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人生▪P4

  ..續本文上一頁學佛沒學得好,他是不會死。因爲他曉得他什麼時候走,知道要到那裏去,這個就不算死。他清楚明白!你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不曉得到那裏去,那就死定了。這都是從清淨心的功夫得來的,一點都不稀奇。這不是神話,不是玄學,是實實在在的。所以你就曉得清淨心是多麼重要。所以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保持身心清淨,這是修身。自己身心清淨,一家和睦。一家和睦,是“家齊”。每一個家庭都一樣,國家就大治了,我們今天所祈求的康和樂利,才能真正得到。最終是“天下平”,“平”是“平等”。天下平等就能達到世界和平。不會有戰爭。所有一切爭論,不平它就鳴,不平它就爭。這要靠教育,把儒家教育與佛家一配合。

  我們看這第二篇的第二段“八德交感”。這也是我們中國基本的道德觀念: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臺北市的馬路還有這四條道路。那麼我們走到這四條道路,有沒有想到我對國家、對社會,要能盡忠;對父母、對一切衆生,要能盡孝。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爲孝順一切衆生,那麼這四條大道才是真正康和樂利的大道。在我們佛門裏面,是以四大菩薩作爲代表。你應當曉得這四位菩薩不是神,他是表法的。地藏菩薩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稱爲佛門的“孝經”,地藏經裏面主要是講“孝親尊師”。所以師道在佛門裏面非常重視,儒家也非常重視。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樣的。你看從古禮“稱名”上就能夠看得出來,中國古代,滿清以前都是這樣,民國初年以前還是這樣的。我們一般人見面不能稱“名”,稱名是對人不尊敬,是侮辱人,如果帶姓,那就更不禮貌了,那有連名帶姓稱呼的。稱名只限小孩沒有成年;男子十九歲沒有成年,叫他的名,女子沒有滿十六歲叫她的名,那叫“童子”、“童女”,沒有成年。女子十六歲梳頭了,代表她成年了。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他成年了。成年的時候,朋友送一個“字”給他,就是“別號”,從這一天起,大家要稱他的“字”,不能稱他“名”,稱他的名是對他非常的不尊敬。那麼從這天起,世界上那一個人有資格稱他的名呢?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這兩個人是一生都稱他的名。你就曉得老師跟父母,地位是平等的。“孝親尊師”,諸位要曉得孝親尊師是性德,是本性的德行。佛法的教學目標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如果不用性德來啓發,是絕對做不到的;所以孝親尊師是性德,要開發自性一定要從這裏做起。所以儒家教學也從這裏開悟,也講開智慧,佛法是講“覺悟”,也是講開智慧,他們這個觀念、方法都相同,實在是“不謀而合”。因爲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提倡遠在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前,真是俗話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釋迦牟尼佛跟孔子、孟子沒見過面,居然他們的想法、做法,這麼樣的接近,可以說是完全相同。所以地藏代表孝。這個“孝”,我們底下講“福”,這是“積福”。這是基礎,是培養福德的根基。這在少年時代,目的是明德。萬法的根源是從小時培養,他的“思無邪”,是小學教育的宗旨。培養兒童,真正培養他天真,他的心地不受染汙。我們學佛也是從這個基礎下手。所以學佛,絕對不是從要念很多經典、研究很多經典,這是錯誤的。

  前兩個禮拜,南投有個淨律寺,他們有個佛學院,第一屆畢業了。他們的老師帶了幾位學生來看我,問我佛法的修學。他來問,也問得很好,很難得。佛法的修學,佛門裏面常講“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一切衆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協助他,“度”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解決一切困難的問題,這就是度的意思。佛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衆生?用教學的方法。我們自己要如何修?自己如果沒有品德、沒有學術,你就沒辦法幫助別人;要想幫助別人,一定要品學兼優。“品”與“學”先從“品德”上下手,所以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斷煩惱,有煩惱不能成就學問,這是諸位要知道的。有煩惱,煩惱沒有斷,念了很多書,懂得很多,在佛法裏叫“邪知邪見”,不是真智慧;智慧是從崇高品德修養裏流露出來的。就是說心地清淨、平等、慈悲,流露出來的才叫“真智慧”,才能夠解決問題。你要問從那裏下手?從斷煩惱下手。煩惱裏面最重的貪、嗔、癡、慢,這要認真去斷。所以佛教育,從前教學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沒有佛教了。以前佛教一入門,不管在家、出家修學,先須五年學戒,學戒,不是研學律藏。就是跟我們儒家小學童蒙教學一樣,五年跟一個老師學,聽一個老師的教誡;跟定一個老師,這就是“師承”。師承在現在也沒有了,我在臺灣很幸運,還沾到師承的邊緣。我學哲學,方先生命我到他家裏上課。他不讓我到學校去聽他的課,那個時候不知道,以後才知道他的心地慈悲。爲什麼呢?我要是到學校,一定接觸很多同學,接觸到很多老師,會受到他們種種知見的影響,把我自己染汙了。他不讓我接觸,使我不受任何影響而專心學習,保護我的清淨心。這是他想得太周到了。所以我很感激他,防止染汙啊!年輕人接觸人多了、聽多了、看多了,沒有能力辨別,就是接受染汙!這個染汙,太嚴重了,太可怕了。我做學生,說也奇怪,也真聽話,老師的囑咐百分之百的服從。所以像這樣的學生,也不太好找了。

