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五0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衆,普賢菩薩偈頌第叁首:
【顯示菩薩所修行,無量趣地諸方便,及說難思真實理,令諸佛子入法界。】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安立菩薩六種功德,在長行文裏面說了一個「地位」,說了一個「願」,說了兩種,其余四種就在偈頌裏面。偈頌裏面我們看到的這四句,第一句是修行,第二句是方便,第叁句是所證,第四句是契入法界。前面長行文裏面我們將菩薩的地位介紹過,地位是總說,其他五個都是別說。因爲地位是同,但是菩薩所修的法門不見得是相同。譬如我們講初地,初地菩薩很多,每一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定相同;所以地位是總,其余五條是別。
願是行之先導,如同世間人所謂的立志,這一個安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爲什麼?一個人生在這個世間,說實在的話,時日不多,就算你活一百歲,一百歲也不過是叁萬六千五百天,你想想這個日子就並不長,非常短暫。在這樣短暫的期間,何況人的壽命,古人講得很好,「人生七十古來稀」,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確實不多,所以時間很短促,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如果這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像一條船在海裏面,茫茫大海,無所適從,這一生肯定空過。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他先有個方向、有個目標,他一生知道怎樣去努力,不離開這個方向,一定可以達到他的目標。佛家講發願,跟世法裏面講立志是相同的。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已經過了不少時日,想一想,我們的方向目標有沒有確定?如果沒有方向目標,這很可怕。我們修淨土的同修,總算不錯,非常幸運,我們的方向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彌陀淨土,我們要去親近阿彌陀佛;于是我這一生當中就知道怎樣去努力,如何尋著這個方向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這是願!
有了願之後,要以行踐願;否則的話,這個願是空願,永遠不能實現的,世間人稱爲虛願,虛僞的,不是真實的。因此,第叁個安立是修行,『顯示菩薩所修行』。菩薩所修,佛在一切經論裏面,不斷的在教誨,無論世尊講哪一部經,意思都是圓滿的。會看得出的人,他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看不出的人,覺得這當中有差別。看得出的人,知道差別沒有離開圓融,差別裏頭有圓融,圓融裏頭有差別,你才能入不二法門。對我們來說,修行非常重要,行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爲。這些行爲當中,我們犯了錯誤,什麼錯誤?與自性不相應,沒有能夠隨順自性。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能隨順自性,所以是正行;我們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隨順習氣,我們叫邪行。我們的思想叫邪思,我們的見解叫邪見,我們的言語是邪說,我們的造作是邪行,如何改邪歸正,這叫修行。從哪裏下手?這就不能不依經教。經教是什麼?經教是諸佛如來之正行,我們在經教裏面看到,諸佛如來所想的是什麼,跟我們確實不一樣。諸佛如來所想的,念念幫助衆生改邪歸正,念念幫助衆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得究竟佛果,我們確實未曾起過這個念頭。諸佛的見解,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心現識變,都是如來化身、菩薩神變,這他見到的,跟我們所見,正是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們的言語錯了,我們的行爲也錯了,自己並不知道自己錯;自己要是知道自己錯,那就不錯了,這就叫覺悟。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稱你爲善男子善女人,爲什麼?你能改過,你能知過,你能改過。這是我們自度度他的下手處,我們修行要從這裏修。
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先把綱領抓住。經論裏面,佛講了八條,八正道。但是這八條全是綱領,全都講的是原理原則,這是總。別說,那就在一切經論法門當中。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的正見是什麼?肯定西方極樂真有,肯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虛,這個見解是正見。什麼叫正思惟?二六時中,常常思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常常思惟阿彌陀佛本願德行。什麼是正念?二六時中佛號不斷。所以八正道在哪個法門有哪個法門不同的說法,我們修淨宗要懂得淨宗怎麼說法。修行首先從日常生活當中落實,而世尊教導我們修行第一步是淨業叁福。所以首先要把這一樁事情落實,我們只要真修,就是孝順父母,就是奉事師長,要拿出成績出來。成績最低的是功夫成片,這是一心不亂最起碼的功夫。
