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請我去教。他是校長,我是教員。是他的學生,對我來講,算是半個學生,要知道這當中的道理。所以我跟章嘉大師有師生之義,跟李炳南老居士有師生之義,一生不能違背;老師的後人、老師的家屬,我們做學生的,盡形壽有義務照顧,這是中國的古禮。對父母一生孝養,對老師也是一生孝養。老師的家屬、老師的兒女,跟我們的關系就是兄弟姊妹關系一樣,是一生的關系,時時刻刻要照顧。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敗壞,倫理道德沒有了,我們更要做出好的榜樣給社會看。我是盡心盡力想在中國大陸給老師建紀念堂,我親近他老人家,是在他自己創辦的慈光圖書館,所以我也很希望將來有機緣,在大陸各地辦慈光圖書館,那就是李老師的紀念堂;辦明倫書院,弘揚儒教。我親近他,他不僅教我佛也教我儒,我們儒跟佛是同時學習的。我現在都是等機緣,有這個機會我立刻就做。
學成之後,要沒有得力的護法也不行,你學了之後無用武之地。我得到韓瑛居士叁十年的護持,她對我的這個恩德不亞于老師。沒有這叁十年的講臺,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念念不忘給她做紀念館。現在我們在澳洲、在古晉,緣成熟了;古晉我們有四個紀念堂,方東美先生紀念堂,章嘉大師紀念堂,李炳南居士紀念堂,韓瑛居士紀念堂。我們要做出形象給人看,知恩報恩,不可以忘恩負義,不可以狂妄自大,自以爲了不起。你有什麼了不起?老師教你的。所以絕對不會被外面謠言毀謗而障礙,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不爲它所動搖,這叫禅定波羅蜜。
最後是智慧,對于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因果更清楚、更透徹,絕對不會做違背因果的事情;我們這一生,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前途一片光明。我常常講,這不是自贊毀他,前途是金色光明,自己先要做到一塵不染,念念爲衆生,念念爲正法,沒有絲毫念頭是爲自己的。活在這個世間,是爲一切衆生活的,爲正法久住活在這個世間,自己沒有了,自己跟宇宙、虛空法界剎土衆生融成一體了,哪有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剎土衆生是自己的身,以四攝六度之行,樹立普賢的形象,這是初步,我們現在能做得到的。但是絕對不是說到這裏就滿足了,不斷向上提升。我們提升的方法,決定遵守普賢菩薩教誨。普賢是我們的老師,他教導我們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以自己日常修積的功德,斷惡修善、點點滴滴淨業善業,回向西方,莊嚴淨土,這一生當中就很可能有圓滿的成就。第九句:
【有解脫門,名能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
清涼大師注,「如來身,體同虛空,用周法界。」我們從這一句裏面細細去體會。我曾經跟同學們講過,不只一遍,希望同學們真正要學習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是體、是性,是能現能變;虛空法界、剎土衆生,都是所現所變。心性不可思議,心性所現的種種相分也是不可思議,心性的作用更不可思議,普賢菩薩在此地一語道破,我們要能體會得到。『神通力』是性德,佛在大經上講,是我們自性本具無量的德能。佛把這個無量德能分爲叁種,就是叁大類:第一個是「法身德」,第二個是「般若德」,第叁個是「解脫德」,這叁德。叁德各個具足常樂我淨;法身具足常樂我淨,般若也具足常樂我淨,解脫也具足常樂我淨。這一句是從法身說的;神通,就是般若解脫。
『化現種種身遍無邊法界』,「種種身」是指什麼?虛空是種種身,法界是種種身,剎土是種種身,衆生是種種身;換句話說,就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相分在大乘經裏面一般稱之爲一真法界。那麼又講到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裏來的?給諸位說,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那爲什麼叫十法界?迷失自性的人,看一真法界看錯了,就變成十法界了。這個話怕同修們還不太容易體會,很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把一真法界比喻作眼前的境界,把佛菩薩比喻一個明亮的好眼睛,我們睜開眼睛看到這個大千世界,這叫一真法界。那十法界裏面的菩薩是什麼樣的?十法界菩薩好比是戴眼鏡的,隔了一層玻璃,也看到這個,很清楚,但是總是會變一點形,不是那麼真。爲什麼?那個玻璃有光度。四聖法界就像這樣的,看的是相似的境界,不是真實的,把真實的變成相似。六道凡夫,那麻煩大了,戴上有色眼鏡,天人好比戴一個黃色的眼鏡,看到外面境界全是黃色的;人道好比戴上一個遮太陽的藍色眼鏡,看到外面一片都是藍色;叁惡道的衆生好比戴上黑色眼鏡,戴上去之後看到外頭就像煙霧蒙蒙。外面的境界相,絕不隨他那個眼鏡有什麼差別。
