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容易成就的。
今天下午,有個同修來看我,他從北京回來,告訴我,他遇到一個人,年齡大概只有叁十多歲,很有才華,文章寫得很好,他的基礎是從前在中學時候讀書奠定的。當時他遇到一個老師,老師每天教他,就是教學生念古文、念詩詞,只教念,不講解,所以這個老師受到許許多多人的批評,說他不是一個好老師。現在這一批學生,能夠看得懂古書、能夠寫得出好文章,都是得力于這個老師教導的,現在才知道。這個老師用的方法,是中國古時候教私塾的方法。教私塾先教你根本智,沒有講解,就是要你念。爲什麼不講解?講了你不懂!這個方法就好比做生意,你要開個店,很好,將來做生意,現在怎麼樣?先進貨,什麼貨不要管,大批進,將來你會開百貨公司。到哪一天開悟的時候,你過去所進的這些貨全起了作用;現在寫文章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你進的貨太多了,現在才知道那進的貨真管用。所以你要真正有成就,你對老師要有信心,這個老師真正的善巧,你要是不懂,沒有信心,那你真的叫當面錯過。
今天在澳洲圖文巴的淨宗學院,我教學生這個方法,大概跟這個年輕人遇到這老師沒什麼兩樣。我的方法比那個老師還要苛刻、還要可惡,我讓你們每天聽經八個小時,八個小時只聽一片光碟,一片光碟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重複聽八遍。不可以研究討論,就老老實實聽,一遍一遍的聽,不要去想。爲什麼?你們沒有得根本智,你們的心不清淨,你們煩惱習氣很重,我用這種方法把你們煩惱習氣打掉,成就你的根本智,也就是訓練清淨心。你們聽了要是去研究討論,研究是胡思亂想,討論是胡說八道,你不了解我的用意。我讓你聽,聽得很熟,所聽的聽八遍,大概的縱然不能完全記住,大意能記住,自自然然的記住,毫不勉強的記住。天天用這個方法,我給你們的時間是兩年;古人用這個方法一般是五年,我怕你們受不了,兩年。經過這樣兩年的訓練,會有什麼效果?煩惱輕,智慧長。兩年之後,你們再涉獵經藏,再學習講經,自自然然跟一般人不一樣。現在你不懂得這個效果,兩年之後你就能看出效果。根性利的人,這個訓練半年以上,你就會覺得不一樣,會有一點智慧,煩惱少了很多。所以八個小時用這個方法聽經,八個小時念佛,一天幹十六個小時;睡覺時間只有五個小時,另外叁個小時是你叁餐吃飯,你做你自己的工作,所以生活很緊張。
這個方法不是我發明的,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理念、方式總的來說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上有一些改變。從前是教你讀經,我現在用的方式是教你聽錄像帶,每一遍都要很認真的用功去聽,可以寫筆記。筆記不要寫得很詳細,記大意就可以了。每一遍聽的時候,你聽到自己的心得,你有受用之處,你可以記下來,遍遍記,遍遍都用功,遍遍不空過,遍遍不馬虎,你這兩年的基礎可以抵得過你過去二十年的修學。我教你這個方法,你要認真幹。還有許多在中國、在美國遠方的同學,希望到澳洲學院裏面來學習,你要是懂我這個方法,在哪裏學都一樣。因緣具足,可以到澳洲來看看;因緣不具足,中國護照到澳洲簽證比較麻煩。麻煩的原因,我在澳洲聽說過,不是澳洲人有意找麻煩,是曾經發生過幾樁事情。中國這個旅行團到澳洲之後,人就散了,就不回去了,這就是澳洲人講的非法移民。他們到達澳洲之後,把自己的護照燒掉,就不能回去了,澳洲政府也沒有方法,只有讓他們留住,發生過好幾次。所以現在持中國護照到澳洲,他們比較謹慎一些。這些事情,過去在美國、在加拿大都曾經發生過,因此簽證不方便。
你懂得這個方法,你在家裏頭或者你在任何道場,都可以這樣學習;如果方便,我們現在網路上,你也可以學到東西。現在做的這個光碟,流通到全世界,不難得到。實在得到的東西不要太多,你手上有個十片、二十片、叁十片,反複的學習,用這個方法訓練你的清淨心。你要是懂這個道理,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雖然不能夠打得很幹淨,總是少了,少了就好。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你的般若智慧就透出一分,這是理,這叫「入深法界方便門」。我們在一部經裏面深入,在一部經裏頭深解義趣。深解義趣不要用思惟、不要用研究,一遍一遍的聽,自自然然契入,這叫悟處。遍遍都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然後才能夠「廣大無邊悉開演」。一部經境界廣大無邊,一段經文廣大無邊,四句偈廣大無邊,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的觀念就正確了,不貪多,知道什麼?專精,「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自然有開悟、有契入的一天。第五首:
【如來名號等世間,十方國土悉充遍,一切方便無空過,調伏衆生皆離垢。】
