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P5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有這樣殊勝,這樣快速?找不到。所以方便究竟,第一圓滿!它確實是第一經啊!十方如來度衆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第一法門,你不能接受,不得已,才講第二、第叁。

  所以能相信這個法門,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行,沒有一尊佛不護念你,沒有一尊菩薩不佩服你。爲什麼?多少菩薩想求這個法門,求不到。這是經上所講的,這是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佩服你。因爲文殊、普賢修了多少生、多少劫,才遇到這個法門,你怎麼一學佛就碰上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地位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音勢至地位完全相同。

  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一身的罪業,怎麼幾天就跟觀世音一樣?沒人相信。不但你不相信,阿羅漢、一般菩薩都不相信。可是這是佛說的,佛不說假話,句句真實。所以這個法門是真正難信之法!

  詳赅圓頓括叁乘。

  “括”是包括,是把整個佛法都包括在裏面了。這是一切佛法的精華,一切佛法的綱領。

  若非夙植福兼慧。雖欲暫聞亦不能。

  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福修慧,沒有極深厚的福慧根基,你想暫時聽一次,都沒有這個緣份。由此可知,今天與會的同學,你們過去生中福慧因緣成熟,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現在就看你們願不願意成佛了。你能把握住這個機緣,這一生必定成佛。

  此事本來也太奇。頓教一念越叁只。

  “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一念。“叁只”是叁大阿僧只劫。依照其它法門來修學,從凡夫到成佛要經曆叁個阿僧只劫。我們現在的修學不算,叁個阿僧只劫從小乘初果算起。初果是叁不退中的“位不退”,從這一天開始算起。你要沒有證得初果以前,都不算。證得小乘初果之後,叁個阿僧只劫才能修成佛。可是我們這個法門則不必要,就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就超過叁大阿僧只劫了。你說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怎麼肯相信?當然不能相信。

  佛雲難信誠難信。

  真的難信啊!這不是假的。

  萬億人中一二知。

  這確實太難了。諸位要是能夠相信,能夠接受,你是萬億人中之一、二。所以諸佛歡喜,菩薩贊歎。希望同學們要珍惜這一會。

  這一會時間雖不長,可是對我們這一生修學是關鍵的一會。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在這一生當中圓證不退成佛,就在這一念之間。所以希望同學們珍惜,希望在這一會裏建立堅定的信心,把淨宗的法門搞清楚,認真努力地依教修行。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梅光羲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衆生本具之化儀;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不但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而且詳陳苦樂,照真達俗,是以我佛屢說,諸師競譯,東來最早,譯本獨多。小本始譯于姚秦,觀經初顯于劉宋,二經未達乎東土,蓮社已建于廬山。唐宋以前,淨宗之盛,莫不以此經爲宗尚也。宋元而降,古冊散佚,十二譯中,僅存五本,文詞互有詳略,義谛不無異同,初心學人,遍讀爲艱。僅持一譯,莫窺奧旨,是以塵封大藏,持誦者稀。雖曹魏康僧铠師所譯,號爲詳瞻,而漢吳唐宋四本中義旨亦有康本所無者。如四十八願中最重要者,厥爲蓮花化生,與國無婦女兩願,而漢吳本有之,曹魏本所無。

  彭二林雲:此經闡揚者少,實由無完本故。非虛語也。王彭魏叁家節會之本,皆未盡美盡善,誠如黃超子居士所雲,可見會集此經非易事也。一須教眼圓明,照真達俗。二須淹貫群籍,深于文字。叁須于淨宗法門,有久修專功。四須于五本原譯,了然胸次。五須于王彭魏叁家節會之本,洞鑒得失。六須于宋明迄清,南北各藏以及中外刊本,詳審校勘,始可著筆。具此六者惟吾學佛老友夏蓮居師兄庶可當之無愧,此吾所以對于其會集之本一再贊歎,而惜其未能及早普遍流通也。