也許有人要問,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真正功夫成片,二六時中,這個意思就是晝夜不間斷,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憶佛念佛,其他的東西都不放在心上。諸位要知道,不是說事放下,事每天照常工作照常做,絕對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心裏頭一片清淨,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除這個之外,心裏頭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叫成片,一片!念佛念到這個功夫,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發願求生西方淨土,肯定得生!生什麼淨土?凡聖同居土。爲什麼?因爲你見思煩惱沒有斷,只是念佛的功夫好,把你煩惱習氣壓住,煩惱習氣不起作用、不現行,不是斷了。煩惱習氣如果斷了,見思煩斷了,斷了是什麼樣子?經上告訴我們,六種神通現前,你的能力本能恢複。爲什麼?障礙去掉了,你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我們念佛有這樣的功夫,那就曉得往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余土。
神通不是心裏頭想,不是的,也不是想得神通,絕沒有求神通那個念頭,自然的。因爲你把執著放下了,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永遠沒有執著了,這樣的人在我們念佛法門叫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的初階,伏煩惱,沒斷;念到這個時候,煩惱斷了,這不是伏,這是斷,所以本能恢複。再往上提升是理一心不亂,就是智慧開了,跟禅宗裏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的地位;他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往生西方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樣的功夫,如果我們通達《華嚴》的境界,是可以做得到的。《華嚴》對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個宗派,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幫助我們修行。這個偈頌裏面,普賢菩薩示現菩薩所修行,教導我們。普賢菩薩在哪裏?如果你留意,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爲什麼?粗心大意,不認識!如果是細心,很冷靜,心常在寂靜的境界裏面,你就看到普賢菩薩確確實實常常來示現,從來沒有中斷過;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如來如是,普賢菩薩亦複如是。
『無量趣地諸方便』,我們《華嚴經》到最後會給諸位介紹「十方便、十勝行」,現在只跟諸位介紹方便。「無量趣地」,地是地位;趣,譬如經論上常講的五趣,這是講六道,趣是趣向,你到哪裏去?六道裏頭第一個是天道,第二個是人道,第叁是畜生,第四是餓鬼,第五是地獄,這叫五趣。五趣就是六道,還有一道阿修羅在哪裏?阿修羅如果在天上,我們就稱爲天阿修羅。通常六道就是加上天阿修羅,所以五趣跟六道是一個意思。《楞嚴經》上佛講,阿修羅除了地獄道裏頭沒有,其他四道都有。但是六道裏面,單講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我們就說人道,包括他;畜生道有阿修羅,餓鬼道有阿修羅,不再另說,所以五趣就是六道。這是講的總分、大分,細分無量趣,這是說實話。
在佛法裏面,那是講地位,我們通常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是大分;細分每一個位次都是無量趣地。這裏頭所修一切的法門,修行的方法,都稱之爲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說就是最適合的方法,叫做方便。最適合的方法無量無邊,哪一個方法最適合我,我的方便;那個方法最適合你,你的方便。我的方便對你未必方便,你的方便給他也未必方便,然後你才曉得,衆生無量無邊,那個方便也就無量無邊,「無量趣地諸方便」。
『及說難思真實理』,清涼大師對于這一句注解「所證十如」。方便法以及解釋,方便法裏面包括身語意叁輪。「及說難思真實理」,這是言說,爲人解說;真實理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難思是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你要叫他思惟,你要給他講解,這就叫方便。所以一切諸佛對于衆生種種示現言說,無一不是方便。真實法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真實法。如何契入真實?那就離不開方便。所以佛門當中常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以方便契入真實。我們看看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小乘不說,爲什麼?小乘沒有入真實理,大乘入真實理。「真實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禅宗用觀心的方法、用參話頭的方法,方法很多。如果這個方法適合那一個人的根機,這個人很容易就大徹大悟,那就是對他是方便法;如果這個方法不契機,不但沒有辦法契入,反而增加困難,起障礙。這個障礙最明顯、最常見的是著魔,這是我們在許許多多地方見過很多。
往年我在美國,幾乎在每一個城市都遇到一些同修來告訴我,他的朋友或者是他的同參道友著魔,來問我有沒有方法幫助他?難,太難了!這些人在沒有學佛的時候,都很正常,在美國書念得很好,工作也都不錯,有不少拿到碩士、拿到博士,在外國公司裏面做工程師。學了佛之後,不到一年兩年,得了精神分裂症,我們一般講精神病,佛法裏叫著魔。工作也沒有辦法做了,最後送到哪裏?精神病院,非常可憐!這是什麼原因?法不契機,他所修學的那個法門,不應該是他修的,他搞錯了。這些事情,傳法的老師要負責任,好好的一個人跟你學,你把他變成這個樣子,怎麼對得起人?
也許老師說,「我傳他的法沒錯,他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也不曉得。」這個說法不負責任,就好象大夫一樣,給人家治病,開錯了藥方,這個人一吃,吃死了;雖然不是他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