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弘一大師講演續錄▪P5

  ..續本文上一頁枚金錢!”這位窮人,聽了這話,與那病人商洽說:你先把五枚金錢拿來,我去買東西供養佛,求聞佛法,然後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給你吃。當時病人應允,即先付金錢。這窮人供佛聞法已畢,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叁兩肉給病人吃,吃到一個月,病才痊愈。當窮人每天割肉的時候,他常常念佛所說的偈,精神完全貫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沒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體也就平複無恙了。這窮人因求法之故,發心做難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諸生現今在這院裏求學,早晚皆得聞佛法,不但每日無須割去若幹肉,而且有衣穿,有飯吃,這豈不是很難得的好機緣嗎?

  再講一段故事,出于賢愚經。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候,有一次身爲國王,因厭惡終其身居于國王位,沒有什麼好處,遂發心求聞佛法。當時來了一位婆羅門,對這國王說:“王要聞法,可能把身體挖一千個孔,點一千盞燈來供養佛嗎?若能如此,便可爲你說法。”那國王聽婆羅門這句話,便慨然對他說:“這有何難,爲要聞法,情願舍此身命,但我現有些少國事未了,容我七天,把這國事交下著落,便就實行。”到第七天,國事辦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個孔,點千盞燈,那時全國人民知道此事,都來勸阻。謂大王身爲全國人民所依靠,今若這樣犧牲,全國人民將何所賴呢?國王說:“現在你們依靠我,我爲你們做依靠,不過是暫時,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將來成佛,當先度化你們,可爲你們永遠的依靠,豈不更好,請大家放心,切勿勸阻。”那時國王馬上就實行起來。呼左右將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燈心安好,欣然對婆羅門說:“請先說法,然後點燈。”婆羅門答應,就爲他說法。國王聽了,無限的滿足,便把身上一千盞燈,齊點起來,那時萬衆驚駭呼號。國王乃發大誓願道:“我爲求法,來舍身命,願我聞法以後,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衆生。”這聲音一發,天地都震動了,燈光晃耀之下,諸天現前,即問國王:“你身體如此痛苦,你心裏也後悔嗎?”國王答:“絕不後悔。”後來國王複向空中發誓言:“我這至誠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願我此身體即刻回複原狀。”話說未已,至誠所感,果然身上千個火孔,悉皆平複,並無些少創痕。剛才所說,聞法有如此艱難,諸生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諸生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後,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開元寺好幾次,即住在貴院的後面,早晚聞諸生念佛念經很如法,音聲亦甚好聽,每站在房門外聽得高興。因各種課程固好,然其他學校也是有的,獨此早晚二堂課誦,是其他學校所無,而貴院所獨有的,此皆是貴院諸職教員善于教導,和你們諸位努力,才有這十分美滿的成績,我希望貴院,今後能夠繼續精進努力不斷的進步,規模益擴大,爲全國慈兒院模範,這是我最後殷勤的希望。

  ◎改習慣

  癸酉在泉州承天寺講

  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熏染,而自然現于身口者,名曰習慣。

  習慣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對于不善之習慣,而略稱之曰習慣。今依俗語而標題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爲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談玄說妙。于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即自己一言一動,極粗顯易知之習慣,亦罕有加以注意者。可痛歎也。

  余于叁十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恒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

  自今以後,願努力痛改。更願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于此也。

  吾人之習慣甚多。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若胪列多條,而一時改正,則心勞而效少,以余經驗言之,宜先舉一條乃至叁四條,逐日努力檢點,既已改正,後再逐漸增加可耳。

  今春以來,有道侶數人,與余同研律學,頗注意于改正習慣。數月以來,稍有成效,今願述其往事,以告諸公。但諸公欲自改其習慣,不必盡依此數條,盡可隨宜酌定。余今所述者、特爲諸公作參考耳。

  學律諸道侶,已改正習慣,有七條。

  一、食不言。現時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製,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時食。初講律時,即由大衆自己發心,同持此戒。後來學者亦爾。遂成定例。

  叁、衣服樸素整齊。或有舊製,色質未能合宜者,暫作內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別修禮誦等課程。每日除聽講、研究、抄寫、及隨寺衆課誦外,皆別自立禮誦等課程,盡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讀法華經者,或有讀華嚴經者,或有讀金剛經者,或每日念佛一萬以上者。