這首偈爲我們說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懂,不能不會!佛菩薩的名號無量無邊,『等世間』。諸佛菩薩他們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教化衆生方法衆多,名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這一句是名號,他教我們什麼?諸佛菩薩,連身相都沒有,「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身相尚且沒有,哪來的名號?中國古時候《老子》,你看看這五千言,我們一展開,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名字,所以名號是教化衆生的工具,是教化衆生的方法,是隨順衆生建立的。
佛出現在這個時代,觀察這個時代衆生的毛病是什麼?佛化衆生沒有別的,教他什麼?改毛病!毛病沒有了,那你本來就是佛。換句話說,衆生是什麼人?衆生都是害了病的佛,病好了,就不叫衆生,就叫佛了,就這麼回事情。現在看看這些衆生害的是什麼病?病太多了,病雖然太多,哪個病最嚴重?最嚴重是要命,先治,先把最嚴重的這個治好,其他的小毛病慢慢再來,那才好辦。所以佛觀察我們這個世間衆生,那個病根是沒有慈悲心,與一切衆生相處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病嚴重。佛用什麼方法來治理?用「釋迦」,所以取這個名號。釋迦是什麼意思?仁慈,照印度梵文這個意思翻過來,「能仁」,我能夠以仁慈對人,是這個意思。你看不就針對這個毛病嗎?再看看衆生還有一個病根,這個病根就是胡思亂想、妄念紛飛,所以再起個名字叫「牟尼」。牟尼是什麼意思?梵文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滅,清淨寂滅。寂是寂靜,滅是滅妄想,滅你的雜念、滅你的妄想,你就恢複到寂靜,換句話就是清淨心的意思。佛知道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我們今天講地球,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生到他的法運結束,一萬二千年,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的衆生,大病就是這個,所以他用這個做名號。
「佛」這個字是地位,說明他自己是什麼地位。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菩薩也是覺悟,佛也是覺悟,佛是覺悟圓滿,菩薩雖覺悟沒有圓滿,都是覺悟的意思。所以用這個名號,這個名號遍娑婆世界;他方世界衆生,那要看看他什麼病。所以「如來名號等世間」,就跟他的現身一樣,他的名號沒有一定,時時刻刻在換;像我們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一樣,我們的名分那個名號常常在換,時時刻刻在換。儒家講的五倫十義,在家庭裏面,我們對父母是稱兒女;對自己的兒女,是父親,這名號就換了;對弟弟,我是哥哥;對上面哥哥,我又變成弟弟。這個名號時時刻刻在換,由此類推,你就曉得名號不是恒常的,時時刻刻在變換,隨著身分、地位、工作,時時刻刻在換名號;「名可名,非常名」。
如來教化衆生的對象,是遍虛空法界一切衆生,現相就不相同。隨衆生心,現種種不同的相,名號當然變化更大,比身相還要廣、還要複雜,「等世間」!『十方國土悉充遍』,這當然之理。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到,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以十方世界爲境界,絕對不是說以自己這一個土;釋迦牟尼佛,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是他教化的一個地區,就像一個學校,娑婆世界好比是個學校,釋迦牟尼佛好比是這個學校的校長,這個學校建築在這個地方,但是來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遍及全世界。絕不是說,我這個學校只收本地的學生,只收本國籍的學生,他招收還有外國籍的學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也是這個意思,娑婆世界也容納十方世界的有緣人來求學,而釋迦牟尼佛也常常分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幫助那個世界的如來教化衆生。好比說我們這個學校校長,可能到別的學校去擔任教授,他到那裏開課去了;同樣道理,我們這個學校,也有他方世界、他方學校的校長,到我們這裏來擔任教授、來上課,是圓融的,是無礙的!