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裏禅外悟人生▪P5

  ..續本文上一頁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于大小之間。

  四、叁論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叁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叁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鸠摩羅什叁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爲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叁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爲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爲根底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複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臺宗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爲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爲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爲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爲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爲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叁藏金剛智叁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叁部爲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爲高深,修持最爲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辄輕肆毀謗,至堪痛歎。余于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忏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于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叁根普被,甚爲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爲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衆生以方便建立。因衆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爲善矣。

  *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詞所做講演。

  * 律宗:全稱爲“南山律宗”,因其創立者唐代高僧道宣久居終南山而得名,又簡稱爲“南山宗”以至“律宗”。弘一大師于二十年代起發願深研南山律,叁十年代發願重興南山律教,編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等律學著作。一九叁叁年春,弘一大師于廈門泉州創立“南山律學苑”講授律學,並撰書一聯:“南山律學已八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編猶存東土;晉水僧園有十余衆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人間。”表達了其弘揚律學的決心。

  ------------

  佛法學習初步

  ------------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欲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禅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叁、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了解。即能了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爲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欤?因是佛爲此輩人,說叁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叁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爲二章詳述之。

  一、叁世業報

  叁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叁、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叁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叁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複能深修禅定也。

  今以叁因六果列表如下:

  一、惡業上品 …… 地獄六道

  中品 …… 畜生

  下品 …… 鬼

  二、善業下品 …… 阿修羅

  中品 …… 人

  上品 …… 欲界天

  叁、不動業 次品 …… 色界天

  上品 …… 無色界天

  今複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二、偷盜叁、邪淫四、妄言五、兩舌六、惡口七、绮語八、悭貪九、嗔恚十、邪見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余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叁、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爲他所诳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诤訟

  七、绮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八、悭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恒被于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谄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爲善。複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叁、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绮語:作利益語

  八、不悭貪:常懷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于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報,與上所列惡業之余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欲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爲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爲愚也。故吾人欲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雲:“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叁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今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

  《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爲“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叁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叁日已竟。以此功德,惟願世界安甯,衆生歡樂,佛日增輝,*輪常轉。

  *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叁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

  ------------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

  我到永春的因緣,最初發起,在叁年之前。性願老法師常常勸我到此地來,又常提起普濟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兩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講律圓滿以後,妙慧師便到廈門請我到此地來。那時因爲學律的人要隨行的太多,而普濟寺中設備未廣,不能夠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爲第一次欲來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興師,他持著永春諸善友一張請帖,到廈門萬石岩去,要接我來永春。那時因爲已先應了泉州草庵之請,故不能來永春。是爲第二次欲來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師再到草庵來接。本想隨請前來,不意過泉州時,又承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爲第叁次欲來未果。

  直至今年半個月以前,妙慧師又到泉州勸請,是爲第四次。因大衆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來。其時在泉州各地講經,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擱了半個多月。今得來到貴處,和諸位善友相見,我心中非常的歡喜。自叁年前就想到此地來,屢次受了事情所阻,現在得來,滿其多年的夙願,更可說是十分的歡喜了。

  今天承諸位善友請我演講。我以爲談玄說妙,雖然極爲高尚,但于現在行持終覺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講的,且就常人現在即能實行的,約略說之。

  因爲專尚談玄說妙,譬如那饑餓的人,來研究食譜,雖山珍海錯之名,縱橫滿紙,如何能夠充饑。倒不如現在得到幾種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飽,才于實事有濟。

  以下所講的,分爲叁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雖爲佛法入門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無論何人皆須深信。何謂因果?因者好比種子,下在田中,將來可以長成爲果實。果者譬如果實,自種子發芽,漸漸地開花結果。

  我們一生所作所爲,有善有惡,將來報應不出下列:

  桃李種 長成爲桃李——作善報善

  荊棘種 長成爲荊棘——作惡報惡

  所以我們要避凶得吉,消災…

《禅裏禅外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生之最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