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爲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于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爲叁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爲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爲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爲,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 長成爲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 長成爲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得福,必須要厚植善因,努力改過遷善,將來才能夠獲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惡因,而要想免除凶禍災難,哪裏能夠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勸大衆深信因果了知善惡報應,一絲一毫也不會差的。
二、發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語,翻譯爲“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者,是發起,故發菩提心者,便是發起成佛的心。爲什麼要成佛呢?爲利益一切衆生。須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須廣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說的,要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衆生,但須如何才能夠徹底呢?須不著我相。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應發以下之叁種心:
一、大智心:不著我相 此心雖非凡夫所能發,亦應隨分觀察。
二、大願心:廣修善行。
叁、大悲心:救衆生苦。
又發菩提心者,須發以下所記之四弘誓願: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菩提心以大悲爲體,所以先說度生。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願一切衆生,皆能斷無盡之煩惱。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願一切衆生,皆能學無量之法門。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願一切衆生,皆能成無上之佛道。
或疑煩惱以下之叁願,皆爲我而發,如何說是願一切衆生?這裏有兩種解釋:一就淺來說,我也就是衆生中的一人,現在所說的衆生,我也在其內。再進一步言,真發菩提心的,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我與衆生有什麼差別,如是才能夠真實和菩提心相應。所以現在發願,說願一切衆生,有何妨耶!
叁、專修淨土
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就應該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衆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爲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所以龍樹菩薩曾說,前爲難行道,後爲易行道,前如陸路步行,後如水道乘船。
關于淨土法門的書籍,可以首先閱覽者,初機淨業指南、印光法師嘉言錄、印光法師文鈔等。依此就可略知淨土法門的門徑。
近幾個月以來,我在泉州各地方講經,身體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勞。這次到貴處來,匆促演講,不及預備,所以本說的未能詳盡。希望大衆原諒。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庚辰地藏誕日在永春講王夢惺記
予來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時,王夢惺居士來信,爲言擬偕林子堅居士等將來普濟寺,請予講經。斯時予曾複一函,俟秋涼後即入城講金剛經大意叁日。及秋七月,予以掩關習禅,乃不果往。日昨夢惺居士及諸仁者入山相訪,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適逢地藏菩薩聖誕,故乘此勝緣,爲講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要旨,以資紀念。
淨宗道侶修持之法,固以淨土叁經爲主。叁經之外,似宜兼誦地藏經以爲助行。因地藏菩薩,與此土衆生有大因緣。而地藏本願經,尤與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勸淨宗道侶,應兼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謹述旨趣于下,以備淨宗道侶采擇焉。
一、淨土之于地藏,自昔以來,因緣最深。而我八祖蓮池大師,撰地藏本願經序,勸贊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師,一生奉事地藏菩薩,贊歎弘揚益力。居九華山甚久,自稱爲“地藏之孤臣”。並盡形勤禮地藏忏儀,常持地藏真言,以忏除業障,求生極樂。又當代淨土宗泰鬥印光法師,于地藏本願經尤盡力弘傳流布,刊印數萬冊,令淨業學者至心讀誦,依教行持。今者竊遵淨宗諸祖之成規,普勸同仁兼修並習。勝緣集合,蓋非偶然。
二、地藏法門以叁經爲主。叁經者,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十輪經,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本願經中雖未顯說往生淨土之義,然其他二經則皆有之。十輪經雲:“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占察經雲:“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所以我蓮宗九祖蕅益大師,禮地藏菩薩占察忏時,發願文雲:“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事諸佛,親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由是以觀,地藏法門實與淨宗關系甚深,豈唯殊途同歸,抑亦發趣一致。
叁、觀無量壽佛經,以修叁福爲淨業正因。叁福之首,曰孝養父母。而地藏本願經中,備陳地藏菩薩宿世孝母之因緣。故古德稱地藏經爲“佛門之孝經”,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以副觀經孝養之旨。並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報親恩,而修勝福。
四、當代印光法師教人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者,必先勸信因果報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然後乃雲“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而地藏本願經中,廣明因果報應,至爲詳盡。凡我同仁,常應讀誦地藏本願經,依教奉行,以資淨業。倘未能深信因果報應,不在倫常道德上切實注意,則豈僅生西未能,抑亦叁途有分。今者竊本斯意,普勸修淨業者,必須深信因果,常檢點平時所作所爲之事。真誠忏悔,努力改過。複進而修持五戒十善等,以爲念佛之助行,而作生西之資糧。