  我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師,正式跟他學佛,拜他做老師。他提出叁個條件:“第一,從今天起聽講經,只能聽我一人的,除我一個人之外,任何人(出家法師、在家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第二,看書,無論看什麼書,要得我同意,要向我報告。我不同意,一律不准看。第叁,你從前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從頭學起。”。這叁個條件,這就是從前講的“師承”。我最後想了一想,還是接受了。老師要求的期限是五年。學了半年、一年,真正有了體會,對他尊敬感激,他要求我跟他五年,我自動加了一倍,跟他十年,十年後才離開他,深得利益。這就是佛法的小學,換句話說,這是保持心地清淨,防止一切染汙,成就你自己定慧的教育。你有定、有慧,然後放你出去,你一接觸外境,是真的,是假的,是非、利害、得失、邪正,一看就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得利益,絕不受害,這就叫“無所不知”。在老師手下接受訓練,是學成“無知”,主要訓練清淨心,訓練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我是這樣學出來的,所以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曉得師承的真正利益。現代學生,初學佛法,就從廣學多聞下手,聽得多、看得多,知見多、分別多、執著多,心不得清淨。煩惱不能斷,還天天增長;邪見不能除,天天增加;這怎麼得了?這是方法上錯誤。現代的學校也是如此,所有佛學院也是如此。很多佛學院請我去教,我不敢去。爲什麼呢?我又何必去再給他加一點染汙呢?他的染汙已經很嚴重了,怎忍心再加一點染汙?所以我才想到從前方老師、章嘉大師對我的那番好意,以及李老師,這叁位真正善知識,他們都懂得防止學生染汙,盡可能的避免一切染汙,這是良師、良導,真正好的教導,這是真正奠定福德的基礎。

  外國人對兒童很愛護,兒童時代享福,父母愛護真是無微不至,小孩是隨心所欲,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中年在社會上奮鬥,老年的時候很可憐。所謂老年人的墳墓,中年人的戰場,兒童的天堂。我們中國人則和他們相反,童年時代“培福”,中年時代“造福”,晚年時代“享福”;跟外國人觀念完全不相同,中國人晚年是“享福”的時候。所以“仁愛”是觀音菩薩代表的,代表“大慈大悲”;“信義”是文殊菩薩代表的,代表的“智慧”;這是造福。“誠明”是儒家的講法,佛家講是“悲智雙運”。造福之後,“和平”是普賢菩薩代表的,普賢菩薩代表“大願大行”,建立在真正平等、清淨的基礎上,這是享福,止于至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用真、善、美來說,少年是“真”,中年是“善”,晚年是“美”;晚年享福,是“中華福智教學”。我們中國人稱“完人”、“至人”,佛家就稱爲“佛”。所以佛不是“神”,佛跟菩薩都不是“神”,是一個最完美最幸福的人,他不是神,這是必須知道的。

  這個大意明白之後,對于佛教多少有一些認識。佛教實在講是每一個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分國家民族,也不分宗教的差別,都應當要修學,它是圓滿智慧的教育。現在可以說全世界每一個角落,都需要佛陀教育。佛教缺乏“師資”,師資非常不容易培養,難在那裏?名利舍不掉,這是大障礙。名利不能舍掉,心就不清淨,佛法是“心法”,不是從外求來的,是從內心裏面往外流出來的。心不清淨,對佛法就無法理解,對世間法一切問題,也認識不清楚,所以最困難的條件就在這個地方。什麼人能真正舍己爲人,這就難找了。這是佛門常講的要“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善根、福德,也遇不到好老師,也遇不到真正的好的教導。所以我常常勸勉年輕的同修們,要立志救度這個世界,更應該要救中國。中國不能和平、不能強盛,世界決定沒有和平;整個世界的期望,寄望在中國。現代大陸中國人,對于固有的文化,對于佛教,已經在恢複。當前建立信心是一件大事情。所以我們在外國,應當勸導外國人念四書五經,教外國人學佛;也以此勸大陸同胞,我們的信心才能生得起來。

  最近才有機緣在美國建立一個道場,目的是幫助外國人學佛,不是度華僑的。希望把中國固有文化傳授給外國人,外國人都認真的在學中國古書,都在念孔孟的學說,都在研究大乘佛法。中國的年輕人看見了僑居國外的中國人,看見了一定會對自己的文化建立信心,使我們對于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再認識、再肯定。這當然是一樁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的確要共同努力,恢複我們民族的自信心,這是非…

《佛法與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