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的,十法界是相對的,一真法界沒有相對。沒有相對,有沒有絕對?也沒有絕對。絕對跟相對是互相建立的,沒有相對,絕對也沒有了。佛經講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就錯了;“議”是議論,也不能說,說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皆乖”。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真平等。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細分之”,把它推廣來說。“豐歉不貳”,“豐”是豐收,“歉”是收成不好。收成豐富,可以過得富足;反之,若是欠收,日子就貧困。如果你能懂得豐歉不貳、貧富不貳,就能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窮”是處在困境,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達,做任何事助緣很多,非常順利。你要是懂得窮通不貳,就能立貴賤之命。如何立命?貧者安于貧,富者安于富,貴者安于貴,賤者安于賤,各得其所,這是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世間永遠是太平的,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這是真真實實的學問。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生死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明白道理,你就不會貪生怕死。生跟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通達的人對于舍身受身,就像脫衣服、換衣服一樣。我們把衣服比喻作身體,衣服穿的時間久了,髒了、破了,自然會把它脫掉,這個身就不要了,再換一件衣服,就是再換一個身。我們必須要注意,衣服要愈換愈漂亮,如果愈換愈差就不好了。
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他這個身舍掉之後,來生會比現在這個身還差,換成畜生身、餓鬼身、地獄身,愈換愈不好看。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好善積德,舍報之後生天,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如果念佛求生淨土,換得菩薩身、佛身,就愈來愈莊嚴了。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與道理,才真正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雖然是利益別人,實際上利人就是利己,這是真理。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句話有弊病,損人決定害己。利己是眼前雖得一點小利,可是幾十年之後,你死了變餓鬼、畜生、地獄,那真正是害了自己,到時就後悔莫及。所以,損人之事決定不能做,真正聰明人、明白人決定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情。
因此,對于生死這樁事情參透,知道事實真相,貪生怕死的念頭就沒有了。無論在何時,無論是什麼方式死亡,都會歡歡喜喜。爲什麼?知道這個身舍了之後,馬上換一個比現在更好、更殊勝的身。我們要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間。惟死生爲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該”,包括。只要把這一關參透,在一切相對的境界裏面,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得自在,我們要入這個境界。有人對我好,照顧我,于我恩惠,我感激他。有人對我不滿,惡意毀謗、陷害、侮辱,我用感恩的心對他,感激他消我的業障,成就我的德行。我知道他是用這種手段來試試我的心平不平靜,還有沒有嗔恚心?如果我還有一念嗔恚報複的念頭,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沒有進步。他這樣對我,等于是在考驗我。
我在佛堂裏,替對我不好的人供了一個長生牌位,天天誦經、拜佛爲他祝福。你陷害我,我還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薩。你爲什麼對我不好?你不了解我,一切出自于誤會,何必要計較?計較是自己的過失。我不計較,我感恩、尊敬,你遇到困難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這是做人的道理,你必須參透“不二法門”。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俟”,等待,所謂“水到渠成”。“將迎”,念頭起滅。孟子雲:“修身以俟之。”這是說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乃至于“積德祈天之事”,這是屬于存養功夫。身有惡行,必須永遠斷除。修身積德之事,不可存僥幸之心、非分之想,若有絲毫念頭起滅,“皆當斬絕”,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做到如此,性德就恢複了,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這是實實在在的學問。
孟子說得很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斷除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這是真正的學問,真心本性完全恢複了。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依此理論與方法修學,世出世法有求必應,這是真實的原理。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我們凡夫無法做到無心(無念),因此如何將念頭控製住,就要用方法。雲谷禅師教了凡先生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聽我這麼講,就有疑問:“我們是念准提咒,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我們學習要善用心,畫符、參禅、念咒、念佛,方法、手段雖然不同,其目的與原理完全相同。所以,他念准提咒,我們念阿彌陀佛。