  吾常慨夫今之習淨宗者僅持小本,于小本僅持秦譯,問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無量壽,何者無量光,茫然也;叩以濁世惡苦,往生正因,與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無以應也;乃至詢以依正莊嚴,修行次第,亦僅能粗舉七寶八德、叁輩九品、四十八願之名目,而于其內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而欲使之不動不搖,一向專念,以期達到一心不亂,得大輕安,獲大解脫,抑又難矣。現象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宏揚,而欲以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學知識階級,低首降心于淨宗之門,此尤難之又難,幾于不可能矣。以無上甚深微妙法門,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視爲消極厭世、自了送終之具,豈不大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讀大經故;不弘大經故;大經無完本,而又不能遍觀各種原譯故;叁家節會之本,又悉未能盡美盡善故。此吾師兄蓮公所以謝絕萬緣,掩關數載,千研百考,稿經十易,成爲會集一本之總因也。其本爲何?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也。

  或曰此本一出,各譯將廢,余曰原譯何可廢也,不有原譯,何成斯本,彼王彭魏叁本既出,古譯未廢,而謂此本廢古譯乎?不慮于五譯塵封之際,而慮于古本將顯之時,是誠何心哉!且蓮公此本,正欲導行者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擴心目,堅信向,使無人持誦之古本光顯于世,此其慘淡經營報佛深恩之苦心也。

  或者又曰,古本全爲四十八願,今竟改爲二十四者何耶?余啞然笑曰:聞子此言,知子不但于今本未嘗展閱,即于五種原譯亦未曾寓目也。漢吳兩譯願文皆爲二十四,魏唐兩譯四十八,宋譯叁十六,驟覽之,魏唐廣而漢吳略;細辨之,漢吳盈而魏唐绌,緣二十四者不僅二十四,四十八者又不足四十八。遵魏唐兩譯耶?既有缺而且複之憾;取漢吳二譯而補之耶?又將躬冒改經之嫌。蓮公會集此章,累月未決,寢餐俱減,而余與慧老法師恰于此時先後北來,遇諸蓮公寓中,于是叁人共同參詳,又複拈阄佛前,始行定議,決奉漢吳二譯,以二十四爲綱;複准魏唐兩本,以四十八爲目,舉其綱既與漢吳相同,數其目則較魏唐爲備。千斟萬酌會成此章,問者不識之無,則莫如何。倘稍通文理者,詳覽原譯自可了然,固無待余之詞費也。

  或又問曰:初印重印兩本不同,將以何者爲准耶?余告之曰:後後勝于前前,此無待論,初印未允流通,重校方爲定本,蓮公當日之言,已在黃序之內。況前本已臻完好,見者獲益實多,重印精益求精,爲效自當更普;而此次分增章句,大體依然,即令並行,亦複何礙。龍舒所會四譯兩本並存,二林所節魏譯一再重刊。善乎二林之言曰:曆考大藏諸經,舊錄或加再治,只求精當,豈憚審詳。但若續印,固當以定本爲據耳。

  問者又曰:叁家節會之本,或名無量壽,或名大阿彌陀,或名摩诃阿彌陀,今本所立之名,無乃贅乎!余反叩之曰:子于經名以諸家爲准耶?以原譯爲據耶?謹考自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爲名者七,以平等覺正覺爲名者叁。最初一譯名《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一譯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其中唯吳譯經名最長,計共廿字;王會本于阿彌陀上加以大字,已爲無據;彭魏兩本皆名《無量壽經》,亦覺與原譯相濫;而正定王氏取魏本作爲衷論,冠以摩诃二字,尤嫌杜撰。蓮公此本,直合前後兩名,未動一字,既非自造,又極現成,不但無混于古本,且亦有別于諸家。一唱經名,不但十二種原本名義鹹括其中,即全經大旨亦了然心目;不但本經即小本與觀經之大意,亦在其中。蓋一心不亂,心作心是,鹹莫非以自己無量壽之心體,合阿彌陀無量壽之大願,以莊嚴自心,清淨自心,以期普遍平等,自覺覺他而已。古所謂智者見經名,即知全部義;忙人見經題,亦易得利益。嗟乎!一經之名所關如此,況全經文句耶?一名之義深廣若此,又況于全經意旨耶?蓮公會集大經時所以慎而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也。

