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講演續錄
弘一大師著
佛法大意
授叁歸依大意
敬叁寶
淨土法門大意
淨宗問辨
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
勸人聽鍾念佛文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常隨佛學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改習慣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弘一大師傳略
後記
◎佛法大意
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寶寺講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爲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衆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衆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衆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爲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于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爲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衆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于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爲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爲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爲盡理。
因佛法是真能
┌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
┼破除世間一切────────────
│
│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衆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謬見,而與之正見
┼迷信,而與之正信
├惡行,而與之正行
└幻覺,而與之正覺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志等甚多。
故望已爲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爲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于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爲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
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爲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
南無者,梵語。即歸依義。
菩薩者,梵語,爲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者覺,薩埵者衆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衆生,故稱爲菩提薩埵。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爲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雲: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雲:苦惱衆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授叁歸依大意
癸酉五月在萬壽岩講
第一章 叁歸之略義
叁歸者,歸依于佛法僧叁寶也。
叁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爲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叁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衆、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歸依者,歸向依賴之意。
歸依于叁寶者,乞叁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雲:譬人獲罪于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罪。歸向叁寶,以求救護。若誠心歸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歸依于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歸依于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歸依于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叁歸之方法
一、忏悔。二、正授叁歸。叁、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叁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叁歸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叁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叁結
前叁說時,已得歸依善法。後叁結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衆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叁章 授叁歸之利益
經律論中,贊歎歸依叁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雲:受叁歸者,有叁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雲:若人受叁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叁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較量功德經雲:若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複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歸依佛法僧叁寶所得功德。大集經雲: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叁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于子也。
第四章 結诰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諸衆,講叁歸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爲人授叁歸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叁歸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爲他日依師受叁歸之基礎也。
◎敬叁寶
癸酉閏五月五日在泉州大開元寺講
叁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惟舉其少分之義耳。
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
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
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
第一 敬佛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甯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爲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爲不敬,蕅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绫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龛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並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于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臥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第二 敬法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蕅益大師雲: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于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汙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志,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臥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蓋之。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
┌禮佛——多少不拘。
│贊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 爐香乍爇不是贊佛
│供養——願此香華雲等。
│讀經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叁 敬僧 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叁寶時,禮一出家人爲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爲僧,非皈依某一人,應于一切僧衆,若賢若愚,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爲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衆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爲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叁寶義竟。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淨土法門大意
壬申十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爲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叁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爲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爲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衆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衆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衆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衆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衆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衆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衆生,亦如是。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
《弘一大師講演續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