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常广。他是初学的菩萨,他所希求的,因为他的目光短浅,你问他求什么?他只求世间的富贵,家人平安,事业顺利,升官发财,他求的是这些。试问菩萨帮不帮助他达到?帮助他,满他的愿。菩萨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是满足他当中帮助他开智慧,提升他的境界。他想得世间荣华富贵,菩萨会让他这一生得到,来生还得到,后生还不失去,这是佛法,「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让他在这里面满足了,然后再告诉他,还有比这个更殊胜的,你想不想要?人间富贵比不上天上,欲界天的富贵超过人间太多太多了!欲界天有六层,一层比一层殊胜,你想不想得到?你要想,再告诉你方法。到了欲界天顶,他化自在天,菩萨再告诉你,还有比你这个更殊胜的,色界四禅十八天。你必须到这个境界,你才会希求上面这一层,渐渐引导你觉悟,觉悟就是佛道,引导你入佛门。这什么意思?引导你觉悟。特别是对于现代的社会,因为大家都把佛教看作迷信、看作宗教,不愿意涉猎,这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对于现代人,尽量避免用佛教的名词术语,让他容易接受。我们讲的是帮助他觉悟,这就是接引他入佛门。入佛门干什么?觉悟,破迷开悟。佛门就是这么一个门,破迷开悟之门。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自己一定要觉悟;自己不觉悟,如何能帮助别人觉悟!
怎样才能觉悟?信解行证,证就觉悟。由此可知,你要是能把你所信、所解的落实,行是落实,生活里面做到了,工作里头也做到了,你就能证得。这个证是什么?悟了,觉了,不再迷了。这是我们现前的一些菩萨,小菩萨,这不是大菩萨;到高级的菩萨,超越六道,从观行位到相似位了,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断了。现在我们劝人家断见思烦恼,办不到,他说你胡说八道,他不能接受;他在烦恼里面迷得太深,你叫他丢掉,不可能!要随顺他,他有贪心,随顺他的贪心;他有瞋恚,随顺他的瞋恚。这是高度的智慧,这是高度的艺术。我虽然随顺,但是绝不沾染,也就是外表我完全随顺,内里心地一尘不染,这是我们行菩萨道。我们随顺,也起贪瞋痴慢,那就糟了,那就堕落了;唯有我们自己随顺而清净,在随顺里面修纯善纯净,我们肯定有能力帮助众生回头。
如果我们自己的行持,夹杂着不善不净,那要提防堕落,这个防范真是防不胜防,那才叫菩提道上的险道。所以这个菩萨道,中下根性的人确实得一步一步的往上提升。一步登天不可能,人都想走捷径,欲速则不达。我们无量劫来,到今天还落到这种地步,大概也是过去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求升反坠,求快速反而延迟。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能守法,不守规矩,就是六度心里头持戒没有了。一定要守法,守谁的法?守老师的法。我们跟哪个人学,一定守那个人的法,这是做学生的道理。不听老师的教诲,你何必跟他学?毫无意义。
我过去学佛,跟方东美先生学,我听他的,他接引我入佛门;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我听他的教诲,奠定以后学佛的基础。大师圆寂之后,隔了一年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李老师传授给我的,我听他老人家的。最近这一两年,台湾跟中国有许多法师提出反对的意见;曾经有不少人来问过我,我说:他们怀疑,他们反对,我不怀疑,我不反对。为什么?老师传授给我,我相信老师。如果我听他们的话,把这个会集本放下,改学别的本子,我不变成背师叛道了吗?这个罪名,阿鼻地狱!他们可以胡作妄为,我不可以,我要守法,六波罗蜜里头我要持戒。
所以这个经我讲了十一遍,我们把《华严经》讲圆满之后,还要讲,再讲决定更殊胜,跟前面这十遍会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入华严境界了!我把《无量寿经》做为《华严》、《法华》、《楞严》的总结,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真的是学佛的捷径,但是它的确是易行而难信。如果对于我们现前这一科的经文,你要是通达明了,对于会集本的疑惑烟消云散,你就没有了。为什么?你那些疑惑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来的,你要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经上讲的,微尘剎土都是诸佛如来示现,都是普贤菩萨的善巧方便,还有什么问题?不但会集本没有问题,说老实话,今天我们拿其他宗教的经典,我来讲《新旧约圣经》,我来讲《古兰经》,你听了都能成无上道。为什么?是一不是二。方法仪式不一样,道理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佛法里面讲的无量法门,就包括所有一切宗教,包括所有一切学术,一个都不漏。不但包括我们这个人世间,包括九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才叫无上甚深微妙法。佛法跟其他宗教不同,那不微妙;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学术,到佛法这里来全都融通了,这才叫微妙。所以『各入自境界』,这是教初学,中下根性的,得按部就班。我们不能没有持戒的心,持戒跟诸位说,就是守法、守规矩,遵守老师教诲,要有这个心。不能没有耐心,耐心是忍辱,我们不讲名词,大家就更容易懂。六波罗蜜,菩萨这六个纲领,第一个布施,我们不要讲布施,讲树立形象,做社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这个大家容易懂,布施真的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咱们不讲持戒,讲守法,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
