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自以爲有工夫,其實滯于陰境〔注叁〕;卻不知一念緣起無生, 未能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永明因此說「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實可靠;但也不是說光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要「有淨土」才能去見彌陀。
若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爲可靠,這又打錯妄想了。《楞嚴經》中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 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如此說來,豈不是釋迦佛之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叁昧;而彌陀佛之威神卻可恃,能惠我叁昧〔注四〕?念佛,決定比妄想叁毒五欲好,如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惡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倘能法法皆通,則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淨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誰能惹他呢?爲師作佛,自是理所當然了。至于無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淨,胡裏胡塗,則萬劫千生,「沒個人依怙」了。
我平生沒有勸過人不要念佛,只不滿別人勸人不要參禅〔注五〕。每念《楞嚴經》所指「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如今把〈四料簡〉的意旨略加辨說,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因〈四料簡〉而偏執不通,對禅淨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負永明禅師了。(全文完)
備考 本文摘錄自香港荃灣叁疊潭「香海慈航」(船廟)印行之《五十叁參禅語錄》,原文並無分段,文內之段落、小字、部份標點與及注釋爲編者所加。
【注一】
末法 釋迦佛入滅之後,佛法住世曆經正法及像法時期,「有修行、能證果」者漸次減少,終至法末,則僅殘存教法而已。于此期間,人雖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爲末法時期;爲期一萬年,此後佛法即滅亡。與「正像末」叁期相類似之宗教史觀,另有所謂「五五百」者: 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記載,佛陀入滅後之二千五百年間,可區分爲五個五百年:首五百年,爲解脫堅固時期,悟道得解脫者甚多;次五百年,爲禅定堅固時期,得禅定者衆多;後之五百年,爲多聞堅固時期,熱心聽聞佛法者衆多;第四個五百年,爲造寺堅固時期,熱心建立寺院者頗多;最後五百年,爲鬥诤堅固時期,期間互相攻讦,以自說爲優、他說爲劣之鬥诤風氣盛行。
【注二】
有關永明延壽〈禅淨四料簡〉之出處,後世大都因循沿襲,又或者避而不談;虛雲老和尚或以身系禅門故,亦諱言「僞托」,免起爭端。第四期《禅學研究》雜志刊登顧偉康先生題爲〈永明延壽的禅淨四料簡〉之文章,就〈四料簡〉之由來,探本尋源,資料翔實可信。至此,可謂真相大白矣!《中國禅學》年刊第一卷曾轉載該文之〈摘要〉,現稍予點校,將之編錄于本篇第5頁之附頁1,方便閱覽。
【注叁】
