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对的,十法界是相对的,一真法界没有相对。没有相对,有没有绝对?也没有绝对。绝对跟相对是互相建立的,没有相对,绝对也没有了。佛经讲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错了;“议”是议论,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细分之”,把它推广来说。“丰歉不贰”,“丰”是丰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丰富,可以过得富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贫困。如果你能懂得丰歉不贰、贫富不贰,就能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做任何事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是懂得穷通不贰,就能立贵贱之命。如何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间永远是太平的,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这是真真实实的学问。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明白道理,你就不会贪生怕死。生跟死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通达的人对于舍身受身,就像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作身体,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自然会把它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是再换一个身。我们必须要注意,衣服要愈换愈漂亮,如果愈换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舍掉之后,来生会比现在这个身还差,换成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愈换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舍报之后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如果念佛求生净土,换得菩萨身、佛身,就愈来愈庄严了。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与道理,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实际上利人就是利己,这是真理。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句话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利己是眼前虽得一点小利,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时就后悔莫及。所以,损人之事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因此,对于生死这桩事情参透,知道事实真相,贪生怕死的念头就没有了。无论在何时,无论是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为什么?知道这个身舍了之后,马上换一个比现在更好、更殊胜的身。我们要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包括。只要把这一关参透,在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得自在,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有人对我好,照顾我,于我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对我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我用感恩的心对他,感激他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我知道他是用这种手段来试试我的心平不平静,还有没有嗔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嗔恚报复的念头,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对我,等于是在考验我。

  我在佛堂里,替对我不好的人供了一个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为他祝福。你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不了解我,一切出自于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是自己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尊敬,你遇到困难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你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俟”,等待,所谓“水到渠成”。“将迎”,念头起灭。孟子云:“修身以俟之。”这是说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恶行,必须永远断除。修身积德之事,不可存侥幸之心、非分之想,若有丝毫念头起灭,“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性德就恢复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这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断除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这是真正的学问,真心本性完全恢复了。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依此理论与方法修学,世出世法有求必应,这是真实的原理。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我们凡夫无法做到无心(无念),因此如何将念头控制住,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用持咒的方法。有人听我这么讲,就有疑问:“我们是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我们学习要善用心,画符、参禅、念咒、念佛,方法、手段虽然不同,其目的与原理完全相同。所以,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无记无数”,这是一个共同的原则,但是也要因人而异。中上根性的人可以不要记数,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而且念珠的作用就是记数。一天固定记多少数,精进而不懈怠,这样能将妄念消除,这是初步功夫。如此用功,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就不要记数了。因为记数还是分心,佛号一句接著一句,无记无数,念念在佛号上,妄念自然不生。

  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念与不念合一,就入不二法门,功夫到家了。念佛、念咒都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这是第三层境界。明白此理,自然得到“灵验”。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感应;“诚则明”,明是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的教导,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经历,他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上,这是真实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我们从了凡先生的“号”也能看出他的为人,“学海”是他好学,喜欢读书,但是这个口气很大,我们能觉察出他的贡高我慢。他从接受云谷禅师教诲的这一天起,改号“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他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可以突破,他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想超越,所以改号“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了凡先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才算是认真用功,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于是觉得与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悠悠放任过日子,现在感觉自己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有警惕的念头,唯恐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得罪天地鬼神,有一点不同的气象。从前遇到有人憎恨、讨厌、毁谤,他不会轻易饶人,决定要报复。现在他不报复,心平了,心量慢慢拓开,能够“恬然容受”,包容别人,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我们也要常常勘验自己,我今天有没有空过?如果功夫不得力,这一天就空过了。谚语说:“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无论世法、佛法,真正成功的人,都会珍惜光阴,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空过。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了凡先生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三十六岁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应该考第三名,但是他却考了第一名,这是孔先生为他算的命第一次不应验,这也是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同一年秋天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举人,这是改造命运非常明显的应验。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他自己反省,虽然断恶修善,但是做得不纯,还夹杂著私心,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还很多。这是说他知道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始发心勇猛,时间久了就慢慢松散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也是如此,第一年勇猛精进,以后也退步了。虽然退步,他还有警觉心,常常提醒自己努力,所以进步得很缓慢。初发心修学,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是每一个修行者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不要灰心害怕,在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虽然进得不多,只要有进步就好。否则,不进则退。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己巳”是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他从遇到云谷大师之后,就发愿断恶修善。发愿做三千桩善事,整整十年(从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么难行!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自己能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就更好,天天不要间断,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在李渐庵的军中办事,跟著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庚辰年,了凡先生四十六岁,他从南方回来,请性空、慧空两位法师在东塔禅堂回向。遂又发愿“许行三千善事”,到第二年(辛巳年),即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愈恳切。换言之,断恶修善愈来愈顺利,效验也愈来愈显著。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但是他的太太不认识字,也不会写字,所以每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朱砂,在日历上印一个红圈,用这个方法来记录。

  或施食贫…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何契入佛境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