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卷)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第一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

  在這段裏面我們講到“一時”,一時的意思還必須加以一點補充。佛法裏面講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刹那際,刹那際佛說這是實時,就是真實,也就是說時間的真相。另外一個名詞叫叁摩耶,叁摩耶的意思是長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續相。《金剛經》上所謂“如露亦如電”,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我們曉得它的時間也很短,早晨落下露水,太陽出來之後就蒸發掉。拿這個來比喻長時,比喻相續相;用閃電來比喻真實的時間。真實時間《華嚴經十定品》講刹那際,這才是真的。

  而刹那際的觀念,我們很難體會。現代科學昌明,利用科學儀器的觀察,我們能稍稍多體會一些。而實在說刹那際就是一般經上常講生滅同時,因爲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決定不是我們六根能夠感觸得到的。我們六根能夠有感觸,換句話說,要相當長的時間。一刺激立刻就反應,雖然說立刻還是很長的時間。如果說是刹那際的生滅,我們可以說是完全感觸不到。不但我們六道凡夫,天比人聰明多了,感應靈敏多了,他也感觸不到,乃至于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能夠見到阿賴耶,阿賴耶就是刹那際;要八地那樣深的定功,才能夠感應到刹那生滅。刹那生滅,佛常常在經上用不生不滅來形容。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是廢話,那有什麼意思;說不生不滅,實在講它確實是有生有滅。可是它生就滅了,幾乎生滅同時,所以稱爲不生不滅;這個話講得那就有意義,生滅同時,時間極其短暫。這種短暫,說實在話絕對不是現在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這個時間已經是很長了。

  這是佛在經典裏面講的“一時”,這一句完全是講真話,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領會。你懂得一時,你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對于生死的恐怖你就離開了,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是不生不滅,這才是真相,我們見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到了。“一時”在此地,要是把它落實在事相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機緣成熟的這個時候,這叫一時。這種說法也非常圓滿,一切經都用這個字樣,佛說這部經的因緣成熟了。

  這一次因緣非常特殊,講經處所也很希有,佛在忉利天,不是在其他地方,佛在忉利天。“佛”是主成就,這個法會裏面主講的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字非常之好,特別是從事相上說的。說“在”這也都是說真話!我們世間人許許多多的錯覺,一個錯誤的觀念,錯了一輩子自己都不能夠覺察。我們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早晨起來洗臉,臉要洗嗎?你們說臉要不要洗?洗臉,錯了,洗去臉上的肮髒,不是洗臉。洗衣服,衣服要洗嗎?也是洗衣服上的那些灰塵。你們仔細想想看我們多少錯誤觀念,在教室上課擦黑板,黑板要擦嗎?把黑板上粉筆灰擦掉,那裏是擦黑板,黑板應該一擦,那個黑就把它擦掉,那叫擦黑板。你就曉得日常生活當中,諸位細細想想多少錯誤的觀念,錯得太離譜了,大家都錯了,就以爲是對的。佛有的時候給我們說真的,我們都覺得怪怪的。

  “在”這個話是說真的,說你住是假的,你怎麼住?今天搬這裏,明天搬那裏,那裏在住,只說這個身體現在“在”那裏,這個意思就對了。所以“佛在”。我們實在講也是在,今天在新加坡,現在在淨宗學會,晚上在居士林,在。住是在那裏不動,叫住;常常移動,這是在。佛法裏面講住,住是什麼?心安住。你住的宮殿樓閣,佛在此地說宮殿樓閣是慈悲,心安住在慈悲,心安住在正覺,這個叫住,永遠不離開是叫住。身是常常在動,叫在,所以從事相上講“在”。

