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苦?衆生希求樂,爲什麼得不到樂?全世界的人,那一個人不在受苦?誰不希求快樂?苦從那裏來?樂從那裏來?沒人知道。怎樣我們才能夠離苦?怎樣才能夠得樂?這些理論與方法也沒有人知道。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裏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想離開苦得到樂,大乘經典那是最好的指引,指導我們、引導我們,佛法教學的目標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贊歎,也是把果放在前面,引起人注意。這兩段經文,如果心地清淨、感觸靈敏,看到這兩段經文,沒有不寒毛直豎,無比的希有。什麼人開法會的時候能叫一切諸佛如來來聽,什麼人能夠見到諸佛如來得到如此不思議的贊歎。諸佛贊歎釋迦,實在就是諸佛互相贊歎,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佛道同。換句話說,只有諸佛如來他才肯到五濁惡世去示現,這正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是最苦。這些苦難衆生,我不去幫助他,誰去幫助他?愈是苦難的地方,佛菩薩的悲心偏重,愈要到這個地方去教導、去幫助大家。只要這些苦難衆生肯接受,佛菩薩就來了;不肯接受,佛菩薩想幫助也沒法子。能信、能解、能學,佛菩薩一定出現在這個世間。
今天我們這一會爲什麼會跑到新加坡來?爲什麼不在其他地方?我們沒有偏心、沒有私心,也不是貪愛這個地方。完全是這個地方的緣成熟了,什麼緣?這個地方的人,他能信、能解、能行;信、解、行、證這四個條件,這個地方有。這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地方弘揚淨土,勸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麼多年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個地區,念佛往生的人時有所聞,常常聽到。李木源居士非常熱心,許多念佛的同修在臨命終時,多半是請李木源居士去助念,去幫助他料理後事,他見到的瑞相太多太多了。李居士今天這麼發心,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做得這麼認真、這麼熱心,他那個信願不是憑空發的,是見到事實才發起的。
六道叁途的苦樂法唯有佛知道得透徹、知道得徹底、知道得究竟,所以佛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這兩段經文決定不能夠疏忽,這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所宣的妙法,無上的妙法。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作,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綱領。佛出現在世間幹什麼?就爲這個。
贊歎之後,諸位再接著看經文: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是禮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禮節,這也是作一個榜樣給人看,禮不可廢。人而無禮,在這個世間就沒有立足之地,但是現在人把禮節都疏忽了。疏忽了,說實在話,佛法修學得再好,果報在那裏?果報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後面講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諸位說明,你就曉得了。佛法修行的非常好,貢高我慢,沒有禮節,感受的果報將來在鬼道裏頭作鬼王;作《華嚴經》裏面講,世主裏面器世間主,山神、樹神、花神、水神這一類的,就走向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怎麼勸諸位同修要覺悟,孝親尊師我們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極樂世界。如果這個意念沒有,修學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勝的,你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色界天裏頭都沒分,必須要曉得。此地教敬,教禮、教敬。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這個地方這是現瑞。“光明雲”裏面顯理,放光。利根的衆生見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學他都明白,不必要言說,光明表智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刹那際全部都展現出來,不需要長時間,刹那之間就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展現在一切大衆的面前。“是時”就是諸佛如來贊歎,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的這個時候;世尊“含笑”,放光表法。光從那裏出來?真如本性裏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爲衆生說一切法以這個爲根據。佛說一切法從那裏說起?從自性本具般若裏面流露出來,今天把說一切法的依據一下表現出來給大家看。
百千萬億說不盡,所以下面略舉幾條,細說說不盡,略舉十條。雖是略舉,諸位要曉得跟《華嚴經》一樣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萬億光明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聽經聞法,講的人如果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就與佛的光明起感應的作用,佛光注照這個道場,就是這個大光明雲照在這道場的上空。下面說者、聽者生無量的歡喜心,不是他說得好、說得妙,不是的,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攝受。
別說裏面第一句:
【大圓滿光明雲。】
“大圓滿”別中之總。“圓滿”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就是性德的全體流露。這一切衆生爲什麼會起感應道交?衆生心跟佛心無二無別,差別在那裏?衆生在迷,佛在覺。覺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沒有覺、迷。一切衆生裏面常說有有情衆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九法界有情衆生;有情衆生之外,還有無情衆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都是自性裏頭變現出來。《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圓種智就是同時成佛,就這個意思。爲什麼?同一個法身,同一個體性。覺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體,所以是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雲。必須要曉得佛如是,我們自己也如是。佛今天顯現的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自性光明;我們今天所顯露出來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我們搞的是這個樣子,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變成一個可憐憫的衆生。所以自己要覺悟,要真的覺悟,自己要回頭,要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這個人才真的回頭。這一回頭與佛的大光明雲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第二個是:
