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華嚴經》說得更透徹,“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比“應當成佛”更要親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講是平等的,道家講還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聖大賢所垂訓的教誨,無一不是清淨平等,這個道理我們要細心深入體會,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第五、“外思濟人之急”。要常常想到如何幫助苦難的衆生。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節儉,能省一塊錢,就能多幫助別人一塊錢。遇到別人有困難時,應當全心全力援助。。
第六、“內思閑己之邪”。“閑”是防範,對自己一定要懂得防範邪知邪見的侵入。特別在這個時代,崇尚民主自由開放,這是世界潮流,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提倡正知正見,倫理道德的教育,以防範邪知邪見。
今日邪知邪見充斥全世界,這是社會動亂、災禍的根源。我很佩服新加坡政府,這是一個對人民負責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講經,受到嚴格的監督,所講的經本內容要報備,經過審查,許可了才能開講。聽說我們講經的時候,都有政府的便衣人員在監聽。如果說的是邪知邪見,造謠生事,破壞社會的團結,破壞種族的團結,立刻受到禁止。這是好事情!
我們要曉得,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決定造成社會動亂,因爲邪知邪見無人防範。中華民族綿延至今,這是曆代帝王保護人民的正知正見,防範邪知邪見在社會上流行,這個功德大。此地提出的六條是思惟的綱領,也是正知正見的思惟。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務必要天天檢點反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一天不知道過失,自以爲是,這是大病。一天沒有過可改,就無法進步,不能進步就決定退步。天下聰明俊秀之才不少,何以道德不能天天增長?德業不能天天擴張?都是被“因循”二字害了,在德學功業上,得過且過,沒有認真努力去做。
佛門常講“開悟”,何謂開悟?知道自己的過失就開悟了。你能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這叫真修行。學佛的同學們,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課,早晚功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早課的用意是在提醒自己,希望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身體力行。晚課是反省,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哪些做的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做對了,明天繼續保持;做錯了,明天一定要改正,如此做早晚課就有功德。“日日知非,日日改過”,這才是做早晚課真正的意義。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這是第一篇立命之學的結論。“邃”,深。“真”,決定沒有虛妄。“正”,決定沒有絲毫邪僻。雲谷禅師教導他立命的學說,至精至邃,至真至正,沒有絲毫虛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修學,改造了命運。命裏沒有功名,他得功名;命裏沒有兒女,他得了兒子;命中只有五十叁歲,他活到七十四歲。這足以證明雲谷禅師的教誨正確無誤。
了凡先生這幾篇文字是教訓子孫後裔,他的後代知道這些寶貴的理論與方法,公諸大衆,希望社會大衆都能明了立命之學,並藉此改造自己的命運。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擴展到整個世界,人人都能依此教誨修學,生活幸福,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二、改過之法
“改過之法”與“積善之方”是本書的重點。以佛經慣例而言,第一篇是序文,第二、第叁篇是“正宗”,最後一篇是“流通”。以此叁分來觀察,就能明了全書的旨趣。“立命之學”懂得了,從哪裏做起?改過。人生來既不是聖人,怎麼可能沒有過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不要怕有過失,要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改過,既使小小過失也要認真改。一般人因循苟且、得過且過,疏忽小過失,不重視小的惡念,于是小過失養成大過失,小的惡念慢慢養成大的惡念,後果不堪設想。
改過之法,第一段講“改過之因”。避禍納福是人之常情,我們要知道,吉凶禍福決定有預兆。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大夫”是國君、諸侯的助手,像現在部長、總理這一階層的人物。“億”,猜想。“左國”,《左傳》、《國語》,這是左丘明的著述。“諸記”,《公羊傳》、《谷梁傳》。