  佛這一次在那裏?在“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世間人知道有天,知道有天神,對于天神也很恭敬,稱他們爲上帝,中國人稱他叫玉皇大帝,大概都是忉利天主。不知道天外還有天,他就不曉得。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裏面數量也是無量無邊,由下到上二十八層。二十八層分爲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欲界就是還有飲食男女之欲,這個沒有斷,但是愈往上面去它愈淡薄。到色界,這個欲沒有了,我們常講財色名食睡,色界天人統統沒有。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永遠是清醒的;不需要飲食,禅悅爲食,他不要飲食,但是他還有色身,有色相。到無色界這是六道裏面最高級的凡夫,他連這個身體都不要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代出現在了一位大智慧的人—老子。老子告訴人:“吾有大患,爲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這個身體,身體是個累贅、是個麻煩。他有這個覺悟,老子可能生到無色界天,因爲他討厭這個身體,討厭這些色相。無色界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一般人常講靈界,大概就是稱無色界天,這個裏面是最自在,連色相都沒有。這是大分分作叁界,叁界二十八層天,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一個範圍,有這麼大。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死?給諸位說,沒有。應化的,他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以應身出現。我們看到他有生、有滅,其實他滅了,到其他的星球,到其他的地方又出現去教化衆生,這個是大自在,顯示這大自在。佛告訴我們“身”說法很多,《華嚴經》上說有十種身,通常我們講叁種身;叁種,詳細說說十種,十種歸納起來叁種。“法身”,法身是真身,所有一切身都是從它生起。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一個身,能生一切萬法,能現我們的身相,能現國土之相,山河大地,一切身相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第二種是“智身”,我們也叫做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也就是說他智慧開了、智慧現前了,對于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第叁種叫“應化身”,實在講應化身兩個意思。應身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佛到人間來,到任何一道來,他是沒有障礙,自由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

  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是業報身,一點都不自由,完全受業力的控製。說受業力的控製,大家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受命運的控製、受命運的支配,大家就好懂,所以說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說這個多苦。命是什麼?命就是業,業報。過去造善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善報,過去造作惡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就是不善報,所以一生一切的受用,諺語裏頭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這個道理,真的是半點不由人。

  可是佛菩薩到這世間來,他也來投胎,他也示現死亡,他的生死自在,他不是業力,是願力。在這個世間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想住多少年,他就住多少年,他生死自在。什麼時候想走,想到那裏去,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去自由,這個叫願力受身;他是願力,不是業力。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佛?如何把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諸佛菩薩的本事就在這此地。他能轉我們也能轉,轉從那裏轉起?要從心轉起,心轉了之後身就轉;如果說從身轉,心不轉,沒用處,怎麼轉也轉不像,一定要從心轉。

  心就講“住”,那就不是“在”。《華嚴經》上菩薩有十住,那講住了,那是心住不是身住。菩薩住佛之住,這就對了。佛在經上告我們住處有四種,這四種都是正確的。前面兩種還是六道裏頭,沒出六道。所謂是“天住”,天住就是你來生一定能夠生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天,往後我們會簡單給諸位做個介紹。天住就是心安住在十善業道,布施、持戒,修十善業道,你來生決定生到天界,福報比我們人間大多了,享天福。第二種叫“梵住”,梵住是修禅定、修清淨心,一切的欲念淡薄,對于五欲六塵看得很淡,心裏面充滿了慈悲喜舍。慈是與人之樂,給人快樂,幫助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衆生有苦,幫助他解決苦難;喜是看到別人得福,得到好處,決定沒有嫉妒心,生歡喜心;舍是萬緣能夠放得下。心常安住在慈悲喜舍,生色界天,這個住在叁界裏面算是正當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的人心安住在那裏?安住在貪嗔癡慢,這個不得了。安住在貪嗔癡慢,安住在殺盜淫妄,果報在叁途。所以他不是天住、不是梵住,是鬼住、地獄住、畜生住,他搞這個東西去了。我們對這些理跟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曉得心安在那裏,將來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非常可怕。

  第叁種叫“聖住”,聖住就是住在菩提心。聖者有小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不同,他有個共同點,就是心一定是住在叁昧,這是個共同點。第四“佛住”,住佛之所住,果然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十住菩薩位。真正學佛一定要安于佛住,佛住在那裏?大叁空叁昧:空、無相、無願;無願也叫無作。如果落實在淨宗裏面,安住在念佛叁昧,我們對于其他的境界深廣無際,我們很難體會,不如依照佛的教誨,我們把心安住在念佛叁昧,這個比較容易學習。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實在是無比希有殊勝。這是講在跟住這兩個字的意思。

  今天佛在忉利天,在忉利天幹什麼?“爲母說法”。要依照《增一阿含》裏面所說,這一次法會是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啓請的。忉利天主很聰明、很有智慧,他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曾經到忉利天爲母親說法,報母親生育之恩,世尊成佛了,當然也不能例外。世尊受了忉利天主的啓請,到忉利天開這次法會。這個因緣很深,故事也很長,講故事就耽誤講經,所以把我們這個故事就省略掉,可是也不能不曉得。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實在說也是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每個人在因地上發願不一樣,她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做個女子的身分,要作佛的母親,她發這個願。所以他的兒子是佛,母親福報就大,這個都是表演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最大的福報,完全是依福能夠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不行。諸位你們看看佛門…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