  五、不閑談。出家人每喜聚衆閑談,虛喪光陰,廢弛道業,可悲可痛!今諸道侶,已能漸除此習。每于食後、或傍晚、休息之時,皆于樹下檐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六、不閱報。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于殺盜淫妄等事,記載最詳。而淫欲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欲之人,常閱報紙,亦必受其熏染,此爲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故學律諸道侶,近已自己發心不閱報紙。

  七、常勞動。出家人性多懶惰,不喜勞動。今學律諸道侶,皆已發心,每日掃除大殿及僧房檐下,並奮力作其他種種勞動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習慣,共有七條。

  尚有近來特實行改正之二條,亦附列于下:

  一、食碗所剩飯粒。印光法師最不喜此事。若見剩飯粒者、即當面痛诃斥之。所謂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但若爛粥爛面留滯碗上、不易除去者,則非此限。

  二、坐時注意威儀。垂足坐時、雙腿平列。不宜左右互相翹架,更不宜聳立或直伸。余于在家時、已改此習慣。且現代出家人普通之威儀,亦不許如此。想此習慣不難改正也。

  總之,學律諸道侶,改正習慣時,皆由自己發心。決無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癸酉五月十五日在泉州大開元寺講

  今日與諸君相見。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叁)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

  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來,關于放生能延壽等之果報事迹甚多。今每門各舉一事,爲諸君言之。

  一、延壽 張從善,幼年,嘗持活魚,刺指痛甚。自念我傷一指,痛楚如是。群魚剔腮剖腹,斷尾剖鱗,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盡放之溪中,自此不複傷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 杭州葉洪五,九歲時,得惡夢,驚寤,嘔血滿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聰穎,家人皆愛之,多與之錢,已積數千缗。至是,其祖母指錢曰:“病至不起,欲此何爲?”盡其所有,買物放生,及錢盡,病遂全愈矣。

  叁、免難 嘉興孔某,至一親戚家。留午餐,將殺雞供馔。孔力止之,繼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搗米,懸石杵于朽梁之上。孔臥其下。更余、已眠。忽有雞來啄其頭,驅去複來,如是者叁。孔不勝其擾,遂起覓火逐之。甫離席,而杵墜,正在其首臥處。孔遂悟雞報恩也。每舉以告人,勸勿殺生。

  四、得子 杭州、楊墅廟,甚有靈感。紹興人倪玉樹,赴廟求子。願得子日,殺豬羊雞鵝等謝神。夜夢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殺願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爾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魚蝦螺等,爾盍放之!倪自是見魚蝦螺等,即買而投之江。後果連産五子。

  五、生西 湖南張居士,舊業屠,每早宰豬,聽鄰寺曉鍾聲爲准。一日忽無聲。張問之,僧雲:夜夢十一人乞命,謂不鳴鍾可免也。張念所欲宰之豬,適有十一子。遂乃感悟。棄屠業,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來事。預告命終之日,端坐而逝。經謂上品往生,須慈心不殺,張居士因戒殺而得往生西方,決無疑矣。

  以上所言,且據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報。若據究竟而言,當來決定成佛。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則殺生所應得之惡報,可想而知,無須再舉。因殺生之人,現生即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終之後,先墮地獄、餓鬼、畜生,經無量劫、備受衆苦。地獄、餓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報之事。昔日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之人,即自變爲牛羊雞鴨魚蝦等。昔日被殺之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或變爲人,而返殺害之。此是因果報應之理,決定無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經無量劫,生叁惡道,受報漸畢。再生人中,依舊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以後須再經過多劫,漸種善根,能行放生戒殺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業,乃能漸離一切苦難也。

  抑余又有爲諸君言者。上所述殺牛羊豬雞鴨魚蝦,乃舉其大者而言。下至極微細之蒼蠅蚊蟲臭蟲跳蚤蜈蚣壁虎蟻子等,亦決不可害損。倘故意殺一蚊蟲,亦決定獲得如上所述之種種苦報。斷不可以其物微細而輕忽之也。

  今日與諸君相見,余已述放生與殺生之果報如此苦樂不同。惟願諸君自今以後,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殺生之事。余嘗聞人雲:泉州近來放生之法會甚多,但殺生之家猶複不少。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買雞鴨魚蝦等之活物任意殺害也。願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自己既不殺生,亦應勸一切人皆不殺生。況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親愛之人,豈忍見其故造殺業,行將備受大苦,而不加以勸告阻止耶?諸君勉旃,願悉聽受余之忠言也。