五、吾人修淨業者,倘能于現在環境之苦樂順逆一切放下,無所挂礙。依苦境而消除身見,以逆緣而堅固淨願,則誠甚善。但如是者,千萬人中罕有一二。因吾人處于凡夫地位,雖知隨分隨力修習淨業,而于身心世界猶未能徹底看破,衣食住等不能不有所需求,水火刀兵饑馑等天災人禍亦不能不有所顧慮。倘生活困難,災患頻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礙也。今若能歸信地藏菩薩者,則無此慮。依地藏經中所載,能令吾人衣食豐足,疾疫不臨,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壽命增加,虛耗辟除,出入神護,離諸災難等。古德雲,身安而後道隆。即是之謂。此爲普勸修淨業者,應歸信地藏之要旨也。
以上略述持誦地藏經之旨趣。義雖未能詳盡,亦可窺其梗概。惟冀淨宗道侶,廣爲傳布。于地藏經至心持誦,共獲勝益焉。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在泉州檀林福林寺念佛期講
大師爲近代之高僧,衆所欽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時間所能敘述。今先略述大師之生平,次略舉盛德四端,僅能于大師種種盛德中,粗陳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師之生平
大師爲陝西人。幼讀儒書,二十一歲出家,叁十叁歲居普陀山,曆二十年,人鮮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師五十二歲時,始有人以師文隱名登入上海佛學叢報者。一九一七年,師五十七歲,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冊。至一九一八年,師五十八歲,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鈔刊一冊,世遂稍有知師名者。以後續刊文鈔二冊,又增爲四冊,于是知名者漸衆。有通信問法者,有親至普陀參禮者。一九叁○年,師七十歲,移居蘇州報國寺。此後十年,爲弘法最盛之時期。一九叁七年,戰事起,乃移靈岩山,遂興念佛之大道場。一九四○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譽,他人有作文贊揚師德者,辄痛斥之。不貪蓄財物,他人供養錢財者至多。師以印佛書流通,或救濟災難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國僧衆多欽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監院等職,而全國寺院多蒙其護法,各處寺房或寺産,有受人占奪者,師必爲盡力設法以保全之。故綜觀師之一生而言,在師自己決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實際上能令一切衆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舉盛德之四端
大師盛德至多,今且舉常人之力所能隨學者四端,略說述之。因師之種種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舉之四端,皆是至簡至易,無論何人,皆可依此而學也。
甲、習勞
大師一生,最喜自作勞動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時師年六十四歲,余見師一人獨居,事事躬自操作,別無侍者等爲之幫助。直至去年,師年八十歲,每日仍自己掃地,拭幾,擦油燈,洗衣服。師既如此習勞,爲常人的模範,故見人有懶惰懈怠者,多誡勸之。
乙、惜福
大師一生,于惜福一事最爲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師房內觀察師一切行爲。師每日晨食僅粥一大碗,無菜。師自雲:“初至普陀時,晨食有堿菜,因北方人吃不慣,故改爲僅食白粥,已叁十余年矣。”食畢,以舌舐碗,至極淨爲止。複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輕棄殘余之飯粒也。至午食時,飯一碗,大衆菜一碗。師食之,飯菜皆盡。先以舌舐碗,又注入開水滌蕩以漱口,與晨食無異。師自行如是,而勸人亦極嚴厲。見有客人食後,碗內剩飯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屢聞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潑棄痰桶中者,師亦呵誡之。以上且舉飯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類此也。
丙、注重因果
大師一生最注重因果,嘗語人雲:“因果之法,爲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于此入手。”大師無論見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丁、專心念佛
大師雖精通種種佛法,而自行勸人,則專依念佛法門。師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學歐美者。而師決不與彼等高談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勸其專心念佛。彼弟子輩聞師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決不敢輕視念佛法門而妄生疑議。此蓋大師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時間短促,未能詳盡,然即此亦可略見大師盛德之一斑。若欲詳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師永思集,泉州各寺當有存者,可以借閱。今日所講者止此。
◎爲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爲專修禅定或念佛,若研究叁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爲難得之機會。應于每日時間,以叁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叁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于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于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幹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午飯後休息。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爲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唯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叁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嘗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曆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唯在關中,能專心也。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閑談 不晤客人 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紙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余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性常關主慧
乙亥四月一日 演音書印
《弘一大師講演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