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歸敬儀》:即唐代道宣律祖所著:《釋門歸敬儀》。
------------
受八關齋戒法
------------
依《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出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佛菩薩衆攝受于我。
我今歸命勝菩提,最上清淨佛法衆。
我發廣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忏除一切不善業,隨喜無邊功德蘊。
先當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後修八種功德法(以上叁說)。
我名某甲,惟願阿(she)梨攝受于我,我從今時發淨信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誓歸依佛二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叁寶是所歸趣(以上叁說)。
我某甲淨信優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屬在家二衆。亦兼通于出家諸衆,如《藥師經》中所明。此文且據在家者言,故雲優婆塞。若出家者,隨宜稱之),惟願阿阇梨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令時發起淨心,乃至過是夜分,訖于明旦日初出時,于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華發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臥高廣大床。我今舍離如是等事,誓願不舍清淨禁戒八種功德(以上叁說)。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又誦伽陀頌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爲諸衆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于世問,解脫衆生叁有若。
歲次壽星沙門善夢①敬書明居豐州②靈應山中
①善夢:弘一大師別號之一。
②豐州:即南安。
本文系弘一大師一九四零年十一月作于福建南安靈應寺。
------------
授叁皈依大意
------------
第一章 叁皈之略義
叁皈者,皈依于佛法僧叁寶也。
叁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爲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律論叁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衆、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賴之意。
皈依于叁寶者,乞叁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雲:譬人獲罪于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衆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罪。皈向叁寶,以求救護。若誠心皈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皈依于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皈依于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于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 授叁皈之方法
一、忏悔。二、正授叁皈。叁、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叁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叁皈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說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叁結
前叁說時,已得皈依善法。後叁結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衆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叁章 授叁皈之利益
經律論中,贊歎皈依叁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雲:受叁皈者,有叁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善生經雲:若人受叁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叁皈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較量功德經雲:若叁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複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皈依佛法僧叁寶所得功德。大集經雲: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叁皈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于子也。
第四章 結诰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諸衆,講叁皈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爲人授叁皈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叁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爲他日依師受叁皈之基礎也。
本文系弘一法師一九叁叁年五月叁十一日在廈門萬壽禅寺所作講演
敬叁寶
------------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1)
------------
養正院從開辦到現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譽很好,這因爲由瑞金法師主辦,又得各位法師熱心愛護,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我這次到廈門,得來這裏參觀,心裏非常歡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掃得幹幹淨淨的,這樣,在別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時候,承諸位寫一封信來,各人都簽了名,慰問我的病狀;並且又承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還有像這樣別的事,都使我感激萬分!
再過幾個月,我就要到鼓浪嶼日光岩去方便閉關了。時期大約頗長久,怕不能時時會到,所以特地發心來和諸位敘談敘談。
今天所要和諸位談的,共有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叁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應該注意的。
一、惜福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說“樂極生悲”,就是這意思啊!我記得從前小孩子的時候,我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是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廳的抱柱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爲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熟了,以後凡是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汙染。這因爲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諸位可曉得,我五歲的時候,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正顔厲色的說: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哩!”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爲有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哩!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製的。
從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別的珍貴之物,但我大半都轉送別人。因爲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又如吃東西,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
惜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主張,就是淨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也是這樣,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補品,他自己總不願意吃,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谛閑法師。別人問他:
“法師!你爲什麼不吃好的補品?”他說:
“我福氣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師,性情剛直,平常對人只問理之當不當,情面是不顧的。前幾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嶼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飯,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師見他碗裏剩落了一兩粒米飯;于是就很不客氣地大聲呵斥道:
“你有多大福氣,可以這樣隨便糟蹋飯粒!你得把它吃光!”
諸位!以上所說的話,句句都要牢記!要曉得: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叁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大心,願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衆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習勞
“習”是練習,“勞”是勞動。現在講講習勞的事情:
諸位請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兩手,下有兩腳,這原爲勞動而生的。若不將他運用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于身體也一定有害無益的。換句話說:若常常勞動,身體必定康健。而且我們要曉得: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現在我且講講佛的勞動的故事:
所謂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來,佛在世時,總以爲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潔,自己就拿起掃帚來掃地,許多大弟子見了,也過來幫掃,不一時,把地掃得十分清潔。佛看了歡喜,隨即到講堂裏去說法,說道:
“若人掃地,能得五種功德。”
又有一個時候,佛和阿難出外遊行,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難擡腳,自己擡頭,一直擡到井邊,用桶吸水,叫阿難把他洗濯幹淨。
有一天,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自己動手去修補。
------------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2)
------------
有一次,一個弟子生了病,沒有人照應,佛就問他說:
“你生了病,爲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
“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
“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
就將那病弟子大小便種種汙穢,洗濯得幹幹淨淨;並且還將他的床…
《禅裏禅外悟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