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廣。他是初學的菩薩,他所希求的,因爲他的目光短淺,你問他求什麼?他只求世間的富貴,家人平安,事業順利,升官發財,他求的是這些。試問菩薩幫不幫助他達到?幫助他,滿他的願。菩薩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是滿足他當中幫助他開智慧,提升他的境界。他想得世間榮華富貴,菩薩會讓他這一生得到,來生還得到,後生還不失去,這是佛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讓他在這裏面滿足了,然後再告訴他,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你想不想要?人間富貴比不上天上,欲界天的富貴超過人間太多太多了!欲界天有六層,一層比一層殊勝,你想不想得到?你要想,再告訴你方法。到了欲界天頂,他化自在天,菩薩再告訴你,還有比你這個更殊勝的,色界四禅十八天。你必須到這個境界,你才會希求上面這一層,漸漸引導你覺悟,覺悟就是佛道,引導你入佛門。這什麼意思?引導你覺悟。特別是對于現代的社會,因爲大家都把佛教看作迷信、看作宗教,不願意涉獵,這造成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對于現代人,盡量避免用佛教的名詞術語,讓他容易接受。我們講的是幫助他覺悟,這就是接引他入佛門。入佛門幹什麼?覺悟,破迷開悟。佛門就是這麼一個門,破迷開悟之門。我們自己要清楚,我們自己一定要覺悟;自己不覺悟,如何能幫助別人覺悟!
怎樣才能覺悟?信解行證,證就覺悟。由此可知,你要是能把你所信、所解的落實,行是落實,生活裏面做到了,工作裏頭也做到了,你就能證得。這個證是什麼?悟了,覺了,不再迷了。這是我們現前的一些菩薩,小菩薩,這不是大菩薩;到高級的菩薩,超越六道,從觀行位到相似位了,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斷了。現在我們勸人家斷見思煩惱,辦不到,他說你胡說八道,他不能接受;他在煩惱裏面迷得太深,你叫他丟掉,不可能!要隨順他,他有貪心,隨順他的貪心;他有瞋恚,隨順他的瞋恚。這是高度的智慧,這是高度的藝術。我雖然隨順,但是絕不沾染,也就是外表我完全隨順,內裏心地一塵不染,這是我們行菩薩道。我們隨順,也起貪瞋癡慢,那就糟了,那就墮落了;唯有我們自己隨順而清淨,在隨順裏面修純善純淨,我們肯定有能力幫助衆生回頭。
如果我們自己的行持,夾雜著不善不淨,那要提防墮落,這個防範真是防不勝防,那才叫菩提道上的險道。所以這個菩薩道,中下根性的人確實得一步一步的往上提升。一步登天不可能,人都想走捷徑,欲速則不達。我們無量劫來,到今天還落到這種地步,大概也是過去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求升反墜,求快速反而延遲。這是什麼原因?這是不能守法,不守規矩,就是六度心裏頭持戒沒有了。一定要守法,守誰的法?守老師的法。我們跟哪個人學,一定守那個人的法,這是做學生的道理。不聽老師的教誨,你何必跟他學?毫無意義。
我過去學佛,跟方東美先生學,我聽他的,他接引我入佛門;我跟章嘉大師叁年,他老人家圓寂了,我聽他的教誨,奠定以後學佛的基礎。大師圓寂之後,隔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李老師傳授給我的,我聽他老人家的。最近這一兩年,臺灣跟中國有許多法師提出反對的意見;曾經有不少人來問過我,我說:他們懷疑,他們反對,我不懷疑,我不反對。爲什麼?老師傳授給我,我相信老師。如果我聽他們的話,把這個會集本放下,改學別的本子,我不變成背師叛道了嗎?這個罪名,阿鼻地獄!他們可以胡作妄爲,我不可以,我要守法,六波羅蜜裏頭我要持戒。
所以這個經我講了十一遍,我們把《華嚴經》講圓滿之後,還要講,再講決定更殊勝,跟前面這十遍會完全不一樣。爲什麼?入華嚴境界了!我把《無量壽經》做爲《華嚴》、《法華》、《楞嚴》的總結,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真的是學佛的捷徑,但是它的確是易行而難信。如果對于我們現前這一科的經文,你要是通達明了,對于會集本的疑惑煙消雲散,你就沒有了。爲什麼?你那些疑惑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裏頭來的,你要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經上講的,微塵剎土都是諸佛如來示現,都是普賢菩薩的善巧方便,還有什麼問題?不但會集本沒有問題,說老實話,今天我們拿其他宗教的經典,我來講《新舊約聖經》,我來講《古蘭經》,你聽了都能成無上道。爲什麼?是一不是二。方法儀式不一樣,道理是一樣的,殊途同歸。
佛法裏面講的無量法門,就包括所有一切宗教,包括所有一切學術,一個都不漏。不但包括我們這個人世間,包括九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才叫無上甚深微妙法。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那不微妙;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學術,到佛法這裏來全都融通了,這才叫微妙。所以『各入自境界』,這是教初學,中下根性的,得按部就班。我們不能沒有持戒的心,持戒跟諸位說,就是守法、守規矩,遵守老師教誨,要有這個心。不能沒有耐心,耐心是忍辱,我們不講名詞,大家就更容易懂。六波羅蜜,菩薩這六個綱領,第一個布施,我們不要講布施,講樹立形象,做社會一切衆生的好榜樣,這個大家容易懂,布施真的就是這個意思。持戒咱們不講持戒,講守法,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
