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神仙都無能爲力。在今日,最大的大利是倫理道德的教學。今天誰有能力挽救?有權力操縱衛視、網路的這些人。如果每天能夠用一、兩個小時提倡仁義道德與神聖的教誨,我相信這個世界不到一年,風氣就改變了。因爲人都有良心,可惜沒有人喚醒;只要有人喚醒,他們的良心就會發現;良心發現,回頭是岸,這是現前最大的利益,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了。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爲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茍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爲命。故財爲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袪除執吝。
“釋門”,佛門。“達”,通達。
何謂舍財作福?佛門講菩薩行,方法、手段無量無邊,總歸納不外乎“布施”。何謂布施?布施是舍,舍己爲人。在佛法講法身菩薩是真正的達者,他真的完全舍了。世間人最重要的是財,凡夫能夠舍財,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錯了;要讓他內外俱舍,這是辦不到的。布施,內可以破除自己的悭貪之心,外可以救濟別人的急難。雖然最初布施很勉強,慢慢就會處之泰然。這可以洗滌我們內心的私欲,袪除執著悭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從哪裏做起?布施。我學佛,第一次見章嘉大師時,說:“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學。有沒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師告訴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裏做起?”他說:“布施。”我聽話,回去就真幹,做了果然有效應。這個效應是什麼?把一向悭貪的心減輕了。斷,當然不容易,但是可以減輕貪心、吝啬心;對外又可以幫助別人,這是布施恩惠。我們要將“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都布施掉。以我自己的經驗,前十年做得很勉強,之後慢慢就成了習慣。到現在幾乎連痕迹都沒有了,所以心地清淨。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參”,參與。“贊”,幫助。
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見?如何製止邪教?唯有護持正法。古人所謂“破邪顯正”,破邪是目的,如何達到破邪的目的?顯正就對了。如果正不能顯,邪決定破不了!
“法”的好處,略說有四點。佛菩薩教誨是正法,儒家的教誨是正法,道家的教誨是正法,世界上許多宗教也是正法,它們在這個世界流傳千百年。依中國曆史記載,佛教今年是叁千零二十幾年;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都有千百年的曆史。綜觀之,曆史愈悠久,法愈正,幾千年來多少人奉爲真理,依教奉行。如果沒有這些正法,我們怎麼能夠參贊這些大自然?何以能幫助一切萬物?這些都是說物質文明。何以能超凡入聖?這是講精神生活。何以經營世出世法?廟宇是聖賢弘法利生的場所,所以我們見到道場、聖賢的造像,以及經書典籍等法寶,都應當尊敬重視,損壞了就要修補。我們要懂得尊重道德,崇尚善行,行仁義,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重視正法的教育,更應當勉而行之。
我們決定要尊重道德。道,人生應當走堂堂正正的一條大道。何謂“大道”?就是一般講的“秩序”。社會有秩序,家庭有秩序,宇宙太空之間,行星繞著太陽有秩序,太陽繞著銀河系有秩序,這是自然的秩序,這是天道。人道與天道要能合一。“人道”就是儒家講的倫常,倫常是人道與天道合一,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點都不亂。人與人的關系有秩序,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道就喪失了,社會動亂,天下就不太平。
如果我們能將人與人的關系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處好,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處好,就是聖賢。“參贊天地,裁成萬物”,就是把這些關系處好。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這是講倫理。中國人講“忠孝傳家”,我們的德行表現在哪裏?表現在敬重尊長。在家裏,父兄是我的尊長,要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也要尊重。
