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釋迦牟尼佛是證明。我們想想,世尊當年在世,他一生的行誼,我們用《華嚴經》來對比,是不是把《華嚴》的教義落實在他的一生?文殊、普賢也是這樣修學的。再看看曆代傳法的這些高僧大德,其中也有不少落實在華嚴境界之中。所以「雨不思議最妙法」,不僅是爲衆生宣揚這部大經,是要把這部大經完全落實,把它做出來。
因此我們想弘揚這一部經典,在現代這個時代,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編成電視劇的連續劇本,每一章每一節都可以編成電視劇本,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把它演出。所以我在此地勸勉你們年輕的同學,無論是在家出家,真正發這個心,首先好好的來學這部經,我們這部經預定叁年講圓滿,等于是華嚴大學;叁年學成之後,你們就作《大方廣佛華嚴》的演員。經義明了了,境界慢慢的契入了,我們依照這個經本來寫劇本,我們四衆同學自己上場。爲什麼?這個演員世間那些人演不出來的,爲什麼?沒有入境界。必須自己入境界,你才能表演得出來。而平常,表演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表演在自己行業當中。你是從事哪個行業的,你把它落實在你行業當中、落實在你事業當中,落實在日常應酬當中。平常我們就做到,表演就不難。
花個十年時間,把這一套連續劇完成。這個連續劇說老實話,在電視臺裏頭有演不完的劇本,內容太豐富了。如果我們有一個衛星頻道,我們二十四小時不停的來轉播,我相信也得要好多年,這一出戲才能演完;演完又可以重複再來,永遠不斷的廣度九法界衆生。電訊跟不同維次空間衆生連系,實在講是最爲方便的、最有效的一個工具;我們將這個資訊送到衛星,衛星不但反射到地球,也能夠反射到太空,所以九法界衆生都得利益,這才是真正報佛恩,真正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偈頌給我們啓示是無有止境的,每讀一遍就有一遍的悟處;你讀的遍數愈多,你悟入必然是愈深愈廣。修行最重要的綱領,佛在這裏爲我們慈悲指示出來,那就是「清淨」。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相應,心淨則佛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清淨心,那個世界叫淨土。何以成淨土?那個世界裏面所有的衆生,心都是清淨的,這個同學們要記住。清淨心裏頭一定是真誠,沒有真誠,哪來的清淨?清淨心裏面必定是平等的,清淨心一定是覺悟的、一定是慈悲的。舉一個,其余四個全都包括在其中。爲什麼這個偈頌不用真誠佛子、平等佛子、慈悲佛子,單單用「清淨」,什麼意思?本經最後歸淨土,隋唐大德們說了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華嚴》、《法華》皆是《無量壽經》之引導。」像一部經叁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華嚴》、《法華》是序分,從這個序引導我們歸淨土。所以偈頌它用「清淨」,意思在此地,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華嚴》、《法華》是淨土宗的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
「同生衆,普賢菩薩別顯」偈頌第一首:
【佛所莊嚴廣大剎,等于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
清涼大師注解,這首偈前面兩句是「嚴淨佛國」,後面兩句是「調伏衆生」,人、法都說到了。佛子是人,最妙法是法,是以人以法來莊嚴佛國土。大師在這裏爲我們解釋佛子,他說佛子有叁種,這是佛學常識,大乘經裏頭常常講到的,我們應該要曉得。第一種叫「外子」,內外的外,這是說的凡夫。六道凡夫,未能紹繼佛家事業,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弘護正法,但是佛絕不舍棄他們,「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他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要慢慢的來感化他,這個事情不能著急,所謂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懂得恒順,慢慢的來調伏。第二類叫「庶子」,「謂諸二乘,不從如來大法生故。」庶子就是講小乘。小乘人沒有智慧、沒有願力來承擔大法,多半顧自己,只顧自度,沒有發心廣度衆生。衆生他度不度?他有緣就度,也就是說衆生找到他了,跟他學習,他也很慈悲,他也會教你,他不會主動來找你。
