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此總結染淨熏習斷不斷義也!謂染無始有終,真如淨法則無始終;以無明染因依真而起,此則真如乃無始之無始也!及以真如熏習,無明斷盡成佛,此則無明滅盡時,法身顯現,而有不思議大用無窮無盡,故染法有盡而淨法無盡也!
前釋生滅門中是心生滅因緣相已竟,下示體相用叁大-以初標雲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至此乃釋也!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
此言十法界通以真如爲自體相,即所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由聖凡均秉,不屬迷悟,故無增減。以本自真常,無生無滅,廣博包含,染淨融通,故雲滿足一切功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此下言性具功德也!常光朗照,無明惑染暗不能昏,故雲自體有大智慧光明,即是毗盧遮那法身真體。
遍照法界義故、
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鑒物,物無不窮。
真實識知義故、
以圓照忘緣,離諸根量,故雲真實識知。
自性清淨心義故、
謂如來藏性永離惑染,故雲自性清淨。
常樂我淨義故、
窮叁際而無改曰常,在衆苦而不幹曰樂,處生死而莫拘曰我,曆九相而不染曰淨。
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永離熱惱,故曰清涼;四相莫遷,故曰不變;業不能系,故曰自在。
具足如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恒沙德相不異真體,故雲不離。無始相續,故雲不斷。等同一味,故雲不異。以性相融通,一多無礙,理事交徹,染淨無二,故雲不心議。法身本具,唯佛證窮,故雲佛法。以無法不包,無所少欠,故雲滿足。以能含攝無量性德,故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初雲總相大法門體,故結歸如來藏心也!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此執體疑相難也!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雲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此答以即體之相,相不異體,故無分別,如大海水同一味故,以唯一真故;以差別者乃分別心也!真如永離能所分別,故無二耳!
複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既其真如體相不二,以何義故說有如是差別耶?以依生滅業識具有恒沙染法,故知轉染反淨即有恒沙淨德差別之相也!
此雲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以依無明妄心染法反淨,故知真如有大智慧光明義也!》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以動即妄想,妄即非真,妄無自性,動隨染緣,故知不動則是真實識知,離染真淨。》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熱惱衰變則不自在,《反此染法即知真如有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義也!》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此雲何下,廣顯示義也!謂真如本自不動,無差別相,何從而知?但對心動即有如是恒沙妄染之相,反此不動則知具有恒沙諸淨功德也!
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爲法身如來之藏。
此明淨法滿足義也!若心有起則無明染法未盡,淨心未圓,則于心外尚有可念者,即是所少;今以一心圓滿,諸妄盡淨,則無量淨德即是一心,外無可念,性自具足,是名法身如來藏,含攝無量淨德。以迷爲識藏,則含攝無量染法;今返妄還源,故成無量淨德耳!