《梵網菩薩戒經》第一條:“不作國賊”,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第二條:“不謗國主”,決定不能毀謗國家領導人。《璎珞菩薩戒經》講“不漏國稅”,人民有納稅的義務,決不可以逃漏稅;“不犯國製”,國家的法律決定不違犯。這四條做到了就是敬重尊長,敬重社會,敬重國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以上這些道理,現在已經不教了,兒童也不懂得。許多人說:“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你沒有教,怎麼能管教?不但你沒有教,你的父母也沒教你。《無量壽經》雲:“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教兒女,從哪裏教起?從《弟子規》教起,從灑掃應對教起,先從做人學起。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君”,就是領導者,無論在哪個單位,單位領導人就是“君”。
我們做一樁事情,千萬不要以爲領導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爲,那就錯了。如果我們懲罰一個人,千萬不要認爲領導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欺負人、欺壓人。這是教我們謹慎從事,這些地方最關陰德。你做好事,別人不知道,這是積陰德。你的領導不知道,你在那個地方作威作福,這是損陰德。這些事情做不得,果報可畏!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爲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
“恻隱”,憐憫心、同情心。《周禮》,周公製定的禮法。
何謂愛惜物命?人之所以稱爲人,無非是具有恻隱之心。這就是仁者,這就是積德。《周禮》說,正月祭祀神明,不用母的動物。因爲這是它生育的時期,要憐憫它。孟子說:“君子應當遠廚房,就是要成全吾人恻隱之心。”這是培育仁慈心。
儒家講:“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佛家雖然沒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勸人吃叁淨肉。何謂“叁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爲我殺,這都是保全恻隱之心。素食對于健康決定有好處,尤其是現在的肉食,含的病菌非常多,所謂“病從口入”。如果你們以爲素食不健康,肉食才健康,我可以做證明。我素食五十年,一生沒有生過病,怎麼能說素食不健康!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爲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前人有四不食的禁戒,所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這四條戒比釋迦牟尼佛講的多一條。我們要想養成健康的身體,不能不注意這幾條。如果不能斷肉食,應當從這裏戒除,慢慢的增進慈悲心,就能戒除了。有時我們爲了生活,沒有辦法不殺生。我們要常想想,一件絲織品,有多少生命在裏頭,怎麼忍心!穿皮的衣服也是殺生,這是取它的皮毛。耕地、種植時,地上許多小蟲都死了,我們才得一點糧食。
我最近在雪梨參觀一個農場,這是出家人開辦的,他們把蔬菜種在塑膠的籃子裏。我問他:“爲什麼不種在地上?”他說:“種在地上,耕地會殺死很多小蟲。種在籃子裏面,雖然費的工程很大,但是不殺生。”我聽了很受感動,很難得,這是值得提倡。他還是用土栽,只不過把土放在塑膠籃子裏,以避免殺生。
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殚述。
我們不愛惜東西,飯菜吃剩就丟棄,這是造孽,罪很重!這個罪業跟殺生沒有兩樣。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我們要懂得防範。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所以,善行太多了,說之不盡。
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舉出十個例子,希望我們從這十個例子去類推,努力修學,善行自然就可以圓備了。
四、謙德之效
在社會上,人不能不與廣大的群衆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謙虛。如果傲慢,就很難行得通。了凡先生將“謙德”放在最後,正如佛經的流通分一樣,意義非常重大。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易”,指《易經》。“虧”,虧損。“盈”,自滿。“天道”,即自自然然的道理。“地”,寬廣。“變”,變動。“流”,聚集在一處。
《易經》說,凡是自滿的人,總是會遇到一些吃虧的地方;能夠謙虛的人,一定能得到利益,這是天道。水總是會流到低窪的地方,不會往高處流。高的地方是自滿、貢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潤;低窪的地方才得到滋潤。對于自滿、傲慢之人,鬼神總是要找他麻煩,開他的玩笑;對于謙虛的人,鬼神尊敬、幫助他。人道又何嘗例外!對于自滿、傲慢的人,人們總是討厭他;對謙虛的人,歡喜他。所以,謙之一卦,惟有吉利而無凶災,這是做人重要的原則。
《書經》又說,驕傲自滿的人會受到損失,謙虛會受到好處。了凡先生說,他很多次與同學們一起參加考試,常常見到貧寒的學生將要發達的,一定非常謙虛。所以,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虛懷若谷,能夠接納別人,成就別人。
下面了凡先生舉了五個人做例子,我們從此地觀察…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