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身體,這個諸位就好懂,比作身體;身體裏面有一部分是覺悟,可是有一部分在迷惑。那一部分在迷惑?不定。身體某個地方生了瘡,膿、爛了,腫起來了,迷惑,這一部分衆生在迷惑。這只手長瘡,爛掉了,這只手趕緊幫忙它,這只手是佛菩薩,這只手是衆生,一體。衆生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病毒,自己一個地方長瘡,爛掉了,自己在受苦。所以衆生受苦,佛受苦;衆生得樂,佛得樂;一體。
阿彌陀佛是誰?自性彌陀。毗盧遮那是誰?自性毗盧遮那,不是別人,正是自己,誰知道?所以給你說真的,你嚇一跳,你都不相信,還毀謗佛,再造更重的罪業。所以很多真實話佛不講,講怕你害怕,你不會相信,不能接受。如果我們醒悟過來,虛空法界都是自己,你的大慈大悲,對于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愛護,那個愛心、關懷之心、幫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麼彼此?你恭敬我、贊歎我,愛護你,幫助你;你毀謗我、糟蹋我、侮辱我,還是愛護你、還是幫助你。爲什麼?你迷,我不迷。不迷的人知道是一體,迷的人是分自、分他,就像身體上長病、長瘡一樣,這一部分的細胞,它迷惑顛倒,它不能跟整個身體調和,跟大家不和;和就健康,不和就出毛病。
諸佛如來贊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出現,教化剛強難化的衆生,這句話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批剛強難化衆生就像身體一個部分長了膿包一樣,他跟大家不和,他在這裏分彼此,他自己在受苦受難,墮地獄、變餓鬼要受這些罪。本來沒有,本來不應該的,他一定要造作、一定要去受,有什麼法子?這沒有辦法。佛能夠幫助的,這是調教、開導、說明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要覺悟,一定要回頭,回頭是岸。皈就是回頭,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在此地用“光明雲”來表,在《華嚴經》用“大方廣”來表。《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就是此地講的光明雲。諸位要曉得這一段,十句,這個光明雲含攝全部的《華嚴經》,《華嚴經》含攝全部的佛法。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十種光明雲全部包含,一法不漏,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
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什麼?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自性覺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後得智,我們講權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契入,然後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諸于實現,你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自自然然就超越十法界,六道輪回就不必講,超越十法界了。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我們並沒有證得法身,可是跟法身大士真的是一模一樣,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念佛往生,給諸位說決定生實報莊嚴土,四土、叁輩、九品,我們統統有分。善導大師講得好,善導以前的古大德常說,上四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以前的人說,上四品都是菩薩往生的,凡夫沒分。善導大師,這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告訴我們九品往生都在緣,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我們是凡夫,遇到的緣殊勝,我們就上品上生,菩薩要沒有遇到這個緣,他要往生可能還中下品,在乎遇緣不同,不在別的。這個才叫平等法,符合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教義,所以我們讀經、研教,不能夠空過、不能白過了。
我現在的時間比較緊一點,同時講四部經,此地是叁部,到香港講《四十華嚴》。我講雖然落實在現前生活上,但是古大德這些注疏我看,我很認真的看,我不一定依照他的講,但是我所講的跟他們的意思一定能契合。照古人注子講,現在人聽不懂,沒有辦法接受,也做不到。我們要真正明白經義,古人作的可以提供我們作參考,聽聽他們怎麼說法,再看看現代是什麼個世界,現代衆生是什麼樣的根機,他們病在那裏?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得到經典的啓示,古大德注疏的啓示,推陳出新,我們來幫助現代苦難的衆生。
今天解決社會問題,解決衆生無量無邊人爲的災難也好、自然的災害也好,都是要從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那就是一定要愛世人,把你愛護自己的心擴大,愛護一切衆生,所有一切災難都消除。只知道自己沒有別人,甚至于幹一些損人利己之事,這是世間人講的,迷惑顛倒人講的。真正明白人看是什麼?損人決定不利己,損人是損己之事,這個諸位要知道。什麼樣才是真正利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利益社會才是真正利益你的家族。世間人迷惑顛倒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爲什麼?因爲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是自己身體裏面各個細胞,顧這部分,忽略那一部分,那一部分會生病。你要全面都顧到,飲食起居,吸收營養,身體每個部位都要達到。偏食就會生病,某一部分營養吸收了,那一部分缺乏了,你就會四大不調。用這個比喻來比喻這個世界就一樣,只顧我的國家,不顧別人國家,結果別人國家有難,我們也受連累。這個事實現在大家逐漸逐漸看到了,但是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根本的原因在那裏?所以佛法首先把我們的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見,爲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據。
