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
一九九○年淨空法師主講于香港
今天因緣殊勝,再次在港九長期弘法的道場,與諸位同學探討如來度生的第一部經。諸位所讀到的這部經,才是真正的暢諸佛之本懷。這次講經的時間不很長,所以我們介紹這一部經,采取重點的講法。重要的部分我們細說;次要的部分,很容易理解的部分,就略說。雖然時間不長,這一部經還是完整地介紹出來。
本經在海內外,我們曾經講過很多遍。這一次我們不講“玄義”,而以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來代替玄義。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在序文裏,將這一部經的來曆以及重要性,都介紹出來。序文相當長,在兩小時當中不能完全地細說。我們選幾個重點介紹。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衆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先簡介作序的人。這一篇序文是梅光羲老居士寫的,梅老居士在老佛教徒當中,大概都能了解他。民國初年,中國佛教在家學佛的老居士當中,他是有聲望、有地位的,號稱“南梅北夏”。“南”是南方,他是江西南昌人,南方代表就是梅光羲老居士;北方代表是夏蓮居,就是本經的會集人。這兩位老居士當時都稱爲“大士”(我們稱觀音菩薩爲大士),所以尊稱爲大菩薩。
在近代,有不少同學知道臺灣有一位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梅光羲的學生;在北京有一位黃念祖老居士,都是現代的真正善知識。黃念祖老居士是梅老居士的外甥,也是夏蓮居的學生與傳人,他有一部《無量壽經》的注解,我們在臺灣印過兩版,現在印第叁版。這個本子許多同學都曾經讀過。
梅大士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在《近代往生傳》裏有他的小傳。我們簡略地只能介紹到此地。
他一開端就把《無量壽經》的本質說出來,這是“如來稱性之極談”。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所有一切大乘經論都是從真如本性裏流露出來的。像《華嚴》、《法華》,在中國稱之爲經中之王,但是還沒有到達極處。這部經是到達“極”處了,沒有比它再高了。
在唐朝,日本的佛門大德,曾經對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作一個比較,皆以《華嚴》爲第一。《華嚴經》要跟《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就曉得這一部經確實是“如來稱性極談”。因爲《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達到登峰造極。這一部經自始至終完全講西方極樂世界,也就是《華嚴》的歸宿。
唐朝日本道隱大師說:《法華》、《華嚴》不過是本經之導引而已。這一句話也就是說,《華嚴》跟《法華》我們尊稱爲經中之王,它是《無量壽經》的引導,真正的歸宿是《無量壽經》。如果以佛經叁分來說,《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我們就知道這一部經在佛教裏所占的地位。
所以這一部經不但是我們的本師,而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今天我們同學是真正有福報,也是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蒙諸佛如來加持,我們才有這樣殊勝的機緣遇到第一法寶。希望大家要珍惜它,要認真地來學習,真正認識古大德所稱的第一經。
“衆生本具之化儀”。如果只有如來的極談,我們現在是博地凡夫,煩惱一品也沒斷,我們能不能學習?能不能在這一部經上得真實的受用?這是大問題。如果說是“衆生本具之化儀”,我們就有份了。我們是衆生,是我們自性裏本來具足的,跟如來真性裏面所流出來的無二無別。也正是說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文殊、普賢都念佛求生淨土(在《華嚴經》裏看到的);下至阿鼻地獄衆生,臨終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成佛,這真是不可思議!上至等覺,下至地獄;我們上面比不上普賢,下面比地獄是好太多了,我們當然有份,決定有份!
本經在整個佛法裏,占的是什麼樣的份量?是“一乘之了義”。一乘經典實在是不多,在中國大家所公認的一乘經有叁部:《華嚴》、《法華》,另外還有一部《梵網經》。殊不知這一部經乃是一乘之一乘,因爲《華嚴》、《法華》最後都導歸極樂。
“萬善之總門”,專講淨土的經論有叁部經,就是淨土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佛講其他經,附帶講淨土的有二百四十多種。所以梅大士在此地說:“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道隱大師說,一切經作比較,《華嚴》第一;《華嚴》跟《無量壽經》作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本子,裏面一共有四十八章。那一章是第一?第六章第一。第六章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親自說的。所以這一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兩尊佛說的。四十八願中那一願是第一?古大德公認,第十八願第一。這把佛法歸納到頂點了。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如果說學佛難,十念就往生,難在那裏呢!往生就不退成佛!難在沒有人肯信肯念啊!
