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弘一大师讲演续录

  弘一大师讲演续录

  弘一大师著

  佛法大意

  授三归依大意

  敬三宝

  净土法门大意

  净宗问辨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劝人听钟念佛文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常随佛学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改习惯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弘一大师传略

  后记

  ◎佛法大意

  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宝寺讲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

  ┼破除世间一切────────────

  │

  │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谬见,而与之正见

  ┼迷信,而与之正信

  ├恶行,而与之正行

  └幻觉,而与之正觉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授三归依大意

  癸酉五月在万寿岩讲

  第一章 三归之略义

  三归者,归依于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

  归依者,归向依赖之意。

  归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归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归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归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归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三归之方法

  一、忏悔。二、正授三归。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归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

  前三说时,已得归依善法。后三结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万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 授三归之利益

  经律论中,赞叹归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第四章 结诰

  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归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归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归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归之基础也。

  ◎敬三宝

  癸酉闰五月五日在泉州大开元寺讲

  三宝者,佛法僧也。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

  第一 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蕅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第二 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蕅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附每日诵经时仪式

  ┌礼佛——多少不拘。

  │赞佛——经偈或天上天下无如佛等,阿弥陀佛身金色等,┤ 炉香乍爇不是赞佛

  │供养——愿此香华云等。

  │读经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贤殊胜行等。

  第三 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

  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专赠一人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宝义竟。兹附有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

  ◎净土法门大意

  壬申十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今日在本寺演讲,适值念佛会期。故为说修净土宗者应注意的几项。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今以一人之力,负担一切众生,亦如是。

  以上但云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横说。若就竖说,所经之时间,非一日数日数月数年…

《弘一大师讲演续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