中土禅林古製,坐香門庭,長年以「坐香」爲常課。平日坐香最少叁枝,早午晚各一枝,短者一時一刻(約75分鍾),長則一時叁刻或兩小時;秋後加香,冬製禅七,即入冬後打禅七,七期裏每日坐香增至十數枝,其它殿堂功課一律免卻,到歲末或越年方休。坐香時,一衆禅子聚于禅堂之內,各各盤腿坐好,當職者擊引罄(或搥魚)叁下以示「止靜」,大衆于是肅然,禅堂內外,鴉雀無聲。香盡時至,職者便擊引罄(或搥魚)一下「開靜」,大衆方可下座。或有禅子偶爾定境現前,止靜之聲剛響過,轉瞬間,開靜之聲又起,便誤以爲有定功,殊不知這只是「盲貓撞著瞎鼠」,偶然碰得,未可認真。(關于禅修功行與及禅堂坐香詳情,可參考本篇第6頁之附頁2:素聞法師撰〈虛雲老和尚論禅定〉一文。)
【注四】
淨土宗行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恢恢宏願,深可欽敬。當中頗有認爲只要能蓮生彼邦,之後華閣金階,鳥語妙音,諸上善人而爲伴,便可安然直至究竟,然後才倒駕慈航,回入娑婆,度諸冤親。《彌陀經》雲:「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可見極樂世界衆生亦非足不出戶:彼邦衆生若于晨興來此土,從呱呱墮地起,現身爲人,服叁法衣,聖戒嚴明,威儀肅整,弘範人天,敷演無量妙義(妙華),利樂此土無邊有情,是爲對佛供養之最;甚或,備嘗惡辣,捐身毀形,酬還宿業,無怨無恚,于此土安祥舍報,然後還歸本國。計:人間一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何況彌陀淨土無量光、無量壽?回國後還可從容飯食經行哩!若視淨土爲「溫室」,不必曆煉,不用酬宿,安安然直至佛位,似非彌陀之本旨,于義亦有所虧。
【注五】
編者讀文至此,深心栗六:我輩根淺器漏,卻總好于諸法門中強分高下;視不超色、聽不超聲,卻總好評斷誰爲上智、誰是下愚;偏肯教人棄此修彼、棄彼修此,爲振振其詞,便任情褒貶,不意早已如《大悲忏法》中所說,在謗法謗人了。
附頁1
永明延壽〈禅淨四料簡〉探源
---------------------------------------------
〈永明延壽的禅淨四料簡〉-(摘要) 撰文:顧偉康
由于相傳永明延壽作有〈禅淨四料簡〉,使禅淨雙修成了延壽《宗鏡錄》、《萬善同歸集》、《唯心訣》的唯一主旨,而倡「唯心淨土」則成了延壽一生最大功績。但考察延壽《宗鏡錄》的主旨,乃是「以心爲本」,絕對是站在禅宗的立場上,認禅宗爲不二法門,以禅宗之「心」去融會全體佛法。延壽不是單一提倡狹窄的「禅淨合一」,而是更大範圍地提倡「教禅合一」;不是單一提倡「唯心淨土」,而是更廣泛地號召「萬善同歸」。這才是延壽著作的主題和核心,也是延壽一生的功績所在。
〈四料簡〉之立論,絕不止于禅淨合一。對其出處,大多數人避而不談。其濫觞應是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獨庵道衍(即姚廣孝)編《淨土簡要錄》並賦《諸上善人詠》:「(延壽)有《宗鏡錄》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勸禅人兼修淨土。」行文含糊其事,但二者前後相連,頗會令人視爲一事。至清僧濟能,于乾隆叁十五年(公元1770年)撰《角虎集》,則直言:「(延壽)爲《宗鏡錄》一百卷,中有〈四料簡〉。」
延壽的佛教立場,是教禅合一、萬善同歸,還沒有到單獨的禅淨合一階段,更不用說如〈四料簡〉中那淨高于禅的思想了。在《宗鏡錄》中,延壽將淨土置于禅宗及圓教之下。直言之,淨土尚不夠圓教之資格,何能想象同一書中會出現「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的話?較早的佛教典籍如《宋高僧傳》本傳、《景德傳燈錄》本傳中都沒有〈四料簡〉。淨土中人,如四明知禮、慈雲遵式、元照、居士楊傑等人宣揚淨土,不遺余力,但他們的著作中,沒有一處提及過〈四料簡〉。這種情況至飛山戒珠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撰淨土《往生傳》時,尚未改變。然而,到宋神宗元豐六年(公元1084年),王古撰《新修往生傳》中,收入了唯一的一位禅宗中人,即是永明延壽,且在其背景中安放了淨土行的主題。但即便如此,也未見〈四料簡〉。當時距延壽逝世正好一百一十年。從此之後,禅淨兩家,各持己見。淨土宗方面,直至南宋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石芝宗明(公元1151~1214年)編《樂邦文類》,增添了延壽抓阄決定修習淨土的故事,但仍無〈四料簡〉。志盤于南宋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撰《佛祖統紀》,也還只有抓阄故事,而無〈四料簡〉。