大乘菩薩不一樣,《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明白,「作諸衆生不請之友」;一切衆生不來找你,他主動去找衆生,主動的爲一切衆生示現,爲一切衆生表演,真正把佛陀的教誨,「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他真做到了,主動的去做,這是大乘。這就是第叁類的「真子」。聲聞、緣覺他不肯。真子這就是大菩薩,「從大法喜正所生故」,所以清淨是大乘菩薩,清淨佛子不是二乘,當然更不是凡夫。在天臺六即裏面講「分證即位」,這是真正的大乘。大乘超越十法界,我們現在雖然在六道裏面,我們沒有能力超越,先把心超越,心超越這個身就有指望。爲什麼?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世尊這句話我們要牢牢記住,這是根本的原理,你要是明了,凡夫有希望超越。《華嚴經》的當機衆,裏面有一條說「大心凡夫」,雖然是個凡夫,他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人是《華嚴》的當機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拓開,不要去做小心量的人,要做一個什麼都能包容得下,歡歡喜喜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誠心誠意、大慈大悲對待一切衆生,那我們就是《華嚴經》上的當機者,《華嚴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分。
下面再給我們注「最妙法」,不思議最妙法。清涼大師說,這不是權教小乘法,凡是有緣遇到《華嚴經》,能夠聽上一座,歡歡喜喜,都是過去生中結的這個法緣。在這個世間,講《華嚴經》的機會確實不多,講其他經典的機會比較多。但是一般寺院道場,有常常誦《華嚴》;特別是屬于華嚴宗的道場,他們雖然不講經,他們讀,每一個月初一、十五都聚集同修一起來念《華嚴經》。這都是以「最妙法」結了法緣,今天遇到這個法會,你才歡喜聽聞。讀經也是「淨所化心」,這樣才有感應。末後說,「亦有清淨佛子,來生其國,還雨妙法」。如果在這一個地區,緣成熟了,緣成熟是歡喜聽這個經的人多了,確實就有清淨佛子在這個地方演說大經。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第一首偈的補充。第二首:
【如于此會見佛坐,一切塵中悉如是,佛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明現。】
清涼大師注解,前面兩句是講「總遍別中」,後面兩句是說明「體用無礙,亦是總遍總中」。大師惟恐我們不容易體會,所以他又做了注解,這個注解就是《鈔》。什麼叫做「總遍別中」?能遍的是總,所遍的是別,「能遍所遍,不離依正」,依報與正報。「依正各二」,依正裏頭有總有別。我們先把這些意思搞明白搞清楚,因爲《華嚴經》往後這些名相很多。正報裏頭全身是總,身體某一個部位是別,眼睛、耳朵、鼻子、手腳這是別;正報裏面有總有別。依報裏面,佛剎是總,「一佛國土爲依之總」。
一個佛國土,用今天的話來講,是一個很龐大的星系;現在天文學家稱爲星系,講銀河系、太陽系。一尊佛的教化區,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諸位要記住,不是說大千世界有叁千個,不是這個意思。一個大千世界,爲什麼稱叁千?因爲它的組織是有一個小千、一個中千、一個大千,是這樣組成的,稱之爲叁千大千世界。佛在經上說,世界,先講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爲中心,日月圍繞這個中心旋轉。我們現在曉得,太陽圍繞什麼旋轉?月亮是圍繞地球,太陽是圍繞銀河。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根據這個看法,說明單位世界是銀河系,太陽是圍繞銀河系旋轉。須彌山在哪裏?須彌山就是銀河系的中心,中國古時候天文裏面講的黃極,黃道的中心點叫做黃極,這就是佛經裏面所講的須彌山。由此可知,一個單位世界就是今天講的一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一個星系算是一個單位;這樣單位的世界一千個,稱爲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再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
一尊佛的教化區叫一佛土,佛經上稱爲一佛土,或者叫一佛剎,這是依報之總;我們講裏面小千,講裏面某一個星球,那就是別,依報裏面的別。別,依報最小的是微塵,正報最小的是毛孔、汗毛。所以我們懂得,正報裏頭總是什麼,依報裏面總是什麼。「總遍別中」,譬如我們身,身是「總」,「別」是我們這個身體各個不同的器官、各個不同的細胞,我們身是不是遍及各個不同器官、細胞?確實!「別遍總中」,反過來說,身體上一個細胞也好,一根汗毛也好,沒有離開身體。這個偈子裏面顯示出這個意思。
『如于此會見佛坐,一切塵中悉如是』。清涼注解講「今以前半佛遍塵中」,一切塵中悉如是。「佛坐」是講佛的剎土,是從總說的,這個大千世界任何一個微塵,叫「一切塵中」,這個大千世界一切的微塵悉如是,「總入別中」,這是講的依報,依報總入別中。叁千大千世界是無量微塵組合的,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所以大師說的,這用四個字,「總入別中」。我們要了解,總別不異,總別不二,從這裏面去看。這一句經文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訊息?感應不可思議。一一塵中,一微塵不是專門指某一個,一是講任一,任何一微塵,這裏面都有總相。
「總相」,《華嚴經》上說得很多,諸佛如來在其中轉大*輪。這句話什麼意思?諸佛如來開華嚴法會,宣演不思議的大法,講《華嚴經》。聚集這麼多的大衆,無量無邊的大衆。我們在前面讀到的,這一百七十多個團體,每一個團體裏面舉出十位代表,每一位代表都代表無量無邊的大衆,是他們同一類的大衆,這個數字沒有辦法計算,無法想象。這個境界在哪裏現?一一微塵裏面都現這個相,這叫做「總入別中」,不可思議!華嚴法會沒有縮小,這一微塵沒有擴大。這就是經上常常比喻裏面所講的「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