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的啓示▪P12

  ..續本文上一頁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圓成佛道。他教我們念佛。菩薩略舉他自己在曆劫修行所親近的佛(老師),舉這個例子給我們作榜樣。由此我們看到地藏經的難得之處:經中教我們的修學方法,多半是非常具體,很踏實,不講不著邊際的理論,而是講日常生活之中一些瑣碎的事情。

  第一尊佛“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身如來”。無邊身是無量無邊。無邊身如來是說誰呢?一看名字就知道。佛有叁身 — 法身、報身、應化身。這一尊佛講的是法身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不能離開法身,所以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定要把法身佛首先提出來,次第不能顛倒錯亂。地藏菩薩在久遠劫前,他的修學也是以這個爲基礎,這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世尊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身佛?是報身佛?還是應化身佛呢?古大德在注疏裏講得很明白,阿彌陀佛叁身一體,一即是叁,叁即是一。佛的名號叫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翻成“無量覺”。覺的對象是無量的,覺的能力也是無量的,在一切無量中,釋迦牟尼佛舉一個例子,舉壽命,叫無量壽佛。其實,佛的壽命、智慧、德能、才藝、福報……,樣樣都是無量,不是只有壽命無量。一切無量中,爲什麼單說壽命?壽命是第一德,如果一切無量都圓滿,而沒有壽命,那麼,一切的無量誰去享受呢?譬如:一個人有無量財寶,而沒有壽命,這個無量對他來講就毫無意義了。一切無量裏,壽命是最重要的。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就是法身佛。有些人看觀無量壽經,下下品往生,人在花苞裏要過很久蓮花才開,認爲一個人坐在花苞裏很無聊寂寞。他不曉得西方世界的蓮花很奇妙。經上告訴我們,最小的蓮花直徑有一由旬。一由旬多大?大經上講由旬是指大由旬,爲八十裏。蓮花比臺北市大多了,住在裏面很舒服。也不是你一個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與許許多多大菩薩們,每天來陪伴你,給你講經說法。你在花裏見的叁聖是化身,花開見佛是見報身,報身的相就大了;經上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是見到報身佛。花一開,就證到理一心不亂,花一開就是實報莊嚴土。由此可知,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都在蓮花當中。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絕大多數的人都怕孤單寂寞,怕到西方人地生疏,其實你完全想錯了。十方世界都孤單,我們這個世間人命很短,幾十年很容易就過去了,四、五十歲的人特別感觸到時光有限。佛常在經論上言:“無常迅速。”然後才覺悟到生死事大。這樣短促的時間,活動的空間也不大,才真正叫孤單。這個世界如是,十方世界的情況跟我們差不多。唯獨西方世界不然,西方世界你的親故最多,你現在不知道。一往生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有許許多多的大菩薩跟著阿彌陀佛來迎接你往生。那些大菩薩都是你過去生中的親戚朋友、父母兄弟、同參道友,他們在過去都已往生,都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你的機緣成熟,佛來接引,他們也跟著來。一見面就跟你介紹,我哪一生哪一世跟你是什麼關系,一說出,你恍然大悟,因爲你到西方就證得宿命通,生生世世的事情你都記起來。所以一到西方,親戚朋友與同參道友太多了,那才叫熱鬧,唯有到極樂世界才是不孤單不寂寞。這都是真正的事實。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回到老家,我們現在是在外面流浪。在西方親故非常多,而且個個證得法身大士,大家細讀無量壽經就明了。第一尊佛以下介紹的多半是報身佛與應化身佛。這一品旨在勸我們念佛。

  念法

  校量布施功德品教我們念法。法也是無量無邊,菩薩給我們舉一個例子 — 布施。爲什麼不舉別的例子呢?在大乘法裏,我們常把菩薩所修的一切法門歸納爲六大類 — 六度。六度萬行,“萬”形容多,菩薩的修行方法太多,歸納爲六大綱領。六大綱領再歸納,就是一個布施。所以布施展開來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一歸納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叁大類。一、財布施:分外財與內財。身外之物叫外財,衣服、財産、金銀珠寶、動産、不動産、妻子兒女皆是外財。內財是我們的身體。內財布施有叁種:(一)用我們的勞力替別人服務,這是以體力布施。(二)用我們的智慧替別人籌劃。(叁)頭目腦髓,若別人有需要,菩薩也能布施。內財與外財,菩薩絕不吝惜,非常慷慨的施舍。二、法布施:法是方法,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法布施是講教學 — 很熱心認真地教導人。法布施的範圍非常廣。例如:自己不懂地藏經,請法師教我地藏經,這是法布施。我會燒菜,你不會,我教你燒菜,也叫法布施。凡是我們自己會的,別人想學,我們應當熱心幫助他,把他教會,不要吝啬;不要怕別人學會之後比自己還強,自己就完了,其實不然,果報功德不可思議。叁、無畏布施:“畏”是恐怖,身心不安,有恐懼害怕。能夠幫助他人離開一切恐怖,使他身心安穩,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有些年輕同修受了五戒、菩薩戒,服役被派到前線,問我能不能殺敵?殊不知軍人的職責就是無畏布施。爲什麼?軍人在前線保障後方人民安居樂業。敵人來攻,他殺敵人,是無畏布施而不是殺生,不算破戒。

