是名字即菩薩,你這個地位是有名無實,也不錯了,沾上一點名。可是總得要名實相副,那就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這個道就是路,要走菩薩的道路,發菩薩的心。菩薩是什麼心?世尊在經教裏面常常給我們講,菩薩是六度心。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給諸位說,發六度心是觀行即菩薩、相似即菩薩;如果發菩提心,那就要加上一個「摩诃薩」,菩薩摩诃薩。菩提心一發,在《華嚴經》裏面的地位圓教初住,出了叁界。換句話說,在六道、在十法界裏面作菩薩,是屬于觀行位菩薩、相似位菩薩;六道裏面是觀行,四聖法界裏頭是相似。
觀行位的菩薩我們要真幹,所以不能沒有六度心。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裏?安住在布施。布施這是總說,布施什麼?一般經論上給我們講的布施財、法、無畏;今天我們在此地華嚴會上講,我們不是這個說法,布施九法界衆生菩薩形象,這叁種布施都包括在其中了。我要做出最好的榜樣,菩薩的樣子,給九法界衆生來看,我身做這個樣子,這就是布施。身體是內財,屬于財布施;樣子是法,把菩薩的法,我做出樣子出來給你看,這就是法布施。九法界衆生看到了,體會得了,看清楚明白了,覺悟了,來向你學習了,無畏布施在其中。這真正叫行菩薩道,所以你要發這個心,布施是這個意思。
第二、你要有持戒心。持戒是什麼意思?持戒是如法。做什麼樣的示現,一定如法,一般講守法,你示現得很像。你示現一個菩薩,你很像菩薩;你示現一個羅漢,你很像羅漢;你示現一個出家人,很像出家人,出家人的戒條,出家人的威儀,你都表演出來了。你示現是個國王,這在家學佛的,很像一個國王,好國王,愛護人民,教化人民;儒家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國王的職責就是這叁樁事情。君,你是一個好的領導;親,你是好父母,你把你所領導的人,都看作是你的子女,你那麼樣的愛護他,那麼樣的照顧他,親情;作之師,你把你所領導的這些人,都看作自己的學生,認真努力教導他,把他的品德、智慧、能力向上提升。好領導人,你做得像,菩薩國王;你是經商,你開一個店,做個老板,商人菩薩,商主,你把菩薩六波羅蜜、四攝法,統統落實在你商店上、落實在你事業上。無論在家出家,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你是同樣生活裏面的模範,同一個行業裏面的典型,這叫行菩薩道。所以菩薩根性不一樣,就是我們衆生的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也不一樣。到這個世間來了,我們得的身體不一樣,所生在的國土不一樣,族群不一樣,生活背景不一樣,文化程度不一樣,差別太多太多了。所以佛要用無量法門,度無量不同根性的衆生,『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你們看看,示現就是做榜樣,就是示現一個好的樣子,幫助一切衆生契入他自己的境界。
這一句話裏面含義非…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