這樁事實,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得好清楚好明白,個個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如來個個都是互相贊歎、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分彼此,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果然明白了,這個法師在這個地方主持一個道場,他在這裏當和尚、當住持、當方丈,他可以到另外一個法師道場那邊,他可以去教學、可以去講經,可以參與那邊的法會。這個有,我們見過,我們聽說過;你有沒有聽說過這一位大法師、大和尚,到基督教裏面參加法會、到天主教裏面去講經,有沒有聽說過?沒聽說過,沒有學過《華嚴經》!如果學過《華嚴經》,這宗教都通了。不同的宗教,就等于《華嚴經》上不同的佛國土,不同佛國土裏面的諸佛菩薩互相往來,密切合作,都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都是幫助衆生超凡入聖,沒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人。
「如來名號等世間」,耶稣基督是不是如來名號?穆罕默德是不是耶稣名號?上帝阿拉是不是如來名號?給諸位說,統統都是。爲什麼?都是教化衆生的,都是令一切衆生,與哪個法門相應的、心目當中尊敬哪個法門的、尊敬哪個宗教的,聽到這個名號,誠敬心油然而生,仰慕心生起來了,效法的心生起來了,豈不都是名號教化衆生的功德?所以佛教教學,名號是很重要的方法。佛的名號多,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名號,說過《叁千佛名經》,說過《萬佛名經》;《萬佛名經》裏面有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
在佛法裏頭,佛的名號是代表性德,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修德。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豈不就是儒家學者編《叁字經》前面的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兩句話是講性德;「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本性是仁慈的,本性是清淨的。讓我們念這個名號、聽這個名號,就要想到我自己本性原來是這樣的,然後自己回頭再好好想想,現在爲什麼變成這樣?爲什麼變成不仁不義、不清不淨?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叁字經》上說得好,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了,「性相近,習相遠」。我們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是一樣的,「相近」是一樣的;但是「習相遠」,習是什麼?染著習氣,染著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古人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今天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無量劫以來習性變成的,正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我們今天生活跟凡夫在一起,染凡夫的氣氛,所以變成不仁不義,沒有慈悲心,變成妄念紛飛、煩惱不斷,清淨寂滅的心失掉了。
佛菩薩建立這個名號,這是善巧方便,『一切方便無空過,調伏衆生皆離垢』,這是名號功德的目的。名號真實的功德,「一切方便」,名號確實是第一方便,讓我們顧名思義。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給我們起了名字,這是名號,上一輩給下一輩起名字,用意在哪裏?對你一生的期望。所以名字不可以改,改名叫大不孝!爲什麼?違背你父母對你的期望。名不可以改,字可以改,別號可以改,古人沒有人敢改名的;但是現在人不懂了,現在作父母也不懂。佛門裏面還有一點,出家了,學生徒弟出家了,老師給他取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對你的期望,希望你將來能做到名副其實。我出家,師父給我起個名字叫「淨空」,人家一叫這個名字,我就要想到「我有沒有清淨?我有沒有空?」如果心不淨、心不空,那人家叫這個名字,不就罵我了?我要常常想到這個名號,要清淨,要與心性相應,心性空寂,這就是「調伏衆生」。所以諸佛名號、菩薩名號,它的目的都是叫我們離塵垢、離煩惱、斷習氣,教我們覺悟,教我們回頭,起心動念與性德相應。諸佛菩薩名號,都是性德的顯示,佛是表性德,菩薩表修德,性修不二,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