給諸位說,外面境界相真的是一真法界,可是我們今天看的時候不是的,我們今天是眼睛出了問題,我們戴上什麼樣的眼鏡?說實在的話,妄想、分別、執著這叁副眼鏡我們統統都戴上了。六道凡夫,我們戴上這叁副眼鏡;四聖法界裏面,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裏面的佛,他們把那個執著的眼鏡拿掉了,他不執著,但是他還有兩副眼鏡,哪兩副?妄想、分別。到一真法界的菩薩,給諸位說,他戴一副眼鏡,他只有妄想,分別也沒有了;到什麼時候,這一副眼鏡拿掉,總不戴了?成佛,我們今天講如來果地,那看得真清楚。再其次的是普賢菩薩,等覺普賢菩薩跟如來果地所證得的完全相同,他們不戴了,他們看到法界是一真,唯心所現。我們也看到跟他們同樣境界,但是我們戴上叁副眼鏡,這個問題嚴重,戴上黃色的,戴上藍色的,戴上黑色的。你們想想,叁副眼鏡戴上看這外面境界相是什麼?絕對不是說,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兩個地方,錯了,一個地方。所以法界原本就是一真,從來也沒有變更過,你爲什麼搞得這樣?怪你自己,不能怪別人。
所以我們要學佛,不是學別的,恢複自己本能而已;宗門裏面所說的,沒有別的,恢複自家本來面目而已。本來面目是佛,用什麼方法恢複?普賢行。普賢行裏頭,頭一個要知道拓開心量,你要認識你自己的真心,這是頭一個條件。自己的真心是周遍法界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今天心量很小,不能容人,錯了!我們從這裏改,改心,先改這個心。改著能包容,能夠遍容九法界一切衆生,這要在事上去練。這個蚊子咬你一口,你很歡喜,不趕它走,你能容它,你在這裏修菩薩道,布施給它。釋迦牟尼佛因地當中行菩薩道,割肉喂鷹,看到那個老鷹找不到東西吃,很可憐,自己割肉喂老鷹。蚊子很可憐,它也很饑餓,它吃你一點點血液,它來了,供養它,正是修布施供養,跟它結個善緣。一巴掌打死了,跟它結冤仇了,冤冤相報;將來它作人,我們變成蚊子,墮在畜生道當蚊子,我們去叮他的時候,他也一巴掌打死你。冤冤相報的事情不能做,今天覺悟了,我欠別人的要還,一定要還清楚;別人欠我的,不要了,這個心多自在、多開闊!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的,拓開心量從這個地方下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做錯事情,做天大的錯事,我們要原諒他,不要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對于造作惡業的人、無惡不作的人,也不必去責怪他,不討厭他,還是誠心誠意、歡歡喜喜的接待,只要你肯接近我,我一定真誠對待你。我要把從前這些毛病習氣徹底改過來,惡人不可以嫌棄,嫌棄不是教學。佛法是教育,應當怎麼樣?感化他,把惡人變作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教育成功了。「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我們要常常記到經訓,幫助人,成就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世間作惡多端的人,他到底是真的作惡,還是故意表演像唱戲一樣,裝的作惡?我們不知道,我們是肉眼凡夫。哪一天你的天眼開了,你的慧眼開了,法眼開了,可能你看到許許多多在那裏作惡多端的那些人,都是大菩薩諸佛如來示現。他爲什麼作斯示現?幫助衆生,他來教學。所有一切示現,總不外乎兩方面的效果,一個是幫助衆生消業障,一個是幫助衆生提升境界。我們在《華嚴經》末後五十叁參裏面看到的,甘露火王的瞋恚,勝熱婆羅門的愚癡,伐蘇蜜多女的貪愛,這叁個人示現的是貪瞋癡。爲什麼用這個手段來接引、接觸衆生?替他消業障。甘露火王見到人就是打人罵人,給他刑罰受,消除衆生的業障,菩薩的慈悲心;就像父母教育兒女一樣,兒女做錯事情了,罵他、打他、罰他,讓他回頭,讓他覺悟,消他業障。佛菩薩做如是示現,很多!我們要懂得,要歡喜接受。
