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大悟,才曉得成佛之道,是多麼地簡單扼要。
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裏面,稱大勢至菩薩爲淨土宗初祖,我當時一看就明白了。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初祖,這從那裏說的呢?是從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專弘淨土的確是大勢至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淨土宗的初祖是普賢菩薩。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他在定中講《華嚴經》。鹿野苑五比丘還沒得度以前,他早在定中講《華嚴》。《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世尊成道第一部宣講的是《華嚴》。在華嚴會上提倡專修淨土的是普賢菩薩,所以在娑婆世界,普賢菩薩是初祖。在我們中國,慧遠大師是初祖。所以淨土宗初祖就有叁個人,一個是法界初祖,一個是娑婆初祖,一個是中國初祖,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我一看夏蓮居的本子,就能明了,他說得很有道理。大勢至菩薩講,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的意思。同什麼志?專修淨宗),確實是像本經裏面所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勢至菩薩做到了,所以他教我們的話非常重要。我們修這個法門能不能成就,要把大勢至菩薩的話牢牢地記住。他老人家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簡單的意思就是專心,收攝六根不再向外攀緣,也就是我們講一心一意。“淨念相繼”,“念”要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如果你對念佛法門懷疑,你的心不清淨;你夾雜,你的心也不清淨。“相繼”,是不間斷!
《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人最忌是夾雜。我們看許多修淨土的人,早課念《金剛經》、念《地藏經》、念《藥師經》、念《普門品》,念好多種,唯恐有一樣沒有念到,得罪了佛菩薩。其實,他真是挂一漏萬,得罪的佛菩薩太多了。爲什麼?《大藏經》沒全念遍,頂多念十部、八部,《大藏經》裏有叁、四千部,你得罪多少人!又是要念經,又要念咒,又要做法會,還要說一些沒要緊吉凶禍福的話,又搞神通,有些佛教徒還去練氣功。這些都是夾雜。既夾雜則心不清淨專一,往生難了。所以念佛一定要清淨專一,心裏只有一尊阿彌陀佛,只有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
這些年來有很多同學來問我,希望一生往生,應該讀些什麼經典?我就告訴他們:上上根人只念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依靠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如果覺得這一部還不夠,還想多念一點,我就介紹他念淨土五經。我最近編的《淨土五經讀本》,是有感于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經,所以把《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版本都印在一起。這個機緣是非常稀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有福報,有緣份,能看到《無量壽經》九種本子。這是上中根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這是下根人。如果還不夠,還想多念一點,則希望這一生往生,就沒指望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去不成了。同學們聽了之後,願意做那一等人呢?學大勢至菩薩,“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還了得嗎!“不假”是不需要藉任何一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到明心見性。“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的方法。還要搞其他的幹什麼?
蓮池大師到晚年徹底大悟。他老人家說:“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蓮池大師晚年只有一部《阿彌陀經》,與一句佛號。他徹底放下了。這是真正覺悟,是我們的榜樣。他老人家說的這幾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曉得,但是真正能體會這兩句話深義的人並不多。他要能體會,他一定跟蓮池大師一樣。
我這兩年也印《大藏經》贈送大陸各寺院團體。我自己則全是流通《無量壽經》。叁、四年來,大概印了叁十多萬冊,原因是我認識這一部經。從前擺在眼前不識貨,現在才搞清楚,原來這是諸佛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經。
蓮社已建于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爲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谛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爲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
《無量壽經》在中國將近一千多年沒有人提倡。淨宗的經論,大家所依靠的就是《阿彌陀經》。《觀經》雖然流通,講的人少,讀的人也少;依照《觀經》修行的人,我還沒聽說過。淨土宗這樣重要的經典,爲什麼沒有人宣揚?就是因爲它翻譯的本子太多。要是五種本子都合起來看,在過去的確相當不容易;如果單單看一個本子,意思不圓滿。這是大經不能普遍流通的原因。
