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0叁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衆,普賢菩薩別顯十門,最後一句:
【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
這一句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這裏面意思是每一句都是深廣無盡,我們學習最重要的,是在我們現實生活環境當中如何落實,如何能夠契入華嚴境界?我想這是每一位同學都非常關心的一件事情。這一樁事實在說,有這個希求的心,這種同修很多,爲什麼不得其門而入?就是沒有辦法克服自己的障難。普賢的大行,是建立在菩薩道的基礎上,菩薩道是建立在聲聞道的基礎上,聲聞道建立在人天道的基礎上,這是不易的真理。換句話說,我們如果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做菩薩?怎麼能夠修普賢道?所以論修行,淨業叁福確實是一切法門總的指導原則,如果不能在這上面落實,那就難了!《華嚴經》也只能夠說是讀讀聽聽,這一生當中與我們沒分。我們如果真幹,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夠契入華嚴境界?我們縱觀全經,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能夠信受奉行,這一生當中證得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不是做不到的。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菩薩修行法次第門』。
說到次第,世尊非常慈悲,給我們開了兩條路:一個是普通的次第,一個是特別的次第。但是你必須要知道,這兩種次第都是以淨業叁福爲基礎;而淨業叁福裏面,實在講就是叁部經:《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或者用《在家律要廣集》,我的看法,《沙彌律儀》是最好、最簡單、最扼要,在家出家四衆同修都可以學習,比《在家律要》簡單,何況它又能通出世間法;第叁個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叁樣東西就是淨業叁福的具體落實,我們要做到才行。這叁樣東西落實了,我們一心一意依照往生經的教誨,往生經是指淨土五經一論,這六種東西任何一部都行,同時學兩部叁部也可以,依教奉行。這個路子叫特別法門,這叫易行道,直接取實報莊嚴淨土、常寂光淨土,真的是萬無一失,我們爲什麼不幹?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學佛如果不能深入經藏,不能夠深解義趣,很難成就。爲什麼?敵不過煩惱習氣,問題就出在這裏。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自己冷靜的思惟觀察,是不是煩惱當家?八識五十一心所當家,你怎麼能超越六道輪回?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分秒不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落在這個地方。
所以學佛要想這一生成就,第一個重要的事情,出離心切,出離六道輪回,出離十法界,這個心很切;換句話說,我不想再在輪回裏面打滾,我不想再在十法界裏面逗留,有一顆真誠懇切的心,希望我早一天離開,現在人講「移民」。這個世間既危又亂,孔老夫子說過:「危邦不居,亂邦不入」,現在這個地球是既危又亂。生在太平盛世,出離心比較難,現在在大亂之世,容易激發我們的出離心;換句話說,我們不想再在這個世間逗留了。娑婆世界九法界衆生看到今天地球上這種混亂,這個混亂有影響,影響的是天上也亂了,叁惡道也亂了。由此可知,我們把佛陀的教化疏忽了,真的叫搞得天上天下一團的混亂。這個局面有沒有好處?有好處,讓一切衆生容易生出離心。只要有真正出離心,一定會真幹,會對于佛法特別看重,依教修行。只要我們把修行的重點抓住;現在的人因爲工作繁忙,所以分秒必爭,沒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去讀經,所以東西是愈簡單愈好,用的時間愈短愈好。但是這些只能夠接引他入門,入門要是不能深入,可以說絕大多數在佛法裏面結個善緣、結個法緣,要想成就不容易。要想成就,換句話說,還是多多少少要涉獵一些經教,才能幫助你斷疑生信,這才能成就。所以我們讀了這一句經文,感慨很深,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世尊的大慈大悲。
《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過去從夏蓮居老居士《淨修捷要》裏面,看到一段文字,「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個話過去沒有人說過。我看到這句,我非常歡喜,我認同,他講得確實沒錯。大勢至菩薩提倡念佛法門,專修專弘,是在無量劫前,真的他是法界的淨宗初祖,盡虛空、遍法界最早他老人家提倡的。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第一部講的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這個經裏面提倡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所以他說了一個法界初祖,我就找到一個娑婆世界初祖。在中國,諸位都曉得東晉慧遠大師。佛法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翻出來的經典只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都沒有翻出來,遠公大師依《無量壽經》經典的道理方法,在江西廬山結蓮社,建念佛堂,一百二十叁個人在山上念佛,成爲中國淨宗的初祖。所以我們講到淨宗初祖,問哪一個初祖?法界初祖、娑婆世界初祖、還是中國初祖?我們得辨別清楚。普賢菩薩導歸極樂,在華藏世界普遍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學念佛法門。這就是『入一切智廣大方便』,與前面總題的第二句「入如來功德海」,先後相應。請看偈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以自功德,複承如來威神之力,普觀一切衆會海已,即說頌言。】
