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于小本僅持秦譯。
秦譯就是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小本經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
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叁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于其內容仍不知也。
這是一般修淨土的現象。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那裏?諸位讀這幾句就可以了然了。這個法門古人講“萬修萬人去”,爲什麼現在一萬個人修,只有兩、叁個人去呢?道理就在此地。是對于這個法門並不完全透徹了解。
理既未明。信何能深。
道理沒搞清楚,“信”心當然不夠,“願”更談不上了,“行”或有或無。這樣修淨土,只可以說與西方極樂世界結法緣而已,這一生往生是不可能的。
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于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于不可能矣。
一九八叁年,我初到美國弘法。美國的同學告訴我,你千萬不要講淨土法門,因爲沒有人相信;如果說念阿彌陀佛,會被人譏笑。我說那講什麼呢?他說此地的風氣是禅、是密,所以我到美國就講《六祖壇經》、《金剛經》、《華嚴》、《法華》。我講完之後,再跟大家介紹淨土。
我說你們不要小看淨土經論。我在臺北,第二次講《阿彌陀經疏鈔》,留了一套錄音帶,總共是叁百叁十五個九十分鍾的錄音帶。一部《阿彌陀經》,一天講一次差不多要講一年。我還沒細講,細講加一倍還不止。大家聽了才不再講話。所以一定要把理論透徹地明了,然後一門深入,才能自利利他。
且蓮公此本。
就是這個本子。
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于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
我就是看序文這幾句話,才發心編印《淨土五經讀本》,將五種原譯本、四種會集本都收在一起。《彌陀經》有叁種本子: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兩種譯本的會集本)。將《阿彌陀經》叁個本子,《無量壽經》九個本子,都印在《淨土五經讀本》裏,供養諸位同修。就是看到這一段,才想起確實有必要,使大家對這個本子,能産生真正的信心。印老所指的毛病,這個本子上都沒有。很可惜,這個本子印出來流通之時,印老已經往生了。否則的話,印老看到這個本子,一定點頭,認爲可以流通。
老法師不在了,只有把所有的原本擺在諸位面前,讓大家自己去品嘗,你才認識這個本子確實是好。過去叁家的缺陷,這個本子上都沒有,我們對本經才能産生信心。如果有懷疑,就得不到利益。
余與蓮公同官十稔共學叁十年。
梅老居士跟夏老也是老朋友,他們同在一起作官有十年,同在一起學佛有叁十年,是叁十年的老同參。
同受皈戒。同參叩于宗門耆宿。同受灌頂于密宗大德。同于慧老法師座下得受印證。生平友朋。深于儒佛兩教者。首推蓮公。
夏老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一位老友。此地所提的“慧老法師”就是慧明老和尚,他有一個小冊子《慧明老和尚開示錄》,流通得很廣。就是慧明老法師給他們兩個印證。
至其力屏萬緣。掩關十載。
“掩關”是閉關。夏老居士會集這一部經是閉關十年,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很草率的成就。
于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艱苦卓絕。爲法忘身。實有足令人驚歎敬佩者。其會集此經之動機與苦心。並所具六點特點。所謂教眼圓明。深于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等。悉見前文所述。而其始終敬慎。心精力果。以迄于成。
他會集的時候認真負責,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的初稿,是閉關叁年完成,以後不斷地再修訂。我們現在的本子是他的定本。初版是在民國二十五年流通的,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一遍,而且還有科判。慈老有兩個學生在臺灣,也都很有名氣。一位是道源老和尚,已經往生了。另外一位是忏雲老法師。
慈老的科判,我是今年才看到,黃念祖老居士保存了一份,他這一份就送給我了。我在臺灣印的《無量壽經》,就把慈老的科判附印在後面。從慈老的科判裏面,我們能看到初版的面貌,跟現在我們所讀到的定本有不少差別。這是夏老以後增訂了不少,而且再分章目。初版的時候沒有分。
故其于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
這是五種原譯本的字數,他都算得很清楚,總共是九萬五千七十個字。可見得夏老心很細。
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沈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阙疏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
這一段是梅老居士對于會集本的評語。這個評語,決定不過份,恰如其說,才知道這個本子會集得好,會集得是真正不容易,若不是再來人,決定做不出來的。因爲會集,比譯經難,甚至于比注經更難。
蕅益大師,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再來的?他老人家作《要解》,印光大師對《要解》贊歎:“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一個注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猜想,蕅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至少也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否則的話,大勢至菩薩這樣贊歎還得了嗎!