別人毀謗我們,我們曉得他是菩薩,他來替我消業障的,我歡喜忍受,我感恩他;他要聽到了,諷刺你:「我是真的罵他,你看他不要臉,他還臉上貼金,他還說感激我。」我們聽了怎麼樣?更恭敬、更順承,我的業障還深重,還沒有消完。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我們對他更尊敬、更順從,他就被你感化了,他知道你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他是不是菩薩?我們心目當中他是菩薩,他就是菩薩,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他是佛,他就是佛。其實一真法界裏頭「無佛無衆生」,佛跟衆生這個名字都沒有,那是不思議的境界,這裏頭意思很深很深!十法界裏面才有佛有衆生,告訴你,一真法界裏頭「無佛無衆生」。平等法界,無自無他,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完全性相圓融。心性遍虛空法界,形相也遍虛空法界;智慧遍虛空法界,德能、相好也遍虛空法界。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裏面才顯示出來。這是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示現證無上正等正覺,示現成佛,二七日中把他所證的境界全部說出來,這個經定中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的分量有多大?龍樹菩薩在大龍菩薩的藏經樓裏面看到的,或者我們今天講圖書館,他那個圖書館裏面看到的,「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佛的這個能力不可思議,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證明。念劫圓融,前面說「一念中現叁世劫成壞事」,佛有能力在一念中示現果地上大圓滿的境界。佛以一音能演說大圓滿,何況還二七日中說出這麼一部大經。龍樹菩薩從龍宮裏面帶出來的,說老實話,是這部大經的題目、目錄。我們現在所讀的《華嚴經》不是全文,全文有十萬偈,傳到中國來大概是一半。《八十華嚴》四萬五千偈,距離一半還差五千偈;但是後來《四十華嚴》到中國來,《四十華嚴》是完整的,所以合起來差不多是一半。現在原文喪失、失傳了,《華嚴經》最完整的本子是中文譯本,這最豐富的,比起龍樹菩薩當年所傳的,還缺一半。這是我們看到佛現無邊身,我們要學習,一定要把心量拓開,把身量拓開。心量不拓開,身的量拓不開;心量拓開,身量也能拓開,境隨心轉。第十句:
【有解脫門,名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入一切智廣大方便。】
清涼大師注解,這一句「攝因成果」,「菩薩修行法次第門」是因,「一切智」是果;「妙音宣此,故雲顯示」。大師說,「此亦別釋,標中第二句」,就是總的裏面第二句「入如來功德海」。你看看別顯,不離前面兩句的總綱。前面兩句總綱第一句是講「不思議是法體」,就是真如自性;第二句是講「入如來功德海」,顯示出法體的功能。這一句照應前面。『顯示一切菩薩修行法次第門』,菩薩很多,法門無量,但是無量法門裏面有個總綱、總原則,那就是四攝六度,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
四攝六度,如果我們用天臺家的講法,菩薩有藏通別圓,這就四大類;如果就華嚴本宗的說法,有小、始、終、頓、圓,五類的菩薩,五類菩薩所修行的綱目都是四攝六度。四攝六度每一條裏面的境界淺深廣狹各個不同,這是大分。如果細分,每一個綱裏頭又有別目。譬如我們講藏教,藏教是小乘,小乘裏面分的宗派很繁多,每一個宗派依據的經論都不一樣;他們的四攝六度,修學的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大乘法裏面,就像在中國,這就有八個宗派。華嚴有別于天臺,天臺不同于法相。你才曉得,四攝六度是個總綱領、總題目,分開來之後有無量差別門,「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法門縱然差別很大,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最後歸到一個根源,法門平等,無有差別,無二無別。怎麼平等?都歸入『一切智廣大方便』,就是前面講的說「入如來功德海」。假如它不是入如來功德海,那就不是佛法,那就變成外道,這一句的意思很豐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0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