他們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看到這個人的舉止,聽聽這個人的言語,推想他將來的吉凶禍福都很靈驗。了凡先生引用古人的記載,左國諸記中,我們都能明確的看到,這就是說明吉凶禍福有預兆。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人心存善惡念,所造善惡業行,只能欺瞞愚人,決定瞞不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我的叁位老師: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和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都有這個能力,都能看得很清楚。接觸大衆,偶爾也談談:“某人命很薄,沒有福,沒有壽;某人心地純厚,積功累德,將來必有福報。”他們對于福薄的這些人都生憐憫心,教導他改過修善,創造命運。我年輕時就是屬于薄福短命之人,我聽老師的話,所以老師特別憐憫我,教導我改造命運,自求多福。
“萌乎心而動乎四體”,起心動念自然表現在言語動作之中。
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這是提出一個原則。一個人心地善良,待人厚道,處處能替別人著想,這個人將來有福。反之,心胸狹窄,起心動念爲自己的利益,損人利己,對人刻薄,此爲薄福之人。縱然眼前有福報,這是命中的福;命中福雖不小,因爲心行不善,福已經折了,折了還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報一生享不盡,他的余福子子孫孫都享受得到。
然而世俗之人沒有學問,缺少常識,如白翳障住眼睛,就像“白內障”,什麼都看不清楚,以爲禍福沒有一定,而且無法預測。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們明了事實真相。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這是說明禍福可以先知,可以預測得相當准確。我們能不能得到這個能力?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要想有這種能力,只要做到“至誠合天”這四個字就行了。我們起心動念合乎自然的法則,“天”就是自然法則,不加絲毫的妄想、分別,心地真誠、清淨、平等,這個能力就現前了。
一個人心善、言善、行善,對人厚道,就能推想到他的福報快要現前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他的災難就愈來愈近,這是從小而言。從大而言,觀察家庭、社會,乃至于國家、世界,無不准確。這裏面有道理在,決不是妄言。我們要曉得自己這一生,特別是將來的吉凶禍福,應當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反省。如果純善,自己可以肯定災消福來;如果心不善、言不善(花言巧語欺騙衆生)、行爲不善,自己要警惕,禍患災難必定一天天接近。從個人到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無不如是。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現在講“改過之基”,就是趨吉避凶,改過爲先。在沒有談行善積德之前,先要改過。過不能改,或改的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所以,先講“改過之法”,再說“積善之方”。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爲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叁要素,第一是羞恥心。人能夠知恥,就決定不會起妄心,動惡念。知恥放在改過叁要素之首,用意非常之深,凡夫何以不能成聖,病根就在此地,這是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
我們應當常常想到,古聖先賢與我們同樣是人,佛經亦雲諸佛如來也是從凡夫修行成佛菩薩。孔老夫子、釋迦牟尼佛距今幾千年,還普遍爲世人所尊敬,不分國家、不分種族,甚至不分宗教都接受其教誨。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何以能成爲百世之師?我爲什麼不能?以此標准觀察,羞恥心就發出來了。人能常如是思惟,必能發憤自強。
“我何以一身瓦裂”,就像一個破碎的陶器,一文不值。
“耽染塵情”,這是我們的毛病。“耽”,過分的快樂;“染”,染汙;“塵”,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一定要節製。若縱情放逸,後果不堪設想。世間人耽染七情五欲,不知情欲非真,其中雖有樂,而付出的代價甚大,得不償失。佛爲我們詳細說明,這個代價就是造成了六道生死輪回。世間最苦、最可怕之事,莫過于此。
由此可知,聖賢人在世間,和光同塵,亦不離七情五欲,但是能淡薄情欲,行爲合禮合法。“禮”,就是有節度,不能不及,也不能過分;不及是不合禮,過分也不合禮。在古聖先賢的教育裏,家庭有秩序,夫婦相敬如賓,都有節度,決不是縱情耽染,所以家庭和睦。
粗淺的說,人歡喜七情五欲的享受,但是人更愛惜自己的生命。到了要舍的時候,大概七情五欲可以舍,但不願意舍自己的身命,而且還希望自己長壽,這都是人之常情。你想長壽,就要在生活各個方面懂得節製。古人雲:“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要遠離災禍,言語態度不能不謹慎;你要身體健康,飲食起居不能不謹慎。
如今希求健康長壽者,不知養生之道,反使身體衰弱。我初學佛時,明白素食有益于身體健康,就決心吃長素。當時一些長官、同學、朋友都勸我:“學佛是可以,佛教很多事情不能做!”可是到了晚年,五、六十歲的時候,這些朋友們看到我,態度完全改變了,都說“你的路走對了”。再過二十幾年看到我,現在個個都羨慕我的相貌改變了,體質改變了。這是修學佛法得來的第一個好處。
去年,澳洲政府發給我永久居留,按照規定要做身體檢查。檢查完之後,醫生說:“法師,…
《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了凡四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