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二卷)▪P4

  ..續本文上一頁夠寫幾十個字,再把它記錄下來。我對那個很相信,因爲他們自己本身不認識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隨時找來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臺灣看到那個扶鸾,我就不相信。爲什麼?扶鸾的人是一定的一個人,扶乩的是固定的一個人。而且乩盤一開動的時候,那個裏面動的我們怎麼看一個字都看不出來。而且他口邊念的時候,半個小時候念一、兩千字就出來,所以我看到那個我不相信。那個大概是僞造的,不是真的。佛經不是這些鬼神鸾筆,確確實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出來的。所以有翻譯的年代、翻譯的場所、有翻譯的人,足以證明它的真實性。

  譯人這個題裏頭,朝代是代表時間,這是唐代,唐朝的時代。翻譯的法師,我們也要知道。古時候的譯經不是一個人,所以有譯場;譯場是國家建設的,就是譯經的場所。參加譯場工作的人很多,它裏面的執事也分配得很細。譯人是譯場的負責人,好像譯經院他是院長,所有這些翻譯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像一個機構裏面的長官一樣,做這個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裏面法師、居士都很多,參加譯經的工作;經譯成之後,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正如像政府組織一樣,政府裏的長官,一個市長;市長發布所有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秘書、科員、科長替他擬的草,他看過發布,他蓋印,書他的名,他負責任。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這位法師在“于阗國”,于阗在我們現在的新疆,在唐朝時候是西域的一個小國。這是說明法師的籍貫,他是那裏人,他出現在什麼時代;唐是代表時代,于阗國是代表他的籍貫。“叁藏沙門”是代表他的學曆。通常稱爲叁藏法師,他老人家客氣,不敢稱法師,稱沙門。沙門是個很謙虛的稱呼,要用現在來說就是學生,是在學習的,不敢稱師,稱爲學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們同學。“叁藏”,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達叁藏就沒有資格翻經,翻經的法師一定是通達叁藏,才有資格翻經;經、律、論叁藏他都通達。“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稱沙門,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裏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羅門教、瑜伽、數論,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稱爲沙門。沙門這個名稱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佛家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就稱之爲沙門。這是法師謙虛的稱呼。

  “實叉難陀”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稱爲喜學,歡喜學習。“譯”是翻譯,這就不多說了,是實叉難陀大師譯出這部經。法師在中國還有一部就是現在大家所讀誦《八十華嚴》,八十卷《華嚴》也是他老人家翻譯,所以對于中國佛教很有貢獻。我們在此地讀經,對于傳法的人這種大恩大德,我們也不能夠忘記,沒有他翻譯,我們就讀不到這部經典。沒有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也沒有緣分見到這部經,所以對于曆代祖師我們都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感恩一定要報恩,報恩就要認真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上報四重恩”;能報恩,必定能“下濟叁途苦”,所以報恩度苦是一樁事情。你這個報恩之行,讓衆生看到之後,能夠生起感發,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改過自新,就收到度化衆生真實的效果。

  本經經文一共十叁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題叫《忉利天宮神通品》。在這品經裏面佛爲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他在這個世間示現修學、成道、教學,所謂是轉*輪、度衆生。教化衆生的緣分,快要到終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要示現滅度,在這個之前特別爲我們示現報母親之恩。我們在經典裏看到,世尊出世之後,他的母親就過世了,母親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宮爲母親說法。在忉利天住了叁個月,爲母親說法,就是說的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這一次的法會非常非常殊勝,世尊爲我們說出地藏菩薩過去因地當中,度母親的這些公案因緣,我們一般講故事。希望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感發,學習效法地藏菩薩,奠定大乘修學的基礎,這是這一品經的義趣。

  現在我們看經文。經文一開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

  這跟其他經典開端有一點不相同。“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簡單的講,是集結經的人他說的,阿難尊者說的。“如是”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親自聽佛所說,不是傳聞,親自聽佛所說。就像李長者在《華嚴經》裏面所說,阿難尊者爲我們複講這一部經,字字句句如佛所說、是佛所說,決定不敢摻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意思。“一時”,實在講這個時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滅度之前的叁個月。但是還是用“一時”好,一時有感應道交的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所以一時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濃、非常非常的圓滿。如果記載年、月、日、時,這個法門就算是過去,不會再來;一時是個活的,它不是死的。像過去天臺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不知不覺當中他入定,定中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裏坐了聽了一會兒。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世尊在靈鹫山講《法華經》法會沒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華》裏面所說:“世間相常住。”

  近代愛因斯坦也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現在問題在那裏?就是過去跟現在跟未來,這個時間如何把它突破。現在科學家是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沒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到未來,換句話說,過去、未來什麼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突破,像用科學機械。而實際上我們佛法用禅定,用禅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面愈廣。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智者大師這個禅定可以能夠突破兩千年,他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樣子,距離釋迦牟尼佛應該是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樣子。他能突破這麼大的一個時段,能夠看到世尊依舊在靈鹫山說法,現在人所說時光倒流,他能夠回到過去,這證明一時有味道。一時是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不亂就是禅定。

  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能夠走到過去?不能夠走入未來?我們的心雜亂,妄想、分別、執著太多,所以這個能力就失掉。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本能,應該有的;應該有的本能,現在沒有了,這是失掉了。所以佛教我們修禅定,淨宗法門教我們念佛,一心不亂。你得一心不亂,實在講你能夠得事一心不亂,這叁千年前跟叁千年後沒有問題,你決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的事情,你統統都曉得,你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差不多。所以“一時”是正確的,這是值得我們贊歎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