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改造命运从何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做起。你既然晓得自己的过失,要把这些不能考取功名以及无子的过失都改正刷新。一定要积德,过去贡高我慢,常以自己的才智压抑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现在将这些缺德改过来。“包荒”是拓开心量,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因此,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务要和爱”,一定要和气,有爱心。“务要惜精神”,不要喝酒、熬夜,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导他认真修善积德,改正毛病。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前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人只要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佛家讲发愿,世人讲立志,都是同样的意思。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但是必须先要有服务的能力;换言之,你要有道德、学问、能力,才有条件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这个心一发就要修养品德,修习善法,断除烦恼习气,积功累德,成就学问、德行,才有能力如愿以偿。你想要帮助社会上苦难的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愿是空愿,这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如果发的愿虚假,这就是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这个有罪,没有功德。
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自己本身要有能力。发愿之后,就要积极断烦恼,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这个愿就真实,不是虚假。如果愿力强大,超过业力,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自然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义理再造之身”,你成功了。
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体,因业力变现故,这是业力之身。我们无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落在数里,用数术就能推断出一生吉凶祸福。若想超越命数,就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改正过来,一切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以佛法而言,若愿力大过业力,就称为愿力之身,亦名乘愿再来。血肉之身,充满自私自利;义理之身,大公无私,为一切众生之利益著想。在世间,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工具,与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就会常住世间;众生没有福,这个身自然舍离。佛家讲“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里引古书为证:天然灾害犹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无可挽回。自然灾害如何能避免?大乘经云:“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这是随著人心而转变。若社会上人心淳朴、善良,其居住的环境,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在讲,不仅人为的灾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灾害也是人造作的。以佛法言,一是共业,一是别业。大家共同造作的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造作的就变成吉凶祸福。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自己造孽就无法挽回,这是真理,亦是事实真相。
《诗经》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就是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无私的爱心、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能修养此心,将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永言配命”。当然福在其中,自然现前。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因此今生没有功名,也不会有儿子,这是“天作之孽”。过去生之造作可以挽回,如何挽回?“汝今扩充德性”,改过自新,“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可以享受到。阴德是做好事不让人知道,阴德报得厚!若做一丝好事,即大肆宣扬,唯恐人不知,福立刻就报掉了。因此,真做好事,勿让人知。若做好事,又要广为宣传,不是真好事。这样的心态尚未离开名闻利养,不是真心在做,所做乃是假善、伪善。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之人,韬光养晦,隐居深山,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时,方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其中含藏著很深的学问,我们要深思善学。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前两句是加强了凡先生的信心。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教人“趋吉避凶”就讲不通了;换言之,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起心动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恶念便减一分福。因此,我们每天的言语造作,就会影响命运的增减。世间人的命运会被人算定,就是他增减的幅度不大,离开中线不太远,所以算得很准。如果增减的幅度很大,命运就算不准。前面说过,大善之人命运拘他不住,大恶之人命运也拘不住他,就是增减变化的幅度太大。因此,有大善,祸会变成福;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这些古圣先贤的书籍,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虽然念得很熟,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言之,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他的命运丝毫不能更改。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因此要自求多福。
有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自己能觉察出来时,就常生欢喜心,没有烦恼、忧虑、牵挂,没有妄想、执著,一生生活在法喜之中,这种日子过得多快乐!多幸福!所以,方东美先生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疏”,文章。“登科”,考中举人。他下定决心改过自新,将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种种过错,毫无隐瞒,尽情忏悔,并写了一篇文章,求佛菩萨做证明。他命中只有秀才,秀才最高的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因此,开始真正断恶修善,先求功名。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用“功过格”来帮助他。教他每天将所做的好事及过失都记录下来,善恶做个对比,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最初做的时候一定是善恶混杂,甚至恶多于善,自己就要提高警觉,认真努力,希望做到纯善无恶,改过就成功了。这是从事上改,这个方法对普通人非常有效。
并且教他持“准提咒”,念咒是教他修清净心,把念头集中在咒上,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用参禅、持咒、念佛的方法也是如此,这些方法很多,可以选择一、两种,帮助自己摄心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真心就现前,智慧就现前。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大,不但破坏清净心,对身体的健康也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保持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减少妄念;妄念少了,饮食也少。修行人可以一天只吃一餐,因为他的心清净,妄念少,消耗的能量少,身体自然健康。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云谷禅师告诉他,画符专家常言:“不会画符的人会被鬼神笑。”其实,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形式虽不一样,其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拿笔画符,要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如果画符时还有妄念,这道符就不灵。念咒亦复如是,念时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咒愈长愈难念。佛家常言:“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夹杂一个妄念容易,这句佛号就灵。这些方法都在摄心,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无念,心里有念就是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把生灭断除,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感格”,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他说:“夭寿不贰。”“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说得很高明,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用分别心、执著心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一念不生,没有分别,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有分别,才有二、三。
圣人、佛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长跟短,善跟恶,真跟妄。对立就是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讲“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真”,一真决定没有相对,有相对就不是真的。六道是相…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