說偈儀跟前面異生衆有差別,多了「以自功德」這一句。普賢菩薩因圓果滿,雖然自己的功德圓滿,還要『承如來威神之力』加持。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佛家裏面講的謙虛恭敬,即使到如來果地也沒有舍棄;我們初學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學習。上一定是求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下面一定是爲一切衆生演說妙法;演是表演,說是說明。『普觀一切衆會海已』,這是把所有與會大衆全部包括在其中,不是一部分。前面我們講到主火神,他只管主火神這一類的大衆;執金剛神,他也只普觀一切執金剛神這個大衆。普賢菩薩不是的,「一切衆會海已」,這裏頭差別就在此地,我們要仔細把它看清楚。偈頌有十首,就是前面講的「別顯十門」。第一首:
【佛所莊嚴廣大剎,等于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
這是「別顯十門」裏面的第一門,第一門我們在前面讀過,是「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衆生令究竟出離」,長行跟偈頌裏頭,我們必須要仔細的去觀察、去體會,它不是一個國土。莊嚴佛國土,我們天天念回向偈,莊嚴哪一個佛國土?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佛國土;這個心量不大,不是普賢菩薩。莊嚴娑婆世界、叁千大千世界,確實是菩薩,但是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人家同樣念這句、念這首偈子,境界不一樣,他莊嚴是一切佛國土,他調伏的是一切佛國土裏面的衆生,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衆生,這是普賢菩薩。
我們如果要學普賢行,先要有普賢心量,常存如是心,然後漸漸再修如是量,量周沙界,普賢行門我們這一生肯定有分。念念不爲自己,念念爲令一切衆生究竟出離,這個思想非常重要,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有這樣思想心量的人,跟諸位說,這不是小聖,小聖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如果你常存如是心,你把你的心量不斷的拓開,向虛空法界來拓開,你這已經是大聖,大聖位雖然沒證得,大聖種子已經開始發芽,無比的可貴。只要這個種子發芽,《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你的土壤,是你的生長的環境;換句話說,你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當機者,你具足條件,能夠接受這一部大法,不容易!這的確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遇到這個法門,百千萬劫難遭遇;法門遇到你,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們現在來學習這首偈,『佛所莊嚴廣大剎,等于一切微塵數』,這兩句是講一件事情,我們應當學習。確確實實諸佛如來他們是不是莊嚴佛淨土?是的!他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在時間上來講,剎那際都沒有中斷過,我們不要講秒,不要講幾分幾秒,剎那際從來沒有間斷過。空間決定是遍十方,「等一切微塵數」,佛的功德莊嚴一切世間,我們通常講世出世間,一切世間就是世出世間。
『清淨佛子悉滿中』,這是講菩薩、修行人,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人形象、事業決定是恒順衆生,心地一定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叫隨喜功德。普賢十願,恒順衆生,不離世間法。我們現在在人道,在這個地球上,所示現的形象,跟這個星球上的衆生完全相應,生活相同,工作相同,事業也相類,這叫恒順衆生。不相同的在哪裏?不相同是我們有隨喜功德,世間人隨喜煩惱,你們想想對不對?世間人所隨喜的是貪瞋癡慢、自私自利,他隨喜這個,「佛子」隨喜功德。什麼是功德?真誠是功德,清淨是功德,平等是功德,正覺是功德,慈悲是功德,隨喜這個。隨喜衆生,不失功德。
十方一切世界裏有,有「清淨佛子悉滿中」,在哪裏?不要到別的地方去找,到外面去找,錯了!清淨佛子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學《華嚴》,我自己要不能夠直下承當,那算什麼當機者?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參加這個法會的大衆,我們現在人習慣講團體,總共我們看到一百七十多個團體,佛經裏面術語叫「衆」,一百七十多衆,這個衆我們今天講團體或者講的社團,代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全都是諸佛如來清淨的示現。還沒有得度的弟子,你要知道,就是我這一個!諸佛如來爲我做種種示現,這個恩德難量,超逾父母,我們要知恩報恩。知恩報恩不是說說就算了,要落實,怎麼落實?我們也要作如是示現,回報諸佛菩薩。
『雨不思議最妙法』,「不思議最妙法」就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雨,用今天的話來講,落實;弘護、教化一切衆生,我們如何把《大方廣佛華嚴經》這裏面的道理、精神、義趣,就在我們自己這一生圓圓滿滿的做出來,表演給世間人看。也許有同學要問,學《華嚴經》是這個學法的?「法師,你能不能舉個證明給我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