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P4

  ..續本文上一頁,二是對自己善根不能生信。他之所以能往生是由聞佛名起信心故,而對于信願一心持名,他做到了。阿彌陀佛說十方世界一切衆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生淨土的條件即信願行。五逆十惡衆生念佛都能往生淨土,有人以爲自己罪業深重,不妨試試看,以這樣的心態念佛也能往生,但是生在邊地。他生到西方也是蓮華化生,蓮華大小不一定,依其念佛工夫淺深所成。雖然懷疑,如念佛真誠,蓮華一樣很大。佛又叫著彌勒菩薩說:“當知疑惑,于諸菩薩爲大損害,爲失大利。”有人學佛以後半信半疑,還要找鬼神蔔卦算命看相看風水,還要知道吉凶禍福,對佛菩薩沒有信心。這樣夾雜,何時可得一心?何時能得禅定?何時能開智慧?殊爲渺茫。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說:“可得爲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這些吉凶禍福迷信鬼神之事是世間意。真信佛者,無不吉祥。此無量壽經,從頭至尾念一遍,即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給灌頂一次,不必找人灌頂,如再求人,豈不是對佛不相信嗎?彌勒菩薩白佛言:“爲何此世界有一部份衆生,雖已修善,而不求生淨土?”有人用功學佛,非常精進,甚至也講阿彌陀經,勸你修淨土,而他自己不念佛,不求生淨土。勸人修而自己不修,不足爲法。別人也難免懷疑,以爲求生淨土恐泊不是最好的法門,若是最好的,他爲什麼不修?佛說這種人智識微淺,認爲淨土法門沒有什麼,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經典只有五經一論,如此簡單,不過是安慰老太婆一類人物的方便法,因爲他們水准不夠,不能學其他法門。這種人實在是智慧淺薄,如稍有智慧,讀到本經,文殊、普賢諸大菩薩都願往生淨土。阿難尊者,多聞第一,聽佛講經說法多年,他見到西方世界也要求往生,難道阿難智慧還淺嗎?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的清清楚楚,輪回不容易出去。凡夫有叁大類煩惱,蓋覆了本性,雖有性德,一點都透不出來,得不到受用。第一類爲見思煩惱,第二類爲塵沙煩惱,第叁類爲無明煩惱,整個佛法的教學只是把這叁種煩惱去掉而已,沒有別的。六道衆生均有叁大煩惱,佛說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不容易斷。斷煩惱有有二種方法:一種是定功,一種是智慧。有定功能把煩惱伏往,不起現行,要很深的定功才行,佛在經中說,要到第九個等級才能超越叁界。第一個名初禅天,第二個名二禅天,第叁個名叁禅天,第四個名四禅天,再往上去是無色界四空天,此八個定叫世間禅定,通常謂之四禅八定。超過此八定爲九次第定,得此定名阿羅漢。初禅天要對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不起念頭,毫不動心,即有資格生初禅天。否則縱然修定叫“未到定”,即工夫還不到,還會起心動念。冷靜觀察,想想自己能不能到初禅,如不能,只好在欲界。這才知道難,千萬人中未必有一、二人。未到定不能生初禅天而能帶業往生,雖有煩惱而能伏住不起作用。不求往生,怎能脫離輪回?把這個事實想通,對于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自然不懷疑。人生如夢,縱然生四禅天,亦如在夢中,天壽垂盡,仍入輪回。唯一真實是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如來告訴我們,第一是無量壽,生到西方即得永生。第二無生老病死,何以沒有生,因爲往生是活著時候去的,不是死後往生。修行人在臨終時,佛來接引,佛光一照,就跟著佛走了。當生成就,永遠不死。惟此法門是不死法門,此事實須認識清楚。有人聽經念佛的時候流淚,在這種場面觸動他的善根,自然會有此現象。證明他過去生中學佛,而且學的還不錯,可惜功夫差一點,未能圓滿成就。今生幸運,又遇到佛法,聞到佛號,心生感觸,汗毛直豎,甚至流淚,遇到此種情形,證明自己前生爲修行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于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這幾句經文讀誦之後,記得就好,不必以此批評他人,以免招來無謂的煩惱,有許多人,你對他說假的,他歡喜信受。對他說正法,他不但不相信反而誹謗,還勸你不要去學。這與地藏經所說的“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不久之間,又入惡道。”其情況是一樣的。我聽到很多,有人遇到魔障,其較重者即神經分裂,很麻煩,很多年青人,受過高等教育,學了半年一年即得神經病。在中國與外國常常遇到,不能不小心謹慎。今天(一九九二)年初在舊金山大覺蓮社,有一位同修,受魔鬼纏身,我問他,你是不是喜歡神通,他說是。凡是喜歡神通感應,魔即得其便。佛經中魔分爲四大類:一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有身體就有苦,生老病死。受是感受,苦樂憂喜。想,想前想後。行是遷流變化,刹那刹那衰老,一天一天走向墳墓,人生有何意義。事業作的愈大,造的罪業愈重,受苦亦愈多。識是記憶的印象。第二是煩惱魔,煩惱能折磨人,有“貪、嗔、癡、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第叁是死魔,叫我們道業不能成就,修道尚未成功,壽命到了。再投胎又要重新來,一次生死,把以前所學統統忘光。以上叁種均屬本身。第四是天魔,即身外之魔,外在的誘惑。怨分內外,內面的是十惡,害得我們生生世世在輪回中受苦,不能成就道業。外面的就是冤家對頭,隨時想來俟機報複。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印送佛經善書,勸勉世人,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曾將安土全書、了凡四訓、感應篇等廣爲提倡。信徒有所供養,全數交其自辦的弘化社印書。以上叁種共印二十余版,每版一、二萬冊或五、七萬冊不等,我約略估計至少印了叁百萬冊。當初以爲這些並非佛經,爲何印如此之多,以後才明白大師的苦心。如人不能深信因果,學佛也得不到真正的利益。印光大師的道場,不講經,不作法會,不作佛事,不傳戒。他的道場念佛堂,一年到頭就是一句佛號,頂多在念佛當中講一點開示而已。印光大師未專修淨宗時,涉獵許多經論,真正明了認識之後,一切放下。他自己專用的小佛堂只供一尊阿彌陀佛,一個杳爐,一杯清水,只有一本阿彌陀經,其他什麼都沒有,此即表示“一念喜愛之心。”“歸依”兩個字意義很深,世俗說歸依某某法師乃大錯特錯。歸依佛是阿彌陀佛,歸依法是無量壽經,歸依僧是西方世界蓮池海會諸上善人。法華經中說:一心合掌,瞻禮如來。此乃四種念佛中之觀像念佛,把佛像看作真佛,離開佛堂心中還要想佛。十六觀經說的好,心想佛,自己就變成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何況佛又明白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凡夫業障習氣太重,妄想雜念太多,想專,專不了,想一,一不了。佛像可以選擇你最喜歡的,選定以後,一生不改,臨終來接你的就是這一尊佛像。瞻禮之際,立時想到無量壽經中的教誨,萦懷于心中,如說修行。大勢至菩薩叫我們“淨念相繼”,此生能否往生,關鍵在此,凡是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或見到阿彌陀佛的像,皆與阿彌陀佛有緣。我們盡量把佛經佛像介紹給親朋好友,這才是真報佛恩。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