  一般人都布望得到好的果報,布望有財富。財從哪裏來?財從財布施而來。學佛的人知道事實的真相,對于發財的人不會羨慕,知道他前生財布施多,種這個因,這一生當中應當享受這個果報。自己沒有財富,是因爲前生財布施修得少,今生不應該得到財富,如此思惟,心就平,就不會怨天尤人。要想得財富,就要修財布施,修因才能得果報。今生富人來生未必富,今生窮人來生可能是大富人。爲什麼?有錢人縱然做點財布施,但是今生種的因少;沒有錢的人今生種的因多,來生果報豐富。不是有錢才能修大布施,因爲財布施是以收入的百分比來看種的因圓滿, 不圓滿。例如一個人每月收入叁千元,遇到人家苦難,把叁千元全部布施,他的功德是百分之百圓滿的布施。若一個人每個月賺幾百萬元,只拿二、叁十萬元布施,世間人看他布施的多,其實在因果律上講,二、叁十萬是他所賺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種的福就小了;布施叁千元的人種的福反而大。佛在經典上曾講過一個公案:有一個乞丐,他覺得自己做人太苦,一點點福報都沒有。有一天人家給他一文錢,路上遇到一位阿羅漢托缽,他想到自己因爲沒有福,才這麼窮,就把一文錢供養阿羅漢。七天之後,他死了,生到忉利天享天福。一文錢的布施福報,使他離開貧窮到天上享天福。爲什麼呢?心真誠,心清淨,所有的財物通通布施掉 — 供養阿羅漢。另外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皇後到寺院打齋,供養豐足,老和尚只派一個徒弟接待,給她誦經,替她消災。皇後很不服氣,找老和尚理論。說道:“我從前年輕時,是個平民,尚未做皇後,曾經布施很少的錢,那時候老和尚親自接待,替我修福。今天我做皇後,布施這麼多錢,爲什麼你只派徒弟接待?”老和尚笑著說:“你從前來布施時,財雖少,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接待你,對不起你。今天你做皇後,雖然修大布施,你的心不清淨、不虔誠,我派徒弟接待就夠了。”由此可知修福不在乎財物的多寡,在于心地的真誠。如果我們想要得聰明智慧,要修法布施;不修法布施,不但沒有智慧,來生得愚癡的果報。如果我們吝法,不肯教別人,怕別人比我好,有嫉妒、障礙,則愚癡的果報就在今天,越老越糊塗、越愚癡。所以嫉妒是非常大的煩惱。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裏教我們隨喜功德,是對治嫉妒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

  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叁樣東西人人都想要,若不修因,哪裏要得到呢!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給啊!如果佛菩薩有能力送給我們,我們可以不要修了。佛菩薩沒有能力給我們,佛菩薩會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明了什麼樣的果報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得到,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如意的果報就能現前。“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要如理如法修學,這才有求必應;不如理如法修學是得不到的。布施把菩薩所有的法門全包了。持戒、忍辱在布施裏屬于無畏布施。我們持戒,別人對我們很放心,沒有恐怖了。譬如說:錢財露白,怕壞人搶劫,若他持戒不偷盜,錢財擺在外面不要緊,他不會拿,很安全,這叫無畏布施。這個人修忍辱,我言語不小心得罪他;不要緊,他忍辱,不會報複,我心也很安,所以忍辱也是無畏施。精進、禅定、般若,屬于法布施。一個布施包括六度,六度包括萬行。經上講校量布施功德,把菩薩所修的無量法門,圓圓滿滿含攝其中。修布施對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利益。錢財不要藏在自己身上,藏在自己身上很危險,常常遭來殺身之禍,強盜都以你爲對象。也不要存在銀行,外國銀行常倒閉,不可靠。財富最好藏在所有衆生的福報裏面,那你的福報享受不盡,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看清事實。我們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住得很自在,把多余的通通修布施。別人有困難,遇到老人、病人、困苦而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以錢財、力量去幫助他,修布施波羅密。佛陀教育非常好,圓滿到了極處,世間所有一切修學不能跟佛相比,我們想盡辦法把佛陀教育推廣介紹,讓一切人都知道,這是法布施。布施當中最殊勝的是法布施。勤修叁種布施,我們的福報自然,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自在。不要憂慮年老沒人養,你真正有福,年老時奉養你的人太多太多了;世間人不養你,天人也會來養你。道宣律師每天吃飯時,天人送供養給他,注解華嚴經合論的李通玄長者也是天人供養。要確實的修福,才能得到真實的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癡果報。不能行無畏布施的,身體多病,壽命不長;我們求健康長壽一定要修無畏布施。

