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南人,得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之正傳,從定數上來看,應該傳給你。

  《皇極經世書》屬于高等數學,一個人的命運,乃至國家、世界的命運,都可以從《易經》卦數來斷定。

  孔先生何以一見了凡這位十五歲的小孩,就要把自己平生所學傳授給他?這是緣分,同時也是了凡先生好學,知道禮敬,謙虛、誠懇,這是他本身具足法器的資格,所以有條件接受大法的承傳。

  如果你對于學問、德行、道業沒有誠意,對于長者沒有敬意,縱然遇到賢德之人,人家想傳授給你,你不能接受,也無可奈何!古時候,高僧大德以及世間的學者,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傳人。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自己一生縱然建功立業,成就輝煌,如果沒有傳人,他死了,事業也就告終。這個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圓滿的成就一定要後繼有人。如果是真實偉大的成就,他的傳人成就必定在他之上。所以,他要全心全力栽培他的傳人,決定沒有嫉妒、障礙,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爲師。

  “開館”就是教私塾。了凡先生引導孔先生回家,並告訴母親。母親說:“好好招待他,並試試他算得靈不靈?”一試,果然很靈。因此,他對孔先生的推算就有信心,也生起讀書的念頭。于是跟他的表兄商量,到郁海谷先生那裏寄學,了凡先生就拜郁先生爲師。

  孔爲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叁處名數皆合。複爲蔔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叁年半。即宜告歸。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提學”,相當于現在一個省的教育廳長。“補廪”,廪是廪生,這是秀才的一個等級,領取國家發給的米糧,相當于現在的公費生;但是有一定的名額,有缺額才能補。“當貢”,貢生是秀才的最高階級,廪生爲其次,貢生就有資格入太學讀書。“大尹”,縣長。

  孔先生替他推算說:“你明年縣考秀才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是十六歲,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數完全吻合。可見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相當高明,他不是江湖術士,他是個真正有實學的數術專家。

  了凡先生經過這一年叁次考試,與孔先生所算完全相符,這才真正相信命運,于是請孔先生爲他算一生的吉凶禍福。孔先生告訴他,你在某年參加考試考第幾名,某年你可以補廪,某年當貢。你在出貢後某一年,就會當選四川大尹,在任叁年半就要告老還鄉。五十叁歲八月十四日醜時,壽終正寢。可惜命中無子。他就將孔先生爲他算一生的流年休咎,做了備忘錄。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懸定”就是算定。“宗師”是當時的提學,管一省的教育。自此以後,每年讀書考試,名次都被孔先生算定,絲毫不差。唯獨他當廪生,領國家九十一石五鬥米糧,就能從廪生升到貢生,這一點好像算得不太准。因爲他領廪米七十余石時,屠宗師就批准補貢生。因此,他心中開始有了疑惑。

  後果爲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署印”,代理提學。“五策”,五篇論文;“奏議”,從前大臣對皇帝建議的這些文字。“博”,見聞廣博,學識豐富;“洽”,對理論了解得透徹;“淹”,文義透徹;“貫”,功夫一貫。

  屠宗師批准他補貢的文件,被代理提學的楊先生駁回,不准他補貢。一直到丁卯年,了凡先生叁十叁歲,這時主持教育的長官殷秋溟先生,在閑暇時重新翻閱考卷,突然發現了凡先生的考卷,非常感歎的說:“這五篇文章的見解文字,等于五篇奏議,寫得真好!怎能使這樣一位有學問有德行的人,老于窗下,一輩子當窮秀才?”于是再次爲他申請補貢,這一次批准了。孔先生算得一點沒錯,確實他的廪生米領到九十一石五鬥才出貢。這時他才完全相信一個人有命運,遲早都有定時,強求不得。于是他的心定下來,妄念沒有了,真正做到“于人無爭,于世無求”。

  這種人是標准凡夫,而我們連一個標准凡夫都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到處妄求。所謂“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哪裏求得到?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禅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叁晝夜不瞑目。

  “燕都”,北京。“南雍”,南京的國子監(國家大學),升爲貢生就要到國子監念書。

  在北京住了一年,他終日靜坐,不閱文字。既然一切皆是命,想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實在說,他是被命運所拘,無可奈何。

