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裏禅外悟人生▪P17

  ..續本文上一頁。法砺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于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砺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叁大派之分,最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注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于消沈,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禅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歎不已!明末清初有蕅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蕅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範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範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關于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份,近十余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複唐代之古風,凡蕅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蕅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爲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範,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後恢複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今天續講叁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叁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爲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雲:“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爲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叁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叁皈依受;至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叁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叁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蕅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叁皈人,如是言之,只有叁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蕅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爲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爲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爲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爲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爲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于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叁皈:不屬于戒,僅名叁皈。叁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叁皈道理,並非糊裏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叁皈。

  ------------

  律學要略(2)

  ------------

  所謂叁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叁寶,二化相叁寶,叁住持叁寶,四一體叁寶。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叁寶來說。叁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發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轉的意義,因前背舍叁寶,而今轉向叁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叁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叁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叁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叁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叁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叁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叁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叁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叁語注意,乃可得叁皈。

  以上叁皈說已。下說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請師先爲說明。五戒者:殺,盜,淫,妄,酒。當師父說明五戒意義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聽畢,應先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叁,或四,皆可隨意;甯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們試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是自尋煩惱!據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爲穩當;至于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小者實爲難持;又五戒中最爲難持的莫如盜戒,非于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後,萬不可率爾而受。所以我盼望諸位對于盜戒一條緩緩再說,至要!至要!但以現在傳戒情形看起來,在這許多人衆集合場中,實際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別受;我想現在受五戒時,不妨合衆總受五戒,俟受戒後,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爲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數條,可以在引禮師前或俗人前舍去,這樣辦法,實在十分妥當,在授者減麻煩,諸位亦可免除煩惱。另外還有一句要緊的話,倘有人懷疑于此大衆混雜擾亂之時,心中不能專一注想,或恐猶未得戒者,不妨請性願老法師或其他善知識,再爲重授一次,他們當即慈悲允許。諸位!你們萬不可輕視叁皈五戒!我有句老實話對諸位說:菩薩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彌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無論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者,唯有叁皈五戒,我們倘能得叁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來生定可爲人;既能持五戒,再說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臨終時定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論,對于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止可謂爲出家多分優婆塞而已這是實話。所以我盼望諸位要注意叁皈五戒;當受五戒,應知于前說叁皈正得戒體,最宜注意;後說五戒戒相爲附屬之文,不是在此時得戒。又須請師先爲說明五戒之廣狹;例如:飲酒一戒不唯不飲泉州酒店之酒,凡盡法界虛空界之戒緣境酒,皆不可飲。殺,盜,淫,妄,亦複如是。所以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實非人力所能思議。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叁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骈體文,聞者萬不能了解,等于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此外我更附帶言之:近有爲人授五戒者于不飲酒後加不吸煙一句,但這不吸煙可不必加入;應另外勸告,不應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說五戒畢,以下講八戒。

  八戒:具雲八關齋戒。“關”者禁閉非逸,關閉所有一切非善事。“齋”是清的意思,絕諸一切雜想事。八關齋戒本有九條,因其中第七條包含兩條,故合計爲八條。前五與五戒同,後叁條是另加的。後加叁者,即:第六,華香璎珞香油塗身,這是印度美麗裝飾之風俗,我國只有花香,並無璎珞等;但所謂香如吾國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這就是兩條合爲一條的;現略爲分析:“高”是依佛製度,坐臥之床腳,最高不能超過一尺六寸;“勝”是指金銀牙角等之裝飾,此皆不可。但在他處不得已的時候,暫坐可開:佛製是專爲自製的須結正罪,如別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製的,罪稍輕。作倡伎樂故往觀聽,音樂影戲等皆屬此條;所謂故往觀聽之“故”字要注意,于無意中偶然聽到或看見的不犯。以上高勝床上坐,作倡伎樂故往觀聽,共合爲一條。受八關齋戒的人,皆不可爲。

  第八,非時食。佛製受八關齋戒後,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時而食,即叫做非時食。——即平常所說的“過午不食。”但正午後,不單是飯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開食粥等。

  受八關齋戒,普通于六齋日受;六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甘叁,及月底最後二日;倘能發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過了。受時要在每天晨起時,期限以一日一夜——天亮時至夜,夜至明早。受八關齋戒後,過午不食一條,應從今天正午後至明日黎明時皆不可食。又八戒與菩薩戒比較別的戒有區別;因爲八戒與菩薩戒,是頓立之戒。(但上說的菩薩戒,是局就梵網璎珞等而說的;若依瑜伽戒本,則屬于漸次之戒。)這是什麼緣故呢?未受五戒、沙彌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薩戒或八戒,故日頓立;若漸次之戒,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彌戒,次比丘戒,層層上去的。以上所說八關齋戒,外江居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閩南一帶,將來亦應當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因僅受一日,即有極大功德,何況六日全受呢!

  沙彌戒:沙彌戒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爲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不明白,聽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淨”,經過說淨的儀式後,亦可照常自己…

《禅裏禅外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生之最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