  地神護法品至本經終了,屬流通分。此經叁分都很有份量,是大經的姿態,它是大乘不思議經典。流通分,首先列出地神護法,用意非常深。地神指堅牢地神,從事相上講,是我們整個地球,從表法廣義上講,是叁千大千世界之主,因爲世尊的教學區域是叁千大千世界。如果從華嚴經、無量壽經上來看,堅牢地神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地主。必須要這樣的人來護法,來推行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才能利益一切衆生。佛在遺教經將如來的教學付托給國王大臣,國王大臣就是此地所講的地神。國王有力量頒布教育政策,有力量推行教學的方針。古時候,佛在印度是國王大臣護持,所以佛法能遍及五印度。佛法傳到中國來,也是得中國曆朝的帝王大臣所擁護。東漢時,佛教傳到中國,首先建立白馬寺,把佛陀教育列入國家行政體製。寺是國家政府辦事的機關,佛寺即是佛陀教育部。第一個佛寺取名白馬寺,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佛陀教育因此在中國納入行政機構,由國家把它推廣,發揚光大。可惜如今世間的地神都不知道佛法,每一個國家的總統、首相,對佛法都不認識,自己未必修學,更談不上護持,這是佛法在現前衰到極處的原因。佛法得不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支持,佛門四衆弟子也有責任,因爲沒有把佛法給人家介紹清楚,使別人以爲佛法是迷信。今天佛教教學機構的名稱應跟著時代而更改,讓人耳目一新,不致産生誤會。夏蓮居居士建議把寺院改爲學會。佛學院,培養人才的地方稱爲學院。研究淨土宗的,稱爲淨宗學院,還有禅學院、天臺學院。一般修學的道場用學會的名稱,信徒的名稱改爲會員。寺院的建築也不要用宮殿式建築,而用最現代化的建築,表示佛教確確實實在領導這個時代,佛教不是落伍的,佛教永遠在精進,永遠日新又新。這樣,佛教才能發揚光大。大道場的建立,最理想、最必要的,是建立廣播電視、傳播衛星,把佛法用衛星傳播到全世界,這才是佛教現代化的道場。法寶後面,給我們介紹地神護法的重要,含義非常深,讓世間國王大臣、真正有力量的長者居士,擁護佛法。

  世尊叁度放光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裏面表法的意思很深。本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叁分都放光,這樣的經典,非常稀有。看到這個現象,就曉得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如來不思議的經典法門。這部經典、法門,在整個佛法的地位、重要性,在此可領會。

  僧寶續佛慧命

  見聞利益品,這一品講僧寶。佛法的承傳靠僧寶,所以僧寶列爲叁寶之一。僧寶有責任傳持佛法,一代接著一代,續佛慧命,使佛法能常住世間。正法久住這個使命落在出家人的雙肩,所以出家人的素質不能不講求。出家唯一的責任就是續佛慧命。要使佛法久住,出家修行要像個樣子,行持要做社會大衆的榜樣,無論道德,學問的修養,都要達到一個相當的程度。

  經文裏提到兩尊菩薩,做爲僧寶的榜樣,一爲地藏菩薩,一爲觀世音菩薩,說明出家修學要以這兩個人做榜樣。代表地藏菩薩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代表觀音菩薩的有叁經,都附在大乘經當中。第一部,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訪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華嚴會上代表第七回向菩薩,觀音菩薩給善財童子宣講自行化他的法門。這一章經裏面,菩薩自己怎麼修行,怎麼樣普度衆生都說到了,是我們應當學習的。第二部,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一章經文重點是教我們修學的方法,他怎麼修成無上菩提,提供給我們作參考。經裏所講的都是原理原則,適用于任何法門,學禅的可以用它,念佛、學佛的也可以用它。第叁部,是法華經裏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品的重點是菩薩如何幫助苦難的衆生,教我們幫助苦難人的一些要領、一些作法。叁經要仔細研究,把它變成自己自行化他的綱領,這叫學佛,才能稱之爲名實相副的僧寶。

  本經末後歸結到叁寶,這才能成就圓滿的修證。(全文畢)

  

《地藏經的啓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