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運從何改起?從自己的習氣、過失做起。你既然曉得自己的過失,要把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無子的過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積德,過去貢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壓抑別人,處處好強好勝,不能容人,現在將這些缺德改過來。“包荒”是拓開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薩之所以偉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開心量,拓開心量的人有福。“務要和愛”,一定要和氣,有愛心。“務要惜精神”,不要喝酒、熬夜,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雲谷禅師提出這幾個重點,教導他認真修善積德,改正毛病。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經過去,不要再去想它。“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人只要改過自新,就能夠超越命數,命數拘他不住。佛家講發願,世人講立志,都是同樣的意思。佛教人發願爲衆生服務,但是必須先要有服務的能力;換言之,你要有道德、學問、能力,才有條件爲社會大衆服務。因此,這個心一發就要修養品德,修習善法,斷除煩惱習氣,積功累德,成就學問、德行,才有能力如願以償。你想要幫助社會上苦難的衆生,如果本身不具備這些條件,你發的願是空願,這是永遠不能兌現的虛願。如果發的願虛假,這就是欺騙佛菩薩,欺騙衆生,這個有罪,沒有功德。
四弘誓願第一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衆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發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自己本身要有能力。發願之後,就要積極斷煩惱,學法門;斷煩惱成就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成就自己的學問;然後成佛道,圓滿自己的功德。這個願就真實,不是虛假。如果願力強大,超過業力,就是佛門講的“乘願再來”,你的命運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就是“義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們現前的身體,因業力變現故,這是業力之身。我們無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落在數裏,用數術就能推斷出一生吉凶禍福。若想超越命數,就要從心理上做一個改變,把從前不善的觀念、行爲都改正過來,一切與義理相應,這個身就稱爲“義理之身”。以佛法而言,若願力大過業力,就稱爲願力之身,亦名乘願再來。血肉之身,充滿自私自利;義理之身,大公無私,爲一切衆生之利益著想。在世間,身體是爲社會、爲人民、爲衆生服務造福的工具,與自己的業力完全脫離關系,這個身就稱爲義理之身,就稱爲乘願再來。衆生有福,這個身就會常住世間;衆生沒有福,這個身自然舍離。佛家講“了生死,出叁界”,就是這個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裏引古書爲證:天然災害猶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無可挽回。自然災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經雲:“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自然環境,這是隨著人心而轉變。若社會上人心淳樸、善良,其居住的環境,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實在講,不僅人爲的災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災害也是人造作的。以佛法言,一是共業,一是別業。大家共同造作的就變成自然災害,個人造作的就變成吉凶禍福。社會大衆共同造的業,我有辦法避免,自己造孽就無法挽回,這是真理,亦是事實真相。
《詩經》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說,古聖先賢常說;“配命”,就是與上天的心相應,人心同天心。天是什麼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無私的愛心、公平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如果我們能修養此心,將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平等對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當然福在其中,自然現前。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因此今生沒有功名,也不會有兒子,這是“天作之孽”。過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汝今擴充德性”,改過自新,“力行善事,多積陰德”,自己造的福,自己當然可以享受到。陰德是做好事不讓人知道,陰德報得厚!若做一絲好事,即大肆宣揚,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報掉了。因此,真做好事,勿讓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廣爲宣傳,不是真好事。這樣的心態尚未離開名聞利養,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僞善。古時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韬光養晦,隱居深山,德愈積愈厚,到機緣成熟時,方能爲國家、爲民族建功立業。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學問,我們要深思善學。
易爲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前兩句是加強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不能改變,《易經》教人“趨吉避凶”就講不通了;換言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起心動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每天的言語造作,就會影響命運的增減。世間人的命運會被人算定,就是他增減的幅度不大,離開中線不太遠,所以算得很准。如果增減的幅度很大,命運就算不准。前面說過,大善之人命運拘他不住,大惡之人命運也拘不住他,就是增減變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禍會變成福;有大惡,福會變成禍,道理在此地。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這些古聖先賢的書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雖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夠深;換言之,無法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運絲毫不能更改。雲谷禅師這一番話,把了凡先生點醒了,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變,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問我:“法師,你爲什麼要學佛?”我的答覆很簡單:“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爲了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從果報上說;從因上說,提升自己的德行。”積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當然殊勝。業因果報到自己能覺察出來時,就常生歡喜心,沒有煩惱、憂慮、牽挂,沒有妄想、執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這種日子過得多快樂!多幸福!所以,方東美先生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爲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叁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發露”,一絲毫隱瞞都沒有,完全說出來。“疏”,文章。“登科”,考中舉人。他下定決心改過自新,將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種種過錯,毫無隱瞞,盡情忏悔,並寫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薩做證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貢生,所以他沒有科第。因此,開始真正斷惡修善,先求功名。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雲谷禅師用“功過格”來幫助他。教他每天將所做的好事及過失都記錄下來,善惡做個對比,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最初做的時候一定是善惡混雜,甚至惡多于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覺,認真努力,希望做到純善無惡,改過就成功了。這是從事上改,這個方法對普通人非常有效。
並且教他持“准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淨心,把念頭集中在咒上,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參禅、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這些方法很多,可以選擇一、兩種,幫助自己攝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淨,真心就現前,智慧就現前。人不可能沒有妄念,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大,不但破壞清淨心,對身體的健康也産生不良的後果。所以,保持身體的健康,首先要減少妄念;妄念少了,飲食也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一餐,因爲他的心清淨,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體自然健康。
語余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雲谷禅師告訴他,畫符專家常言:“不會畫符的人會被鬼神笑。”其實,畫符、念咒、念佛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雖不一樣,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筆畫符,要把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一念不生。從一點下去,一道符畫完,沒有一個妄念,心是清淨的,這個符就靈。如果畫符時還有妄念,這道符就不靈。念咒亦複如是,念時不能夾雜一個妄念;夾雜一個妄念,這個咒就不靈。由此可知,咒愈長愈難念。佛家常言:“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經比咒長,不打妄想難;咒也相當長,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號短,“阿彌陀佛”四個字,不夾雜一個妄念容易,這句佛號就靈。這些方法都在攝心,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真心無念,心裏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不生不滅。把生滅斷除,恢複到不生不滅,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爲夭。孰爲壽。
“感格”,求感應。于心性求感應,于上天求感應,都要用真誠心,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立命之學,最早是孟子說的。他說:“夭壽不貳。”“夭”是短命,“壽”是長壽,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說得很高明,一般人聽不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怎麼是一不是二?我們用分別心、執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動,一念不生,沒有分別,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有分別,才有二、叁。
聖人、佛菩薩沒有分別心,凡夫有分別心,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大跟小,長跟短,善跟惡,真跟妄。對立就是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生活在相對的世間,這是虛妄的世間,《金剛經》講“夢幻泡影”,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決定沒有相對,有相對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