中國人有幸,確實是多逢諸佛菩薩再來,應化在我們世間,替我們整理典籍,重新建立我們的信心,使我們這一生能得度!這樣的大恩大德,的確是粉身難報。
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決。
這是指取舍。五種本子裏爲了取那一個字,十天(“旬”是十天)、累月,都很難決定。所以他會集這個本子,一直到完成,用了十年的時間。這個本子字數並不多,十年的時間才完成!以他的學問、修行的功夫,還要花這麼長的時間,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
日日禱于佛前。時時萦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
這都有證明,是慧公梅老親眼看到的。
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征。茲恐駭俗。姑不具引。
這幾句話非常的含蓄,他的感應實在是多,而且不可思議。我們印的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裏面有一張夏老居士的照片,這一張照片曾經多次地翻印,不太清楚了,但是還可以看得見,他頭頂上有一尊佛像,鞋子底下放光。原來的照片上很明顯。
現代人求感應、喜歡神通的太多了,所以黃老居士對于這一些事情一字不提,是很有道理。感應瑞相決定是有,可是不要去理會它,這不是重要的事情,重要是我們的心得清淨。經題上面講“清淨平等覺”,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這才重要。
從序文裏面,使我們看到老一代的含蓄,決不以神通感應來誇耀!所以老居士的事迹,一直到今天,黃老居士不肯公布,也只是私下給我們談談,還一再囑付不要對外人說。老一代跟這一代不一樣,這一代沒有瑞應也要說一點,免得人家瞧不起。還造謠生事,怎麼得了!過去的人,有這些事情,不肯說,也不願告訴你。
是以及其告成也。
這是會集成就,這個本子完成了。
文約而義豐。
“文”是文字。文字簡約,經文不長,而且文字並不深,幾乎人人都能看得懂。這個太難了,是真正不容易。“義豐”是意思圓滿。
理顯而詞暢。
“理”,看起來並不很深,都能看得懂。詞句非常通暢,讀起來很流暢。
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這確實是《無量壽經》最善之本。我在北京,黃老居士告訴我,在這個時代,同修貴精不貴多,所以他不主張熱鬧,主張清修。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外表形式如香火很盛,信徒很多,皆不應重視);修行重一心不亂,重在淨念相繼。不重感應,不重神通。念念教我們真正修行。他雖然是密宗的上師,他告訴我,大陸上這四十年來,十億人,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太難了。所以凡是跟他學密的,他都要求必須要讀叁部經:第一是《無量壽經》,第二是《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第叁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發願求生淨土。這叁部經,學密的人要不認真去讀誦、修學,不可能成就。
修淨土宗的,他就只教一部《無量壽經》,要熟讀、要依教奉行。而且告訴我,他有十幾個學生,他們有病,或遇到困難,不看醫生,也不吃藥。全家念《無量壽經》,念觀音菩薩聖號,一直到病好。學生都給我作證,確實是如此。這部經可以治病!我相信。
所以這些年來我常常教人,這個法門是大家最希求的。求什麼呢?第一不老,第二不生病,第叁不死。你要不要呢?這個法門是不老、不病、不死。你要肯相信,你也能做到。這部經的功力實在不可思議。能相信我的話,照我的話去做,都有效果。而且效果之快,實在是不可思議。叁個月就見到效果,六個月你就有堅定的信心,業障消除。
什麼叫業障?從前每天精神提不起來,頭昏腦脹,遇事糊裏糊塗,叁個月之後精神飽滿,耳目聰明;以前一天十二小時都睡不夠的,現在睡叁、四個小時就夠了,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很多人得到這個效果,真實功德,經中講的“惠以真實之利”。得到了證明。
這部經上講什麼?簡單講,經上講叁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就是禅宗裏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住真實慧”,你念這部經、念阿彌陀佛,你的心住在真實智慧裏,就是般若智慧裏。“惠以真實之利”,這部經是佛給我們最真實的利益。在一切經裏面,講叁種真實的很少,唯獨本經具足。
每一持誦。恍若置身于清淨莊嚴之域。
這是老居士自己說的感受。每一次,用恭敬心、用清淨心、用真誠心念本經時,就像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如觐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