在臺灣,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弘揚淨土,五種原譯本他只看過兩種,還有叁種他沒有見到過;四種會集本裏面他看過叁種,魏源居士的本子他沒有見過。所以九種本子裏面他總共只看過五種,還有四種一生當中沒見到。
道源老法師一生也是專弘淨土,他老人家一生,九種本子裏大概只看到四種,五種沒有見到。其他不是專修專弘的,就可想而知了。確實遍讀很難,因爲沒有單行本流通,要想讀,除非是讀《藏經》。現代人印的《藏經》字都很小,老法師、老居士年齡大,看起來很吃力,就不看了。也正爲這個原因,我們將九種不同的本子,五種原譯本、四種會集本合印在一起,讓現在同修每一個人都有緣份,人手一冊,這比古人幸運得多!古人一生遇不到,我們在這個時代完全收集到,福德因緣確實超過古人太多了。
王龍舒居士是第一個作會集本,他會集的本子題名《大阿彌陀經》,有單行本流通,會集得很好。可是印光祖師對于王龍舒的本子,彭際清的本子,魏源的本子都有批評,可見會集本流通確實是不容易。他批評得很有道理,序文裏有說明,諸位仔細看就明了了。會集不同于翻譯,翻譯裏面用的詞句自己可以斟酌;會集是別人翻譯的,決定不能更改原文一字。這叁位大德把原文字句更改了,改得比原譯還要好,可是印祖很不滿意。不滿意的原因在那裏?他們的程度是不成問題的,是怕他們開這個例子,以後的人隨便改經。譬如程度不夠,看經上這一句不大好懂,我把它改幾個字好懂。我改幾句,你改幾句,這個經傳到後來,就完全變質了。所以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這是印祖非常反對的原因。
這一部經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也是個會集本。我得到這一部經是在民國四十八年,我親近李老居士的第二年,剛剛出家。老師把他從前講過的大經的眉注略解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喜歡,帶到臺北就想開講這部經。我最初十年講經,每一次講經都要向他老人家報告,當時李老師告訴我,說這部經現在你不可以講。什麼原因?因緣沒成熟。他說你現在在佛教裏面,聲望地位都不夠,這部經是會集本,是印光大師所反對的,你要講,佛教界裏一定有很多人批評。我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把這一部經就放下了,講《楞嚴》、講《華嚴》。《華嚴經》講了十七年,再開始講這部經,沒有人說閑話了。
確實我的基礎是從《楞嚴》、《華嚴》上奠立的。所以以後再讀這部經,才有真正深刻地理解,極力來弘揚。雖然弘揚,在臺灣、在海外只有我一個人講。前年在美國華盛頓遇到黃念祖,他老人家也在講,總算找到一個同志了,他歡喜,我也歡喜。我才曉得他在國內弘揚這部經,我在國外弘揚,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人。
由此可知,經典不是不能會集。會集是決定應該的,就是不能改動原譯的文字,這是很大的忌諱。其次,就是會集的時候,取舍是不是恰當,這是知見、是學問。如果說不該會集,第一個會集的人是王龍舒居士,《龍舒淨土文》前面的畫像,他是站著往生的。由此證明,會集是應當的。會集得妥善不妥善,那是另外一椿事情。由于前面叁家會集本都有弊病,都不是盡善盡美,所以夏蓮居居士這才發心重新再校對,重新來編排,做新的會集本,就是這本經。
王彭魏叁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誠如黃超子居士所雲。
既然不是盡美盡善,裏面有瑕疵,所以後人對他們的本子有批評。
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
下面梅老居士說了六個會集所具備的條件。具足這六個條件,才有資格來會集。
一須教眼圓明。照真達俗。
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條件。一定要有修有證,有修沒有證是不行的。禅家講“明心見性”,淨土講“一心不亂”,這樣的人,才有資格。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二須淹貫群籍。深于文字。
就是對于世出世間的典籍,都要能通達。你不是通宗、通教,也難辦此。
叁須于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
本經是淨土宗第一經。對于淨宗要沒有真正修行,沒有真正達到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不亂,而是理一心不亂),也是做不到的。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以決定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四須于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于王彭魏叁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
這就是對五種原譯,以及過去叁家會集本,他們的好處、缺點,都已明了。
六須于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
這六個條件,太難了,尤其前面的叁條是功夫。後面叁條是學問。學問,現代人努力還能做得到。前面叁條是法身大士的工夫。阿羅漢也做不到,連權教菩薩都沒份。你就曉得夏蓮居老居士是什麼樣的人了。黃念祖老居士不肯把他的傳記發表,我個人的猜測,夏老居士不是等覺菩薩,也應該是十地菩薩再來的,絕對不是普通人。他的使命就是來會集這一部經,度末法時期千千萬萬的衆生。沒有這一部會集本,《無量壽經》確實很難讀。這一部經才是《無量壽經》之集大成,的確是盡善盡美。依照這一部經來修學,感應真正不可思議!
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
這是梅光羲居士所說的話。梅老居士到晚年還拜夏老做老師,這件事情很少人知道(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可見梅大士對他這位師兄佩服到極處了。
吾常慨夫今…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