“無記無數”,這是一個共同的原則,但是也要因人而異。中上根性的人可以不要記數,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記數,而且念珠的作用就是記數。一天固定記多少數,精進而不懈怠,這樣能將妄念消除,這是初步功夫。如此用功,幾年之後,妄念少了,心地逐漸清淨,就不要記數了。因爲記數還是分心,佛號一句接著一句,無記無數,念念在佛號上,妄念自然不生。
念佛的功夫貴在“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純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念與不念合一,就入不二法門,功夫到家了。念佛、念咒都一樣,功夫有很多層次。“記數”是最低的功夫,從記數提升到“無記無數”,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這是第叁層境界。明白此理,自然得到“靈驗”。靈驗的原理是“誠則靈”,靈是感應;“誠則明”,明是智慧現前。
雲谷禅師的教導,到此告一段落。下面是了凡先生自己修持的經曆,他如何將大師這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行爲上,這是真實功夫,值得我們學習。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我們從了凡先生的“號”也能看出他的爲人,“學海”是他好學,喜歡讀書,但是這個口氣很大,我們能覺察出他的貢高我慢。他從接受雲谷禅師教誨的這一天起,改號“了凡”,“了”是明了、了脫,“凡”是凡夫。他知道命運可以改造,“數”可以突破,他不願意再作凡夫,一心想超越,所以改號“了凡”。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了凡先生從這個時候開始,才算是認真用功,每天依照功過格做反省的功夫,于是覺得與從前不一樣。從前每天悠悠放任過日子,現在感覺自己戰戰兢兢,時時刻刻有警惕的念頭,唯恐起惡念、說錯話、做錯事,得罪天地鬼神,有一點不同的氣象。從前遇到有人憎恨、討厭、毀謗,他不會輕易饒人,決定要報複。現在他不報複,心平了,心量慢慢拓開,能夠“恬然容受”,包容別人,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我們也要常常勘驗自己,我今天有沒有空過?如果功夫不得力,這一天就空過了。諺語說:“寸金難買寸光陰。”光陰一去不複回。無論世法、佛法,真正成功的人,都會珍惜光陰,天天求精進,一天都不空過。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叁。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中式矣。
了凡先生叁十五歲遇到雲谷禅師,叁十六歲參加禮部的科舉考試。孔先生算他應該考第叁名,但是他卻考了第一名,這是孔先生爲他算的命第一次不應驗,這也是修持功夫改變了他的命運。同一年秋天考中舉人,他命裏沒有舉人,這是改造命運非常明顯的應驗。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爲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他自己反省,雖然斷惡修善,但是做得不純,還夾雜著私心,檢討自己的行爲,過誤還很多。這是說他知道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做,可是做得不夠,沒有盡心。
大凡改過自新,總是開始發心勇猛,時間久了就慢慢松散了,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也是如此,第一年勇猛精進,以後也退步了。雖然退步,他還有警覺心,常常提醒自己努力,所以進步得很緩慢。初發心修學,這種現象是正常的,而且是每一個修行者都必須經曆的過程。因此,不要灰心害怕,在緩慢當中也要求進步;雖然進得不多,只要有進步就好。否則,不進則退。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曆十余年。而叁千善行始完。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叁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啓。
“己巳”是了凡先生叁十五歲。他從遇到雲谷大師之後,就發願斷惡修善。發願做叁千樁善事,整整十年(從叁十五歲到四十五歲)才完成。由此可知,叁千善事是多麼難行!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希望自己能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樁善事,能夠做兩、叁樁就更好,天天不要間斷,效果決定超過了凡先生。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因爲他在外面服務,曾經一度在李漸庵的軍中辦事,跟著軍隊到處行軍,沒有機會回向。庚辰年,了凡先生四十六歲,他從南方回來,請性空、慧空兩位法師在東塔禅堂回向。遂又發願“許行叁千善事”,到第二年(辛巳年),即了凡先生四十七歲,生第一個兒子天啓。因爲斷惡修善有這麼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長,行善愈懇切。換言之,斷惡修善愈來愈順利,效驗也愈來愈顯著。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曆日之上。
他每天修持還是用功過格,但是他的太太不認識字,也不會寫字,所以每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鵝毛管沾朱砂,在日曆上印一個紅圈,用這個方法來記錄。
或施食貧…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