老師是過來人,我們跟他學,我們肯定他的智慧、肯定他的德行,他真心教我,他不會欺騙我,我們學習要有耐心。忍辱是耐心。精進是進步,我們要求進步,不但不可以退轉,原地踏步已經錯了。「學問之道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自己要想方法幫助自己進步。我在過去,我用的方法是用講臺幫助我進步,爲什麼?天天要講經,天天上講臺,你要沒有充分准備,你怎麼行!我前面十年,這真的是很大的幫助。初出來講經,頭一年,講一個小時要用二十個小時准備;到第二年,講一個小時,十個小時准備就夠了;到第叁年,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預備就夠了;到第四年,可以一比一了,我講一個小時,只需要一個小時准備。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比較輕松、比較自在了,我一天准備四個小時,可以講四天;我兩天八個小時准備,可以講一個星期,愈來愈自在。十年之後,跟諸位說,一個小時准備,至少可以講四個小時。從這個地方看到進步,禅定、智慧都在其中,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行。
「同生衆,普賢菩薩別顯十門」,第八句:
【有解脫門,名示現一切菩薩諸根海各入自境界。】
這一段雖然在前面講過,特別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是凡夫位,是學普賢菩薩,真正發心學就是觀行位,觀行位我說過了。佛在許多經典上告訴我們,佛是平等心,菩薩是六度心,那我們要發六度心,六度心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後面兩條還是要說出來。爲什麼?真的很重要,我想省略還是省不了,在此地做一個小小的補充。禅定,我們也不要用禅定的這個名詞,用什麼?自己要能拿得定主意,要能做得了主宰,我在修行這個道路上,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就是禅定功夫。我跟這個老師,這個老師確實真的是好老師,如果有人對我們老師批評毀謗,說有更高明的人,我們心裏聽了,會不會動搖?如果動搖,沒有定功,精進就談不上。不能輕易去換一個老師,不可以!更不可以輕易去換一個法門。如果要親近更高明的老師,什麼人指導?我的老師來指導,這個行!我在李老師會下學了幾年,李老師給我介紹一個更高明的老師,什麼人?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已經不在世,如何跟他學?勸我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這個正確。
換句話說,我們如果親近另外一個老師,一定要問問老師,老師的意思如何?老師的看法如何?老師的心地清淨平等,決沒有私心,如果那個人確實比老師高,他會介紹你去,這真善知識;如果障礙你,只有我這個門高,他還不如我,這不是真善知識,真善知識的態度不是如此的。所以我們看善財五十叁參,他親近很多老師,都是老師介紹的。剛剛出去參學,吉祥雲比丘是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推薦的,介紹他:「你到那邊去參學」;那邊參學圓滿,吉祥雲比丘介紹他去參訪海雲比丘;海雲比丘那裏參訪完之後,海雲介紹他參訪妙住比丘。你看看,老師直接介紹,這是正確的;不是老師介紹的,外面人介紹的,那就錯了,那個不能聽。學一家之言,老師對你負責任。你要是沒有定功,就是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道聽途說,輕易改變你修學的法門,輕易換老師,你將來的結果是一事無成。爲什麼?真正善知識不會接受你的,你想想爲什麼?你背師叛道!你能夠違背你的老師,你將來,譬如說你跟我學,你將來也會違背我,我怎麼肯收你這個學生?真正好老師收學生,也要把學生過去的根底搞清楚搞明白,不是隨隨便便就接受的。
我親近方東美先生,確實沒有人介紹,是我自己寫信,我自己作的文章,先寄給他看,自己介紹自己。承蒙他接見我,見了面之後,我的態度誠懇,我對他非常敬佩、非常仰慕,這老師看出來了。收學生收什麼樣學生?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雖然沒有十分誠敬,大概七八分的誠敬是有,老師接受。我接觸佛法之後,親近章嘉大師,是清朝末年一位王宮大人明親王他介紹的。我跟他是鄰居,我們常常在一塊兒聊天談佛法。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朱老跟我的緣很深,了解很清楚,朱老跟李老是老朋友,也是老同參。一個真正善知識想收一個學生,哪有那麼容易?緣要具足;緣不具足,不行。
所以你們大家要問,我有沒有學生?我今天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的學生是培訓班的學生,培訓班是李木源居士的學生,這個要知道。他是培訓班的主任,學生是他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