  第二年,他從北京回到南京的國子監。在沒有上學之前,先到南京棲霞寺訪問雲谷禅師。“雲谷”是大師的號,法名是“法會”。雲谷禅師是當時佛門的一位高僧大德,十九歲開始參學,尋師訪道,開悟之後,韬光養晦,專做苦行。以後被一些地方名士、官員發現,幫助大師複興了棲霞道場。但是他老人家無意于名聞利養,在山後人迹罕至的“天開岩”苦修。

  大師平常接衆,不管誰去訪問,一句話都不說,丟一個蒲團叫你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了凡先生去參訪,跟雲谷大師對坐叁天叁夜,未曾說一句話。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爲妄念相纏耳。汝坐叁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雲谷禅師說:“凡夫所以不能成爲聖人,就是因爲妄想、分別、執著纏縛,心定不下來。你靜坐叁日,不見你有妄念起來,這是什麼緣故?”平常很少說話的雲谷禅師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話,這也是特別的緣分。我們要曉得人與人之間確實有時節因緣,他遇到雲谷禅師,這才開始轉變命運,“立命之學”就是雲谷禅師傳授給他的。

  余曰。吾爲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他說自己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二十年沒有絲毫差誤,想起心動念也是枉然,因此把心定下來了。

  了凡先生一生如果按照命運過日子,到五十叁歲壽終正寢,一生沒有大過失,來生肯定不墮叁惡道,這是標准凡夫。凡人只要有妄念在,就不能沒有數;也就是說,你就不能沒有定命。如果沒有妄念,就能超越命運。了凡先生能改造命運,但是並沒有超越命運,不過這已經非常難得,同時也給我們帶來莫大的鼓舞,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向他學習。

  爲什麼雲谷禅師沒有把高一層超越命運的方法教導了凡先生?這就是觀機授教。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觀機,觀察你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應機說法,所以一切衆生遇到這些高人沒有不得利益的。觀察了凡先生的本質、天賦,他是中等的根性,對中根當然不能說上法;說上法,他不能接受。因此,說法必須要契理契機,法不契機,等于是閑言語。

  我們要相信,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都有定數,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了凡先生一生的命運被人算定,因此他清楚自己一生所行的方向、目標,就照著命運過日子。我們可憐,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在茫茫人海中盲目摸索。如果在摸索的過程中隨順煩惱,就會造作罪業,造罪業會損福減壽,這種情形在社會上比比皆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心地善良,無非分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規矩,不做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必定替自己增福增壽,不知不覺當中就得福報。

  現前的社會,這個大環境是古今中外有史以來沒有過的濁惡。凡夫之人不可能不受環境影響,環境不善,造不善業的機會就多,而且不知不覺在造。李老師曾經講過一則故事,從前有個地方發生了一件兒子殺父親的逆倫命案,這件事在從前是不得了的大事,結果這個兒子處以死刑,皇帝並下命令將縣長撤職查辦。縣長犯了什麼過失?這個地方是你統治教化的區域,你教化出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你的教育失敗,縣長撤職,巡撫(相當省長)記過。這種行政處分還是其次,朝廷下令將那個縣的城牆拆掉一個角,這就表示這個縣出了一個大逆不道的人,這是全縣人民的恥辱。

  這種事在現在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由此可知,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相比之下,我們就能明了,何以古時候社會能長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美滿,而今日無論是富貴貧賤,普遍都不幸福、不快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裏面有定數。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語言造作,導致定數都在變化。如果變化的幅度不大,與你的定數就不會差距太多,一般算命看相的都能算得很准。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善行惡行變動很大,就把定數改變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本來不好,它會變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惡,你命本來很好,就會變壞。

  尤其在現代社會,事事都在誘惑人,人心如何能定得下來?所以,今天修道、做學問不容易成就。在這個時代,學業、道業有成,都要有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有善根,能夠明理;你有福德,面對一切誘惑,不會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這是真福德。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雲谷禅師聽了哈哈大笑,我本來以爲你是一個英雄豪傑,原來你也是一個凡夫。何謂豪傑?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個人就是英雄豪傑。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做到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看看雲谷禅師如何開導教化了凡先生,如何幫他將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這是真實的學問。了凡先生能接受、能明了,這是他的善根。…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契入佛境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