  以上所答皆余往昔所聞于蓮公者,今皆舉以相告矣。于是聞者忻然請曰:得聆緒論,疑慮冰釋,蓮公會集此本經過,複能見示否?余曰善哉!願略述之,以利學人。余與蓮公同官十稔,共學叁十年。同受皈戒,同參叩于宗門耆宿;同受灌頂于密宗大德;同于慧老法師座下得受印證。生平友朋,深于儒佛兩教者,首推蓮公,實吾之摯友,亦吾之畏友也。至其力屏萬緣,掩關十載,于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艱苦卓絕,爲法忘身,實有足令人驚歎敬佩者。其會集此經之動機與苦心,並所具六種特點,所謂教眼圓明、深于文字、專功久修、遍探原譯、洞窺諸本、網羅各藏等,悉見前文所述,而其始終敬慎,心精力果,以迄于成,更有非人所及者。

  方其從事之初,淨壇結界,香光莊嚴,咒水加持,內外整潔,冥心孤詣,萬緣俱屏,秉筆必先禮佛,坐臥不離稱名,累月經年,人物罕睹,《歡喜念佛齋詩》中,所謂“一室唯供佛,叁年不下樓”者,蓋記實也。故其于九萬五千七十字之五種原譯內,玄義微言,深文奧旨,無一語而不詳參,無一字而不互校,務使精當明確,鑿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艱澀沈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歸于簡潔,淩亂俾成整嚴,阙雛悉令圓滿,必期有美皆備,無谛不收。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決,日日禱于佛前,時時萦諸夢寐,此其敬慎、虔恭狀況,皆光羲與慧老法師所目睹者也。故其精誠所感,屢現瑞征,茲恐駭俗,姑不具引。是以及其告成也,文約而義豐,理顯而詞暢,醒眸爽口,易記易持,無艱深畏難之慮,有殊勝易往之感,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每一持誦,恍若置身于清淨莊嚴之域,徜徉乎華池寶樹之間。如觐慈光,如聆法語,誦者忘倦,聽者生忻,隨分領解,各如其量。攝凡濁介爾之心,入聖衆俱會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爲背塵合覺之行。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非詳考各譯,不知其抉擇之精,唯遍校會本,始見其從事之慎。然此實非門外耳食者,所能驟解也。

  吾嘗謂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欲宏淨宗,必須先宏大經,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蓋統攝二谛,未有明備簡要若此者也。惜多年未有定本,致法寶莫能流通。前清盛時,萬善殿常課此經,故得宮廷整肅,政治清明,由彼時群知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野相安。鹹同而後,此經辍誦,朝綱紊亂,國勢隨衰,雖不盡由于此,而此經所關重矣。今此本既出,不但爲淨宗前途賀,且可爲世運前途幸也。

  蓮公之爲學也,由百家衆流而歸之于佛,曆性相顯密而歸之于淨。其所著述,除會集大經而外,尚有《校經隨筆》、《會集秦唐兩譯阿彌陀經》、《會譯引證記》、《大經五念儀》、《蓮宗密鈔》、《淨修簡課》、《一翁幻語》、《入道叁字箴》、《一夢漫言評敘》、《聽佛軒自警錄》、《邵康節安樂集鈔》、《白玉蟾詩禅道影錄》、《二溪學粹》、《歡喜念佛齋詩鈔》、《渠園詩文集》,或已印行,或正待印,計十余種。

  蓮公素恥宣傳,余之言此,並非故爲標榜,蓋欲使世知如此學識,如此功行,其所會集之經典,所信向之法門,自必具有甚深義趣,而學識未充,功行不逮者,未可遽以淺陋眼光輕事測評,致蹈謗法之咎,而爲深心護法,有志救世者,所笑歎也。又其宏願熱誠,苦口慈心,感人極深,信向者衆。此次俯應黃甥念祖請,重印大經,聞者歡躍,爭相隨喜,光羲僑渝養愹,額首遙慶。往年曾爲作序,未及付印。茲再略摘蓮公所著《校經隨筆》中語,增入前序;節錄《大經合贊》附于卷末;並遣一甥兩女就學其門,聽受此經要義,即以此序代爲之贽焉。

  每憶沈谷成居士,有衆生福薄,大經塵封,提倡無人,佛恩難報之語,辄生慨愧!今幸因緣成熟,寶典放光。本經有雲:值此經者皆可得度。彭二林曰,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有智之士,幸勿忽諸。

  民紀叁十五年夏曆丙戌南昌梅光羲和南序于重慶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介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