  附錄:

  ◎弘一大師傳略

  師諱演音,字弘一,號晚晴老人(別署甚多),浙江平湖李氏子。初名廣侯,一名息,字叔同。清光緒庚辰(一八八六)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父筱樓公,以進士官吏部,晚耽禅悅,鄉黨稱善人。師幼而穎異,娴大悲、往生陀羅尼。七歲,讀文選,琅琅成誦。早失怙,長奉母居海上。痛清政不綱,外侮日亟,主變革,組“強學會”。旋喪母,東渡日本,進上野美術專校。潛心文藝,擅詩詞、書畫、金石、音樂,旁涉戲劇,悉臻神妙,名震一時。返國後,入“南社”,主太平洋報副刊筆政,執教津、甯、滬、杭間,桃李遍大江南北。丙辰(一九一六)秋詣杭州虎跑,斷食習靜,有省,自是皈佛。戊午(一九一八)七月十叁日,禮了悟和尚,出家虎跑。九月,受具戒于靈隱。時春秋叁十有九也。

  披剃後,刊落聲華,盡屏所習。以戒爲道本,發心扶律。遍搜中外律藏,校勘南山叁大部,重興律學,續數百年之墜緒。時有毀寺議,師挺身而起,潛移默化,弭于無形。創“南山律學院”于浙之慈溪,規模已具,事阻未果。識者引憾,而師泰然。行腳海內,隨緣而止,五十以後,息影南閩。倡辦“養正院”于南普陀,厘訂佛學課程,培育學僧,造就甚衆。抗戰軍興,廈門臨海防前線,師誓與寺院共存亡,顔其居曰“殉教堂”,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以互勖。平生私淑靈峰,奉“宗論”爲圭臬。當代善知識最服膺者,惟靈岩印光老法師,既負盛望,猶恭燃臂香,叁度陳書,願與弟子之列。其謙恭如此。世稱師律紹南山,教宗賢首,行在彌陀。笃論也。暮年色力漸衰,知將遷化,盡力弘法,不辭勞瘁。壬午(一九四二)仲秋,示微疾,九月初四日圓寂于溫陵養老院。世壽六十有叁,梵行二十四載。荼毗獲堅固子甚多,弟子奉靈骨分塔于泉州之小山書院、清源山麓暨杭州虎跑定慧寺,以垂紀念。

  師才華蓋代,飄然脫白,粗衣淡飯,甘之若素,破衲敝席,用諸數十年。一生不收徒,不主寺刹,而海內缁素鹹沾其澤。邃于經論,從不談玄說妙,惟以念佛,持戒,誦普賢行願品示人。□然若不足者。接人無多言語,平實明簡,而聞者動容,沒齒不忘。平生無疾言厲色,慈悲仁藹,而見者肅然。責己綦嚴,以躬作則,聲教遠被,所至易風。

  其書胎息周秦漢魏,寢饋六朝,臨摹碑帖,幾可亂真。剃染以後,于文藝不複措意,嘗言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晚作斂神藏鋒,恬淡沖逸,風格別具,自成一家。零缣片紙,得者視如環寶。晚勤臨池。廣結法緣,蓋以書法作佛事也。遺墨已印行者,有寫經、聯語及李息翁臨古法書等,無慮數十種。輯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弘一大師律學著述叁十叁種(以上叁書,已收入普慧大藏經),晚晴集、寒笳集、佛學叢刊、地藏菩薩聖德大觀、華嚴集聯、清涼歌集、晚晴山房書簡、晚晴老人講演錄等行世;其擬編之南山律苑叢書若幹種,多未及成書,余著尚多,不備載。

  ◎後記

  晚晴老人示寂之翌年,上海紀念會輯講稿十二篇,題爲晚晴老人講演錄,先後刊印數千冊,風行海內外,但多遺佚。茲搜錄遺稿,複得十有五篇,且多未發表者,作爲續輯。老人平生重踐履,要言不煩,而悲心恺切,溢于言表。幸勿以平易忽之。昔蓮池參辯融大師,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求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同行者大笑,以爲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而蓮池以師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叮甯開示,這個正見他好處。吾輩于老人有同感焉。僧伽倘能以老人之志爲志,身體力行,自當受用不盡,而如接謦□也。

  一九六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四日老人遷化二十周年紀念會謹識

  

《弘一大師講演續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