上釋體相二大竟,下釋用大-
複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諸波羅蜜攝化衆生,立大折願盡欲度脫等衆生界,亦不限劫數盡于未來,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衆生相。《此舉本大願也!即廣大心、長時心-舉悲智大方便也!如己身-悲深也!不取相-智深也!兼上亦不顛倒心也!》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此對果舉因,以明用大之本也!謂諸佛因中以見一切衆生與己同一真如法身,愍其沈迷,故起同體大悲願度一切,所盡衆生界,不限劫數,因此修行六度以爲正行,教化衆生無有疲厭。此廣大心-長時也!所以不退者-以取一切衆生如己身故,而亦不見有衆生相故也!衆生如己身-悲深。不取相-智深。此二不顛倒心也!何以不取衆生相耶?以如實知衆生與己真如平等,此第一心也!故論雲:廣大第一長,其心不顛倒。此諸佛因心也!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
此明因智滅惑,顯現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用也!謂此大用法身本具,但向被無明障蔽不顯,今因智破惑故乃得顯,而與真如等遍一切處;以真如離相故,用亦無相可得。
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離于施作,但隨衆生見聞得益,故說爲用。
此問何故用無用相,既無用相何能利益衆生耶?答:以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離于施作,故無用相,但隨衆生機感,隨其見聞得益,故說爲用;此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故雲用無用相。返顯若無機感則唯是妙理本智,更無世谛生滅等相。
此用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爲應身,以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此下就因明果,以顯用相不同也!凡夫、二乘不知唯識,向計外塵乃六識分別,故見佛身亦從外來,以不知七識所現細相,故但見應身粗相,即叁十二相應身佛也!所謂變相觀空所見叁類分身之佛也!所以不能見細相者,以不知轉識現故。下報身即轉識所現也!所言依識見佛者-以佛真法身即衆生本覺真如佛性,今以內熏之因力故,衆生發心厭苦求佛,以六識受熏,識粗熏淺,故佛相亦粗耳!故此見佛約本熏說,非無因而現也!言細相依轉識現者-意顯無明雖迷真如而成業識,但一念不覺尚未離真,以未和合故未分能所,及至轉相則生滅與不生滅和合,即變法身真智而爲妄見,變真理而爲妄相,爲衆生之始妄見境界;今返妄歸真從粗至細,斷至轉識則本智現前,法身顯露,以智照理則如來藏中自性功德一時顯現,所見佛身微細妙相乃知唯心所現,故不從外來,此蓋從本熏業識所現,故轉識現耳!
二者依于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爲報身;
此明依轉識現報身也!此菩薩從十解初心,以本熏業識作唯識觀,曆叁賢十地究竟叁昧心中所見佛身乃報身細相,實唯心現,不從外來;而言用者乃本覺真如自體之用,非外佛現身之用也!有作佛隨機現者,非此義也!以此中意正約熏變之用故。通核上下文意仍以佛隨機現爲是。
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
此舉依、正二報,總顯所見細相也!此即華嚴盧舍那佛,身土自他無障無礙,等周法界,故離分際,一真報境;所謂大火所燒,此土安隱,故雲不毀不失。
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爲報身。
此結果由因,釋報身得名也!如是依、正二報皆由十度行熏及本覺不思議內熏之功,以結顯因熏習義也!
又爲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隨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爲應身。
此別釋應身非一,蓋隨類所見不同也!以六道見佛各隨業感其相不同,以見同類,故雲非受樂相。
複次,初發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唯依心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
此別釋叁賢所見不同地上也!前雲依業識從初發意至究竟地,乃總說所見皆報身相;然其中亦有淺深,不無分滿,故此重明也!此明叁賢發心志斷無明,深信真如,但依六識分別比觀,但相似覺,故雲少分見。以分別未忘,未證真如,不同地上,故雲未入法身。
若得淨心,所見微妙,其用轉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此明地上所見報身亦漸漸圓滿,至金剛後心真窮惑盡,故雲見之究竟。
若離業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上言依業識見者乃是報身,猶有所見,以未見法身故;今明若離業識則見法身,以法身真體唯一真心,絕諸對待,了無色相能所,故雲無有彼此疊相見故。蓋言可見者雖是細妙,但屬修顯,從迷中返悟,故未離能所色相;此法身真體乃一心真源,不屬迷悟,不借緣生,自此天真爲正因佛性,故結指爲究竟極則。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雲何能現色相?
此問明法身離相,不礙現相也!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答意以明法、報冥一,色心不二,總顯一真無障礙法界,以歸究竟一心真源也!法身者-一心之異稱也!以心爲萬化之源,故雲法身。是色之體,故能現色;譬如虛空非色而能出生色相,故雲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也!以事攬理成,全空成色,故雲色性即智性故。以色體本空故,說爲智身,所謂色即是空也!以全理成事,故事即理,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所謂空即是色也!由理事不二,故色隨空遍無有分齊;由無二無分,故身土自他無障無礙;故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之報身、依報…
《大乘起信論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