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油盛好,燈心安好,欣然對婆羅門說:“請先說法,然後點燈。”婆羅門答應,就爲他說法。國王聽了,無限的滿足,便把身上一千盞燈,齊點起來,那時萬衆驚駭呼號。國王乃發大誓願道:“我爲求法,來舍身命,願我聞法以後,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衆生。”這聲音一發,天地都震動了,燈光晃耀之下,諸天現前,即問國王:“你身體如此痛苦,你心裏也後悔嗎?”國王答:“絕不後悔。”後來國王複向空中發誓言:“我這至誠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願我此身體即刻回複原狀。”話說未已,至誠所感,果然身上千個火孔,悉皆平複,並無些少創痕。剛才所說,聞法有如此艱難,諸生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諸生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後,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開元寺好幾次,即住在貴院的後面,早晚聞諸生念佛念經很如法,音聲亦甚好聽,每站在房門外聽得高興。因各種課程固好,然其他學校也是有的,獨此早晚二堂課誦,是其他學校所無,而貴院所獨有的,此皆是貴院諸職教員善于教導,和你們諸位努力,才有這十分美滿的成績,我希望貴院,今後能夠繼續精進努力不斷的進步,規模益擴大,爲全國慈兒院模範,這是我最後殷勤的希望。
------------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今日萬壽禅寺念佛堂開堂,余得參末席,深爲榮幸。近十數年來,閩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爲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師發願創建,開閩南風氣之先。大衆歡喜,歎爲希有。本妙法師英年好學,親近興慈法主講席已曆多載。于天臺教義及淨土法門悉能貫通。故今本其所學,建念佛堂弘揚淨土,可謂法門之龍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進行,維持永久,胥賴護法諸居士有以匡輔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規則,約分二端。一爲長年念佛,二爲臨時念佛。
長年念佛者,齋主供設延生或薦亡牌位,堂中住僧數人乃至數十人,每日念佛數次。
臨時念佛者,齋主或因壽誕或因保病或因薦亡,臨時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陸經忏之變相。
以上二端中,長年念佛尚易實行。因規模大小可以隨時變通,勉力支援猶可爲也。若臨時念佛,實行至爲困難。因舊日習慣,惟尚做水陸誦經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廢此習慣,改爲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師文鈔中,屢言念佛勝于水陸經忏等。今略引之。與徐蔚如書雲:
至于七中,及一切時,一切事,俱宜以念佛爲主。何但喪期。以現今僧多懶惰,誦經則不會者多。而又其快如流,會而不熟亦不能隨念。縱有數十人,念者無幾。惟念佛則除非不發心,決無不能念之弊。又縱不肯念,一句佛號入耳經心,亦自利益不淺,此余決不提倡作余道場之所以也。
又複黃涵之書,數通中,皆言及此。文雲:
至于保病薦亡,今人率以誦經拜忏做水陸爲事。余與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何以故?誦經則不識字者不能誦,即識字而快如流水,稍鈍之口舌亦不能誦,懶人雖能亦不肯誦,則成有名無實矣。拜忏做水陸亦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者,即懶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則一句佛號固已曆曆明明灌于心中,雖不念與念亦無異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爲親眷保安薦亡者皆不可不知。又雲: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經拜忏做水陸,以此等事,皆屬場面,宜專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終隨之而念,女眷則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則不但尊夫人令眷實獲其益,即念佛之僧並一切見聞無不獲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臨壇,則僧自發真實心,倘主人以此爲具文,則僧亦以此爲具文矣。又雲: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詳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
又複周孟由昆弟書雲: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別佛事,並令全家通皆懇切念佛,則于汝母,于汝等諸眷屬及親戚朋友,皆有實益。又雲:請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時,汝兄弟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統觀以上印光老法師之言,于念佛則盡力提倡,于做水陸誦經拜忏放焰口等,則雲決不提倡。又雲念佛利益多于誦經拜忏做水陸多多矣。又雲誦經拜忏做水陸有名無實。又雲念經拜忏做水陸等事皆屬場面。又雲徒作虛套。老法師悲心深切,再叁诰誡,智者聞之,詳爲審察,當知何去何從矣。廈門泉州諸居士,皈依印光老法師者甚衆。惟望懔遵師訓,努力勸導諸親友等,自今以後,決定廢止拜忏誦經做水陸等,一概改爲念佛。若能如此實行,不惟閩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維持永久,而閩南諸邑人士信仰淨土法門者日衆,往生西方者日多,則皆現前諸居士勸導之功德也。幸各勉旃!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叁四年九月于廈門萬壽岩念佛堂所講
------------
淨宗問辨
------------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遣除惑疑,翼贊淨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後,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則禅宗漸衰,未勞攻破。而複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诖亂。故于萬壽講次,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複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贊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于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贊持名,然其自行亦複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抛棄世緣,其信然欤?
答:若修禅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于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又于人事善利群衆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爲生西資糧,何可雲抛棄耶!
問:前雲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抛棄世緣,未審出何經論?
答:經論廣明,未能具陳,今略舉之。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發十種心。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于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若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問:菩薩應常處娑婆,代諸衆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靈芝疏主初出家時,亦嘗堅持此見,輕謗淨業。後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頓覺前非,悲泣感傷,深自克責,以初心菩薩未得無生法忍。志雖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只可傳枝。未證無生法忍者,要須常不離佛也。
問:法相宗學者欲見彌勒菩薩,必須求生兜率耶?
答:不盡然也。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遍。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法相宗學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並見彌陀及諸大菩薩,豈不更勝?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又阿彌陀經雲: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據上所引經文,求生西方最爲殊勝也。故慈恩教主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叁卷及疏一卷,普勸衆生同歸極樂,遺範具在,的可依承。
問:兜率近而易生,極樂遠過十萬億佛土,若欲往生不綦難欤?
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彌陀義疏雲: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議故。由是觀之,無足慮也。
問:聞密宗學者雲,若惟修淨土法門,念念求生西方,即漸漸減短壽命,終至夭亡。故修淨業者,必須兼學密宗長壽法,相輔而行,乃可無慮。其說確乎?
答:自古以來,專修淨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壽者。前說似難信也。又既已發心求生西方,即不須顧慮今生壽命長短,若顧慮者必難往生。人世長壽不過百年,西方則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智者權衡其間,當知所輕重矣。
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送死之教,若藥師法門,生能消災延壽,死則往生東方淨刹,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于現生何嘗無有利益,具如經論廣明,今且述余所親聞事實四則證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嘉興範古農友人戴君,曾卒業于上海南洋中學,忽爾雙目失明,憂郁不樂。古農乃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余,雙目重明如故。此事古農爲余言者。
二、沈疴頓愈。海鹽徐蔚如旅居京師,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乘人力車磨擦顛簸,歸寓之後,痔乃大發,痛徹心髓,經七晝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憶華嚴十回向品代衆生受苦文,依之發願。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後痔疾頓愈,迄今已十數年,未曾再發。此事蔚如嘗與印…
《禅裏禅外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