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叁千之數已滿。複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譬如,布施飲食給貧苦的人。每天去市場買菜,看到很活潑有生氣的動物,就隨緣買一點放生。放生是機緣,不要特意去買,看它確實能活命,就買來放生;若是不能活命,就不必買了。他做得很認真,很如法,所以“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可見得他愈做愈順利。從庚辰年發願到癸未年,前後四年,叁千樁善事就完成了,然後請法師在家裏誦經回向。

  九月十叁日。複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坐堂”,上班辦公。同年九月十叁日,他又起中進士的願,“許行善事一萬條”。經四年,至丙戌年,了凡先生五十二歲,果然登第中進士,朝廷分派他到寶坻縣當知縣,任職七年(一五八六年至一五九二年)。

  上任之後,了凡先生做得確實很認真、很如法,他准備一本空格冊子,題名爲“治心篇”,用來對治心中的惡念。每天一早隨從就把治心篇交給辦公室的人員,放在他的辦公桌上,讓他將每天所做的善惡全數記錄。並且每天晚上仿效趙閱道(宋仁宗時的禦史,爲人公正無私,時稱“鐵面禦史”),在庭院設一香案,將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惡寫成疏文,向上天祈禱報告。

  由此可知,這個人大公無私,絕不隱諱自己的過失,他用這個方法斷惡修善。因此,若是見不得人的事,不敢向上天說的事,他決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連念頭都不敢生。因此,他到晚年斷惡修善的效果愈來愈殊勝。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爲善。故叁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縣衙”,今之縣政府。天啓的母親看到縣衙內沒有什麼善事可做,于是很憂愁的說:“從前我在家常常與街坊鄰裏走動,做善事容易。現在你做了官,我走到哪裏都有人接待,反而做善的機會少了。你現在許做一萬樁善事,到何時才能圓滿?”了凡先生聽了這些話也很懊惱。結果他晚上夢到一位神人,他就向天神說:“我許做一萬樁善事,恐怕很難滿願。”神人告訴他:“你減糧一事,使你的善願已經圓滿。”這是他真誠行善的感應。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叁厘七毫。余爲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禅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知。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了凡先生任寶坻知縣後,覺得田租太重,于是下令減輕農民的田賦。因爲做了這樁事情,他的一萬樁善事已經圓滿了。但是他對天神的話有點驚奇懷疑。此時適逢幻余禅師自五臺山來,他就把夢中之事向幻余禅師請教,並且問天神講的話可不可信。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這兩句是從理上講。真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依據經典理論來說的。你做叁千樁善事、一萬樁善事、十萬樁善事,如果是用分別、執著心去做,還是有範圍。真心沒有界限,極小的善也遍虛空法界。所以,菩薩極微細的善,能變成無量無邊的大善。

  世間人往往像了凡先生一樣,許一萬樁善事,做得很辛苦,這是小善,因爲沒有脫離妄想、分別、執著。換言之,有妄想、分別、執著,所行之善有量;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即使是修極小的善都無量無邊,沒有限量。因此,“一行可當萬善”。所以,拓開心量非常重要。在世間做善事,大小與自己心量有關系。心量愈大,小行變成大善;心量狹小,大行變成小善。

  “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這兩句是從事上講。何況你爲全縣農民減輕賦稅,這不只是萬農受惠,農夫的家人,包括父母、妻子、兒女,統統受惠,因此一善可以抵萬善。俗語說:“公門之中好修福。”從前人何以希求科第?就是作官容易修善,平民想修一萬樁善事多麼艱難。反之,他若是嫌田租太少,還要加重稅賦,這一念之惡就造了萬惡。因此,善惡在一念之間。

  明白了這個事情,了凡先生非常高興,于是捐出俸銀,在五臺山供養出家人,以此福來做回向。

  古時候,只有作官的人有這個權勢,所以爲惡爲善都很容易。在現前這個時代,許多行業也都能修大善、造大惡,尤其是娛樂界、影劇界、傳播公司,操作的權超過國家領袖。若是利用衛星、網路傳播的內容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啓發廣大的群衆覺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一小時的節目播出,所行之善即超過了凡先生的萬善。若是所播放的節目是負面的,教人殺盜淫妄,這一小時的罪過就是阿鼻地獄。由此可知,現在人不必去求功名,作大官,掌大權,在任何一個行業斷惡修善都比過去方便太多了。