這個法門諸佛都說,是“易行難信”,不容易相信,可是做起來是真容易。這講到究竟、方便。譬如《法華》、《華嚴》,究竟、但不方便,學起來很困難。有一些小乘《方等》,方便、但不究竟。什麼叫究竟?這個法門能夠在一生當中,幫助我們成佛,這是究竟。幫助我們證阿羅漢果、證菩薩果,不能算究竟;一定要幫助我們成佛,才算究竟。本經是究竟、方便。如果從這個標准來看,整個《大藏經》裏面只有這一部經,是“究竟、方便”四個字,都具足了。其余的經,究竟則不方便,方便就不究竟。這是“一乘了義”,真是一乘之一乘,了義之了義,非常稀有難得。
我自從出家就開始講經,講了叁十多年了。最近叁、四年完全講《無量壽經》,其他的經都不講了,因爲我找到一乘了義的經典,比《華嚴》還要殊勝。希望諸位深深體會這個意思。
《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本經的注解。本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我們何必還要去念八十卷的呢?念本經就好。《華嚴經》是整個《大藏經》的精華,這一部經是精華當中的精華,所以此經就是全部《大藏經》的濃縮,展開來就是“一大藏教之指歸”。念這一部經就把整部《大藏經》都念完了,一部也沒有缺少。諸位真正認識明白了,你在一切經裏去選什麼經讀?當然會選《無量壽經》。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本經是總綱領;乃至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典,都離不開本經。本經乃諸佛如來弘法利生的總綱領!我們今天才得到。這是何等的幸運!
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
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部經之中。說得淺顯一點,這一部經的內容說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經裏所說的諸法實相,全在此經之中。
詳陳苦樂。照真達俗。
這是非常之難得。諸位把本經念幾遍之後,就曉得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真的不可思議!),指出我們一條離苦得樂的道路。這個樂是真實之樂,是究竟之樂。
是以我佛屢說。
世尊當年在世,一切經只講一遍,沒有重複講的。唯獨本經是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說的,不是一次。可見得這部經典的重要。
諸師競譯。
中國人與佛有緣。佛雖然沒有出現在中國,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這一部經是早期流傳到中國,安世高大師有譯本,我們在《藏經》目錄裏面看到,可惜這個譯本已經失傳了。本經自從漢朝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在一切經裏,翻譯最盛的無過于本經。宋朝以後,十二種譯本裏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剩下來的還有五種,在《大藏經》裏我們可以看到。
五種譯本裏的內容出入很大。如果是同一個梵文本,縱然是多次的翻譯,內容總是大同小異。像《金剛般若》,它有六種譯本,但是裏面內容大同小異,我們看得出來確實原本是一個,譯的人不相同。唯獨本經出入太大了,所以古人依照譯本來研究,判斷當年到中國來的梵文本,至少有叁種完全不同的本子,證明是佛叁次所說的,所以才有這樣大的出入。以後在《大寶積經》裏有無量壽會,說明佛講《大寶積經》的時候,曾經講過本經。這是非常有力的證明,證明佛當年確實是多次宣說,不是講一次的。
東來最早。譯本獨多。
小本《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出來,遠公大師在廬山就建蓮社了,專修、專弘淨土,是我們中國淨土宗的創始人。東林慧遠大師創淨土宗所依靠的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那個時候淨土宗只有一部經,叁經其他兩部還沒翻譯出來,可見得這一部經在淨土宗裏面確實是第一經。我們現在所看到淨宗依據的是五經,五經怎麼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原本只有叁經一論。
在清朝鹹豐年間,有一位魏源居士,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叁經之後,成爲淨土四經。這個作法實在非常了不起,因爲《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濃縮,把《華嚴經行願品》附在淨土叁經之後,是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等量齊觀。古人稱本經爲中本《華嚴》,稱《阿彌陀經》爲小本《華嚴》,確有見地。
到民國初年,印光法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又附加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爲淨土五經。我自己學佛,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是專攻《楞嚴》。《楞嚴經》我講過很多遍,但是都沒有注意到這一樁事。以後讀淨土五經,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經文不長,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印祖這樣一拈出來,我們就警覺到了。這一章經不但是淨土宗的心經,實在是一大藏教的心經;不僅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是十方叁世諸佛如來的心經。我們過去讀《楞嚴》,從來沒發現過。諸位能把《無量壽經》念通了,就恍…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