【大慈悲光明雲。】
“慈悲”是我們發心所依靠的。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依什麼發心?依慈悲。此地“光明雲”叁個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圓滿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這個性德沒有顯露,光明雲沒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雲。加光明雲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正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在這一段裏面顯露無遺,這是事相。四弘誓願是從這裏發的。地藏菩薩發的圓滿、發的究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極處。地獄裏苦難衆生他都要去度,何況其他的,叫普度九界衆生。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菩薩沒有降生之前,這個當中的空檔中時間太長了。這麼長的時間裏面沒有佛出世,衆生之苦,我們無法想像。佛菩薩難道沒有慈悲心?有。怎麼辦?佛在這空檔裏面,把教化衆生的事業完全委托給地藏菩薩。佛不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沒有委托給別的菩薩,把這個事情委托給地藏菩薩。由此可知,世尊滅度之後,彌勒未出世之前,對于一切衆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世尊囑咐的。地藏菩薩受世尊的委托,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他確實把這個責任自己承當下來,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以“大慈悲光明雲”發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衆生的菩提心。
第叁句:
【大智慧光明雲。】
這是我們修行所依據的。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從那裏來?給諸位說,智慧決定不是記問之學。我聽得多、讀得多,我記得很多,那是世間的聰明,佛經裏面講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道上八難之一,你糟了難,爲什麼?落在所知障裏面,你那個所知成了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慧。智慧從那裏來?智慧一定從禅定裏面得來。禅定從那裏來?禅定一定從持戒裏面得來,這叫叁無漏學。大乘法門雖然不重視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講是心地戒法,比形式還要殊勝,要真幹!禅定是清淨心,六根面對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禅定,真正修禅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被外頭境界勾引、還會起心動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那裏做?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面用功夫,我們用念佛的功夫,這個方法好。念頭才動,阿彌陀佛,轉了,轉成阿彌陀佛,這個裏面戒定慧叁學同時具足。你能夠轉,你就守法,這是持戒。見到外面境界,順心的起了貪愛,貪心才動,阿彌陀佛,轉過來了,這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裏不高興,阿彌陀佛,也轉過來。從你能轉得過來,接受佛的教誨,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樣做,這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于一切境界不再理會,回過頭來念佛,這是修定。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曉得淨宗修學的殊勝,戒、定、慧叁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來,你修行功夫淺深沒有絲毫隱瞞,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音聲、你的一舉一動當中,你修學的功力怎麼會隱藏?表裏一如。修飾、隱藏對世間愚人來說的,愚癡人看不出來會被你騙;真正有智慧的人瞞不過,一接觸就明了。所以“大智慧”是我們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
【大般若光明雲。】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時候是相同的,但是這兩個說在一起,意思當然有差別。“般若”如《般若經》上所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們就給它解做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過。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個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裏像叁層樓一樣,第叁層一定包括下面二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此地的般若,我們就依《般若經》的說法,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也就是無分別智、實智,于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裏面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那裏會有執著?所以稱爲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他明了真相,我們講徹底究竟明了宇宙人…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