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捉持:最爲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于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後來學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彌尼戒:即女衆,法戒與沙彌同。
------------
律學要略(3)
------------
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雲學法女;外江各叢林,皆謂在家貞女爲式叉摩那,這是錯誤的。閩南這邊,那年開元寺傳戒時,對于貞女不稱式叉摩那,只用貞女之名,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爲式叉摩那,我現在略爲解釋一下:
哪一種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于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習二年,然後再受比丘尼戒;因爲佛製二十歲乃可受戒,于十八歲時,再學二年正當二十歲。于二年學習時,僧作羯磨,與學戒法;二年學畢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學叁法:一學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學六法——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叁學行法——大尼諸戒,及威儀。
此僅是受學戒法,非另外得戒,故與他戒不同。以下講比丘戒。
比丘戒:因時間很短,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唯有幾句要緊話先略說之:
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戒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舉出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傷心的話要對諸位講:從南宋迄今六七百年來,或可謂僧種斷絕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來,以爲中國僧衆很多,大有達至幾百萬之概;據實而論,這幾百萬中,要找出一個真比丘,怕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樣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戒呢?我想諸位聽到這話,心中一定十分掃興;或以爲既不得戒,我們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這種極無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懷疑是大不對的:我勸諸位應好好地、鎮靜地在此受沙彌戒比丘戒才是!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將來學律,必先挂名受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所以你們在這兒發心受沙彌比丘戒是很好的!
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喚我來講律學大意,我感著有種種困難之點;這是什麼緣故?比方我在這兒,不依據佛所說的道理講,一味地隨順他人顧惜情面敷衍了事,豈不是我害了你們嗎!若依實在的話與你們講,又恐怕因此引起你們的懷疑;所以我覺著十分困難。因此不得已,對于諸位分作兩種說法:(一)老實不客氣地,必須要說明受戒真相,恐怕諸位出戒堂後,妄自稱爲沙彌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種比方,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自稱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之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妄自稱爲沙彌或比丘,必定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我爲著良心的驅使,所以要對諸位說老實話。(二)以現在人情習慣看起來,我總勸諸位受戒,挂個虛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招他人誹謗之虞;這樣的說,諸位定必明了吧。
更進一層說,諸位中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是如蕅益大師禮占察忏儀,求得清淨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以外,無有辦法。故蕅益大師雲:“末世欲得淨戒,舍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別途。”因爲得清淨輪相之後,即可自誓總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以後即可稱爲菩薩比丘。禮占察忏得清淨輪相,雖是極不容易的事,倘諸位中有真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我最希望你們的。以下說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現在不能詳說。依據佛製,比丘尼戒要重覆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後請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正授時;此法南宋以後已不能實行了。最後說菩薩戒。
菩薩戒:爲著時間關系,亦不能詳說。現在略舉叁事:(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菩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什麼是種性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璎珞本業經,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叁)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個人力量而行;現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于起殺盜淫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爲地上菩薩所製。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爲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最後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裏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贊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講沙彌律、比丘戒本、梵網經,他方是難有的。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于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年前大開元寺相同;並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周到之處。本年天災頻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並非捧場;此次能碰著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後還要與諸位恭喜。
------------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
我到閩南,已有十年,來到貴院,也有好幾回,一回到院,都覺得有一番進步,這是使我很喜歡的。貴院各種課程,都有可觀,其最使我滿意贊歎的,就是早晚兩堂課誦。古語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來這裏讀書,又複得聞佛法哩!今這樣,真是好極了。諸生得這難得機緣,應各各起歡喜心,深自慶幸才是。
我今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中爲法舍身幾段故事給諸位聽,現在先引涅槃經一段來說。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前,當無佛法時代,曾作婆羅門,這位婆羅門,品格清高,與衆不同,發心訪求佛法。那時忉利天王在天宮瞧見,要試此婆羅門,有無真心,化爲羅刹鬼,狀極凶惡,來與婆羅門說法,但是僅說半偈(印度古代的習慣以四句爲一偈)。婆羅門聽了羅刹鬼所說的半偈很喜歡,要求羅刹再說後半偈,羅刹不肯。婆羅門力求,羅刹便向婆羅門道:“你要我說後半偈,也可以,你應把身上的血給我飲,身上的肉給我吃,才可許你。”婆羅門爲求法故,即時答應道:“我甚願將我身上的血肉給你。”羅刹以婆羅門既然誠懇地允許,便把後半偈說給他聽。婆羅門得聞了後半偈,真覺心滿意足,不特自己歡喜,並且把這偈書寫在各處,遍傳到人間去。婆羅門在各處樹木山岩上書寫此四句偈後,爲維持信用,便想應如何把自己肉血給羅刹吃呢?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樹上,跳躍下來,自謂可以喪了身命,便將血肉給羅刹吃。羅刹那時,看婆羅門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動,當婆羅門在高處舍身躍下,未墜地時,羅刹便現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這婆羅門因得不死。羅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試試婆羅門的,今見婆羅門求法如此誠懇,自然是十分歡喜贊歎。若在婆羅門因志求無上正法,雖棄舍身命亦何所顧惜呢!剛才所說:婆羅門如此求法困難,不惜身命。諸位現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聞佛法,真是大可慶幸呀!
還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經上說。過去無量劫時候,釋迦牟尼佛,爲一很窮困的人,當時有佛出世,見人皆先供養佛然後求法,己則貧窮無錢可供,他心生一計,願以身賣錢來供佛,就到大街上去賣自己的身體。當在大街上喊賣身時,恰巧遇一病人,醫生叫他每日應吃叁兩人肉,那病人看見有人賣身,便十分歡喜,因向貧人說:“你每日給我叁兩人肉吃,我可以給你五枚金錢!”這位窮人,聽了這話,與那病人商洽說:你先把五枚金錢拿來,我去買東西供養佛,求聞佛法,然後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給你吃。當時病人應允,即先付金錢。這窮人供佛聞法已畢,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叁兩肉給病人吃,吃到一個月,病才痊愈。當窮人每天割肉的時候,他常常念佛所說的偈,精神完全貫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沒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體也就平複無恙了。這窮人因求法之故,發心做難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諸生現今在這院裏求學,早晚皆得聞佛法,不但每日無須割去若幹肉,而且有衣穿,有飯吃,這豈不是很難得的好機緣嗎?
再講一段故事,出于賢愚經。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候,有一次身爲國王,因厭惡終其身居于國王位,沒有什麼好處,遂發心求聞佛法。當時來了一位婆羅門,對這國王說:“王要聞法,可能把身體挖一千個孔,點一千盞燈來供養佛嗎?若能如此,便可爲你說法。”那國王聽婆羅門這句話,便慨然對他說:“這有何難,爲要聞法,情願舍此身命,但我現有些少國事未了,容我七天,把這國事交下著落,便就實行。”到第七天,國事辦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個孔,點千盞燈,那時全國人民知道此事,都來勸阻。謂大王身爲全國人民所依靠,今若這樣犧牲,全國人民將何所賴呢?國王說:“現在你們依靠我,我爲你們做依靠,不過是暫時,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將來成佛,當先度化你們,可爲你們永遠的依靠,豈不更好,請大家放心,切勿勸阻。”那時國王馬上就實行起來。呼左右將身上挖了一千孔…
《禅裏禅外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