  現代科技發達,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方便;但是這個方便有正面、負面,我們必須認識清楚,吉凶禍福確實在一念之間。

  孔公算予五十叁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谌。命靡常。又雲。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孔先生算了凡先生的壽命只到五十叁歲。他並沒有特別求長壽,到五十叁歲時,他平平安安的度過。之後爲教導兒子天啓寫四訓這一年,他已經六十九歲,這時他已從寶坻知縣退休下來。

  “書曰:天難谌,命靡常。”《書經》說天道難信,爲什麼?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說定數會變,不是恒常的。又說“惟命不于常”,天命無常,修德爲要。這些話都是真實話,不是妄語。

  了凡先生明白這個道理,接受聖人的教誨,知道自己可以改造命運,自己可以主宰命運。這樣的人是英雄豪傑,決不同于一般凡人,一生聽命運的主宰。尤其造作罪業,損福折壽,這是愚癡到了極處。縱然大富大貴,因爲造作不善,福折了,壽也折了,這是世間最愚癡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聖賢教育。唯有受聖賢教育才能明理,才能改造自己的命運,提升自己的境界。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你命中有富貴榮華,也要常常作不得意的想法。即使做事情很順利,還是要當作不稱心的想法。這幾句話都是了凡先生教他的兒子要學謙虛。《易經》說六爻皆吉,只有一個“謙”卦。《書經》雲:“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無論處在優越的環境也好,惡劣的環境也好,都要謙虛,萬萬不可傲慢。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思”就是想,這六條確實是佛法講的“正思惟”。人不能沒有正確的思想,這六條就是標准。

  第一、“遠思揚祖宗之德”。光大祖宗之德,這是根本。我們的祖宗是誰?曆史上記載,從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是我們民族的祖宗。而每一個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襲古聖先賢的道統,因此要常常想到發揚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曆史悠久,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大自然、人與天地鬼神都應當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要常常如是思惟,如何將祖宗之德落實在生活中,利益現前社會大衆。

  第二、“近思蓋父母之愆”。這是說到近處。中國古聖先賢常常教導我們:“家醜不可外揚。”家有不善的事,在所難免。若道與外人知,則受外人輕視,甚至引起他人不善的企圖,破壞家庭的和睦。諺語說:“禍從口出。”家庭如是,社會亦如此。

  今日社會何以如此混亂?我們細細思惟,這是我們違背古聖先賢的教誨。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教我們對社會、對人群應當“隱惡揚善”,看到別人的不善,不可放在心上;看到別人的好處,應當贊揚。這種作法使不善之人心生慚愧,“我做惡事,人家都能包容原諒我;我做一點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揚我、贊歎我”,這樣能激發大衆的廉恥心、慚愧心,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和平。

  我們吃了大虧!因爲我們眼前所看到的恰恰相反,隱善揚惡,惡事特別加以報導,善事隱而不提。這種作法讓行善之人灰心,對作惡的人卻是莫大的鼓勵,因此社會動亂,世局不安,其來有自。

  一個家庭,父母、兄弟有過失都要遮蓋,然而一味的遮蓋也是錯誤的,必須要勸導父母、兄弟改惡向善。同時要注意,勸導要在家裏,決不在有外人的場合;只要有外人在,決定是隱惡揚善。

  第叁、“上思報國之恩”。佛教導學生要常常想到報恩,“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四重恩”是父母之恩、老師之恩、國家之恩、衆生之恩。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能脫離人群獨立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衆,因此人與人之間都有恩德,我們要常常懷念。如何報答?奉獻自己的智慧德能,爲國家、爲社會服務,就是具體報恩的行爲。

  第四、“下思造家之福”。“造家之福”是齊家,家庭整理得整整齊齊。整齊的標准何在?“倫理”,倫理是一種天然的秩序。國家有秩序,國家強盛;社會有秩序,社會安定;家庭有秩序,家庭興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這是齊家天然的秩序,決不是古聖先賢、孔老夫子製定的,這是自然之道。以佛法而言,這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自然的,不是人爲的。明白此理,我們才真正肯隨順聖賢的教誨。

  他們之所以稱爲大聖大賢,原因何在?他不是要我們永遠聽他的教誨。聽他的教誨是在初學的階段,到你學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原來我們跟他一樣!佛說:“一切衆生皆當作佛”,都是平等的。《圓覺…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何契入佛境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