老师是过来人,我们跟他学,我们肯定他的智慧、肯定他的德行,他真心教我,他不会欺骗我,我们学习要有耐心。忍辱是耐心。精进是进步,我们要求进步,不但不可以退转,原地踏步已经错了。「学问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要想方法帮助自己进步。我在过去,我用的方法是用讲台帮助我进步,为什么?天天要讲经,天天上讲台,你要没有充分准备,你怎么行!我前面十年,这真的是很大的帮助。初出来讲经,头一年,讲一个小时要用二十个小时准备;到第二年,讲一个小时,十个小时准备就够了;到第三年,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预备就够了;到第四年,可以一比一了,我讲一个小时,只需要一个小时准备。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比较轻松、比较自在了,我一天准备四个小时,可以讲四天;我两天八个小时准备,可以讲一个星期,愈来愈自在。十年之后,跟诸位说,一个小时准备,至少可以讲四个小时。从这个地方看到进步,禅定、智慧都在其中,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行。
「同生众,普贤菩萨别显十门」,第八句:
【有解脱门,名示现一切菩萨诸根海各入自境界。】
这一段虽然在前面讲过,特别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是凡夫位,是学普贤菩萨,真正发心学就是观行位,观行位我说过了。佛在许多经典上告诉我们,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那我们要发六度心,六度心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后面两条还是要说出来。为什么?真的很重要,我想省略还是省不了,在此地做一个小小的补充。禅定,我们也不要用禅定的这个名词,用什么?自己要能拿得定主意,要能做得了主宰,我在修行这个道路上,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就是禅定功夫。我跟这个老师,这个老师确实真的是好老师,如果有人对我们老师批评毁谤,说有更高明的人,我们心里听了,会不会动摇?如果动摇,没有定功,精进就谈不上。不能轻易去换一个老师,不可以!更不可以轻易去换一个法门。如果要亲近更高明的老师,什么人指导?我的老师来指导,这个行!我在李老师会下学了几年,李老师给我介绍一个更高明的老师,什么人?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已经不在世,如何跟他学?劝我做印光法师的私淑弟子,这个正确。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亲近另外一个老师,一定要问问老师,老师的意思如何?老师的看法如何?老师的心地清净平等,决没有私心,如果那个人确实比老师高,他会介绍你去,这真善知识;如果障碍你,只有我这个门高,他还不如我,这不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的态度不是如此的。所以我们看善财五十三参,他亲近很多老师,都是老师介绍的。刚刚出去参学,吉祥云比丘是他的老师,文殊菩萨推荐的,介绍他:「你到那边去参学」;那边参学圆满,吉祥云比丘介绍他去参访海云比丘;海云比丘那里参访完之后,海云介绍他参访妙住比丘。你看看,老师直接介绍,这是正确的;不是老师介绍的,外面人介绍的,那就错了,那个不能听。学一家之言,老师对你负责任。你要是没有定功,就是你自己做不了主宰,道听途说,轻易改变你修学的法门,轻易换老师,你将来的结果是一事无成。为什么?真正善知识不会接受你的,你想想为什么?你背师叛道!你能够违背你的老师,你将来,譬如说你跟我学,你将来也会违背我,我怎么肯收你这个学生?真正好老师收学生,也要把学生过去的根底搞清楚搞明白,不是随随便便就接受的。
我亲近方东美先生,确实没有人介绍,是我自己写信,我自己作的文章,先寄给他看,自己介绍自己。承蒙他接见我,见了面之后,我的态度诚恳,我对他非常敬佩、非常仰慕,这老师看出来了。收学生收什么样学生?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虽然没有十分诚敬,大概七八分的诚敬是有,老师接受。我接触佛法之后,亲近章嘉大师,是清朝末年一位王宫大人明亲王他介绍的。我跟他是邻居,我们常常在一块儿聊天谈佛法。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的。朱老跟我的缘很深,了解很清楚,朱老跟李老是老朋友,也是老同参。一个真正善知识想收一个学生,哪有那么容易?缘要具足;缘不具足,不行。
所以你们大家要问,我有没有学生?我今天一个学生都没有。我的学生是培训班的学生,培训班是李木源居士的学生,这个要知道。他是培训班的主任,学生是他招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