第叁是皈依僧,僧是淨的意思,僧用現代的話來講,社團、團體。佛法四個人稱爲衆,衆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小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這就是叫一個小團體。這一個團體裏面的分子,都能夠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團,所以叫僧衆。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淨圓滿,這個僧團天上、人間,所有一切團體裏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爲什麼?它和合、和睦,我們中國古人也說“和爲貴”,《論語》裏面講:“禮之用,和爲貴。”和是最尊貴,這衆衆中尊,尊是值得人尊敬,是一個很尊貴的團體。衆中尊,尊就是值得人尊敬,是一個很尊貴的團體。這個團體再大,人衆再多,意見不和,那就不是僧團,這個團體就不是人家所尊敬的。意見從那裏來?意見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看,對不對?不是真的,自性裏頭本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這十句裏面意思很深,它以大圓滿開端,以“大贊歎”結束,真是圓滿到了極處。這當中八條,慈悲是我們發心依靠的,智慧是我們修行依,般若破一切迷惑顛倒,叁昧除一切障礙,吉祥是義利之德,福德是助道之德,功德是滅惡生善,叁寶是真實的皈依處,這是性德圓滿的大綱,後面總結贊歎。誰贊歎?對這些事理不明白、不清楚的人,他怎麼能贊歎得出來?有能力贊歎、有資格贊歎:諸佛如來,他們徹底明白了,所以諸佛如來贊歎;贊歎你的成就,贊歎你真的回頭。在這裏我們必須要知道生佛本來不二,所以諸佛如來禮敬衆生,只有衆生瞧不起佛菩薩,沒看在眼裏。毀謗佛菩薩、不信佛菩薩、誣蔑佛菩薩,佛菩薩決不因此而遠離衆生,還是永遠在那裏關懷,永遠是愛護。佛沒有離開衆生,衆生背離了佛菩薩,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學佛要學佛菩薩,學佛菩薩的用心,學佛菩薩的行持,不能去學衆生,學衆生我們就又要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搞了無量劫了,苦不堪言,還要繼續去搞嗎?過去沒有遇到大乘經,這是障難,沒有覺悟的緣、沒有回頭的緣。今天遇到了,真正是無量劫希有因緣。遇到之後要珍惜,要從此回頭,不再造輪回業,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依教奉行,老實念佛,這才好!
下面這一段: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這一句是總結。前面這一段世尊是放光,顯示自己所證的理體,也就是顯示出圓滿的性德;佛有,衆生也有。放光現瑞實在說只有法身大士才明了,一見到之後,世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圓滿*輪,刹那之間圓滿接受,法身大士行。十法界的衆生看到希有,看到歡喜贊歎,莫名其妙,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懂。那怎麼?他說,不說我們怎麼會懂?所以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由此可知,放光現瑞度上上根人,出微妙之音度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看到光,他不能夠明白裏面的含意,必須要求佛來說法。這個地方說“出種種微妙之音”,諸位要記住,對我們娑婆世界衆生說的,這個世界文殊菩薩講得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楞嚴會上世尊讓文殊菩薩跟我們揀選圓通,也就是選擇那一個法門最適合這個世間衆生的根機。文殊菩薩選擇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說明娑婆世界的衆生耳根最利,你給他看,讀經,你讓他看經,不容易開悟,你叫他聽經容易開悟,耳根的功能比眼根要強。可是十方世界各地方的衆生根性並不一樣,像經上講香積國,香積國的人耳根就不行,你讓他看,他不會開悟,聽,他也聽不懂;請他吃飯,一吃他就開悟,這個妙極了,所以他以香飯爲佛事。爲什麼?舌根利。所以一切衆生那個根利,不一定的。如果世尊要在香積國講《地藏經》,後面這一段一定是又出種種微妙香飯,對不對?就這種情形,不會出種種微妙之音,專門對我們這個世間說的,所以這個地方要懂,佛說法一定是契理契機。前面放光明雲是契理,這地方這是講契機,都是值得我們用心去學習。佛放光,我們也要放光,我們不能像佛那麼樣明顯。我們的光怎麼放法?你心地有真慈悲,自然就有慈悲光相現露,人家一看到你,“這個人很慈悲”;心地很清淨,“這個人很清淨”,這是放光。經上所說你心裏頭真正有,自然從你面門、從你身上就放光,不但放光,也放香,香光莊嚴。一般人俗人身上氣味很難聞,修行人他心地清淨光明,他身上氣味是香的,我們比較少見。
過去我在香港聽同修們給我說,聽說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穿衣服,寒暑就那麼一件衣服,領子上油垢都好深,可是聞聞是香的,味道不難聞,這是香港一些同修們告訴我的。那是什麼香?我們平常講五分戒香,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意思就更圓滿了,真誠、清淨、慈悲。可見得性德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