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所體驗到的,命運完全轉過來了。雖然不敢說得大自在、大圓滿,但是接近自在、圓滿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詩書所稱,的爲明訓”。古聖先賢著作中所說的訓示,我們要相信。“我教典中說”,“我”是雲谷禅師,“我教”是佛教。佛經講:“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我早年學佛,心裏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說得比雲谷禅師簡單,非常有效,他說:“你真心祈求,沒有感應,這是自己有業障。障礙不在佛法那一邊,障礙在自己本身,只要消除業障,有求必應。”我向老師請教:“如何消除業障?”他說:“忏悔。”忏除業障絕對不是拜梁皇忏、拜水忏,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是實質?後不再造。譬如,我們起了不好的念頭,說了不善的言語,做了不好的事情,現在知道這是罪過,從此以後不再犯錯,這是真忏悔,如此方能消除業障。假如你在佛菩薩面前念經念咒,念完之後再造,造了以後再去念,以爲這就是忏悔,那你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
業障真正消除了,一定有求必應。業障習氣深重,不要怕,要有耐心來消除。了凡先生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我也用了二、叁十年的時間,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不行。毛病、習氣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視讀誦,非常有道理。我自己這一生能成就,得力于四十多年沒有離開講臺,天天講經,天天勸別人,天天也勸自己,別人有沒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得利益了。這就是佛法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沒有長時間的薰修,怎麼能成就?我們的毛病、習氣是無量劫薰習而成的,現在我們要把壞的習氣舍掉,學古聖先賢、諸佛菩薩,同樣也需要時間。因此,要有決心,有毅力,長期斷除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圓滿成就。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了凡先生進一步向雲谷禅師請教,孟子說:“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貴乃身外之物,如何能夠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雲谷禅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是你錯解了。”錯解在什麼地方?此地沒有多說,但是若能細心體會前面所講的,這兩句話自然能明了。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指我們的心地,禍福吉凶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不離方寸。
“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從哪裏求?從真心中求。所以,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懂得求的道理與方法,如理如法的求,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間最難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況世間功名富貴!
求,最重要的是通。何謂“通”?就是貫通空間維次。用什麼方法貫通?真誠心。何謂真?真就是沒有妄,絲毫虛妄都沒有。何謂誠?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佛法講“無妄念”,這叫真誠。真誠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真心本性變出來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求不得的道理!這些理事,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論講得太多了,稍稍涉獵大乘的人都知道。什麼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得受用。如果你只會讀經,不了解經義的道理,不能將這些道理、方法落實到生活行爲上,你得不到利益,還是不通。不通,雖有求,不會得感應。
我初學佛的時候,講經需要參考資料,那時在臺灣很不容易找到,香港的智開法師對我幫助很大,凡是我所要的書籍,他都盡量搜集寄來給我。其中只有《中觀論疏》的時間最長,大約半年才寄來。我求的是道,這是我所需要的,我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應。
所以,我對于經典所說及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八個字,就是有求必應的理論與方法。求在我,不獨道德仁義可以得到,連身外之物,譬如功名富貴也能得到,內外雙得,這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道”是求的方法與理論。不論是求內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資生之具,只要反躬內省,向內心裏去反省,回頭是岸,就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反省,不能充實自己的德行,只是向外攀緣,那就“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譬如,現在有許多商業钜子出書,寫自己努力奮鬥的成功經驗與教訓,提供一般人做參考。你用他們的方法去求,你要是得到了,那是你命裏有的;你命裏沒有,你還是得不到。爲什麼?你不是向真心求,不是向心性求,這種求法必然是“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雲谷禅師問:“孔先生算你這一生的流年如何?”了凡先生如實報告。雲谷禅師說:“你自己想想,你應不應該得科第?應不應該有兒子?”他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了凡先生是個讀書明理之人,他能找出自己毛病之所在。“科第中人”是指官場中的人物,都是有福相之人。我自己福太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沒有從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福德。“不耐煩劇”,不願意做太繁瑣的事情。“不能容人”,心胸狹小。“時或以才智蓋人”,喜歡出鋒頭,壓製別人。“直心直行”,此地並不是指古聖先賢的教誨,如《維摩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直行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裏是指心裏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是習氣毛病。“輕言妄談”,說話不經過大腦,隨便妄說。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了解自己有這麼多的毛病,天天造業,當然無法考中功名。這是說明他不應該考取功名的原因。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爲生生之本。忍爲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叁。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铄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大地雖然很肮髒,但是土地肥沃會生長很多東西;水清就沒有魚。他有潔癖,這是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和氣”非常重要,諺語常言“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上下能和睦相處,哪有不強盛的道理!不和即是衰敗的預兆。他喜歡發脾氣,這是不和;換言之,貢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這是第二個原因。
“愛”,慈愛。“忍”,殘忍。慈愛是生生之本,他沒有愛心,心地殘忍,殘忍乃不育之根。他愛惜自己的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這是第叁個原因。他很愛說話,愛發牢騷,喜歡諷刺、挖苦、捉弄別人,常在大庭廣衆之下讓別人下不了臺,這是第四個原因。嗜好飲酒,傷害自己的精神體力,這是第五個原因。偏愛徹夜長坐,晚上不睡覺,不知道保養元神,這是第六個原因。反省之後,毛病過惡實在太多了。
“徹夜長坐”,在佛家有“不倒單”,這是禅定功夫。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若是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舒服,坐著睡多難過!真正大修行人,心境空明,沒有自私自利、五欲六塵這些陰氣之侵襲,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念念增長。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斷除睡眠。“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欲界才有,色界與無色界沒有。由此可知,睡眠可以斷除。如果煩惱習氣沒有斷除,勉強坐在那裏睡覺,對身體決定有害,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所以,在修行場合千萬不要好面子,自己做不到勉強去做,最後把身體毀壞了,這是愚癡。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産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産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叁世二世之德者。定有叁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雲谷禅師說:“豈獨是考功名而已!世間大富大貴有千萬財産者,定是千金人物。”要有福分才能享受。過去生中沒有修福,怎麼能得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厚,這一生中得大福報;過去生中修積得薄,就得小福報;沒有修福,應該餓死的,也是過去造的罪業深重。這個報應是自作自受,與老天爺、鬼神、佛菩薩毫無關系。所以,“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老天爺對一切衆生確實是公平的,這是自然的果報,老天爺確實沒有加絲毫成見在裏面。這是至理名言,我們要細心玩味。
雲谷禅師藉著一般人的知見,勸了凡先生積功累德。“百世之德”,在中國曆史上,祖宗有德者,如夏享國四百年,商享國六百年,周享國八百年。周朝享國最久,這是文王、武王、周公所累積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孫保之”,這是就世俗眼光來說。不在王位者,如孔子,孔子以大公無私、真誠愛心,有教無類,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積的功德大,他的子孫後代至今還受世人的尊敬。
“十世之德”,像中國曆朝的帝王。我們再看世間,現在一般富貴人家傳二代叁代,已經不多了,有的傳一代就完了,有的甚至中年發達,晚年破産,這是“德至薄”。他沒有積功累德,起心動念、所作所爲都是自私自利,縱然做一點好事,也不舍棄名聞利養,所以德至薄。在社會上做一點慈善事業,必須要得到大衆的褒獎、政府的獎勵才肯做,這是假善,不是真善。
雲谷禅師舉出這些例子說明,然後教導他針對自己的缺點,徹底改過自新,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