延壽之後叁百五十年年,元僧天如惟則撰《淨土或問》,對〈四料簡〉一首一尾著意闡發,使延壽俨然有淨土宗祖架勢。這是最早的關于〈四料簡〉的文字。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獨庵道衍撰《諸上善人詠》,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大佑編《淨土指歸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妙葉撰《寶王叁昧念佛直指》,都把〈四料簡〉挂在永明延壽的名下,放在極爲突出的地位,一句一句不厭其煩地解釋說明。從此以後,率成定論。
可見,〈四料簡〉的問世,最早是在元末明初,其出現與當時的淨土宗興盛有很大的關系。
〔摘自《禅學研究》第4期,153~162頁〕
附頁2
虛雲老和尚論禅定
撰文: 素聞法師
----------------------------------------------------
「適有虛雲上座在(終南)山結茅自居,因與之相談禅理,余口若懸河,機語不讓。…虛(雲上座)曰:“汝乃學語之流,口頭禅而已,只騙瞎眼漢,不信你我同坐一時, 始見真實工夫。”虛一坐七日,余則妄念波騰,加以八識田中有漏種子發現,到此全不得力,半日亦坐不住,自愧向來所學之禅不濟事。待其起定而問之曰:“汝在定中,爲有知耶?爲無知耶?若有知者,不名爲定;若言無知,自是枯定,所謂死水不藏龍。”虛曰:“須知禅定一法,原不以定爲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靜。以疑情不斷故,不是無知;以無妄想故,不是有知。又雖無妄想之知,乃至針杪墮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得力故,不起分別;雖不分別,以有疑情不斷故,不是枯定;雖不是枯定,仍是功用路途中事,非爲究竟。又此七日,只是覺得一彈指頃,一落分別,便起定也。須以此疑情,疑至極處,一日因緣時至,打破疑團,摸著自家鼻孔,方爲道契無生。”」 -----戒塵法師《關中寱語》
虛雲老和尚是近代禅宗泰山北鬥,影響教界頗爲深遠,早已家喻戶曉,今暫不贅。戒塵法師則是虛老結拜連衴道友,自終南山以來,二師一直互相護持〔編者按〕。對于虛老禅定工夫的記述,一向不多,而以本篇爲最重要。從以上引文可知虛老見地與修爲之一二,……總結全篇有五項要點,可爲禅門指引:
一.學禅貴在真參實悟,自然具足禅定工夫,如一定七日等,切不能流于口頭講說,妄逞機鋒。
二.真正的禅定,非有知,亦非無知。參話頭至能生起疑情,成團成片,其心自靜,外境自然不成幹擾。疑情不斷,故非無知;全無妄想,故非有知。雖無妄想,定中針毫落地亦皆覺知,但專注疑情而不起分別;雖不分別,疑情相續,念念分明,則不是枯禅死定。
叁.此種禅定工夫仍非究竟,只是功用路途中事,不可耽著,當以明心見性爲目標,努力更進。
四.入定之際,外人雖見已過七日,自己只覺一彈指頃;一有分別心生起,即便出定了。
五.學禅之人須以此禅定此疑情極力猛參窮追,務求身心皆能融入,一旦遇著時節因緣,自能打破本參,親見本來面目,證悟無生境界。
全篇雖以參禅爲題而論述,修習其它法門亦可借鑒。虛老言言皆有經論依據,均可查證。今日每有懷疑禅宗之法,並輕言誹謗者,讀本篇當能警醒,切莫再造口業了。
【編者按】 有關虛老與戒塵法師兩人之過從,散見于《虛雲和尚年譜》裏光緒(廿七)廿八年、光緒卅年及宣統二年各條目之內,讀者查閱可悉。
禅 七 時 間 表
早上 3:30 起床 靜 坐 4:00 至 4:45 早課香 5:00 至 6:00 早粥
上午 7:00 起香 早板香 7:15 至 8:30 四枝香 8:45 至 9:45 六枝香 10:00 至 10:45 八枝香 11:00 至 11:30 午飯
下午 12:45 起香 午板香 1:00 至 2:00 四枝香 2:15 至 3:00 晚課香 3:15 至 4:00 <面食>
晚上 6:00 起香 養息香 6:15 至 7:30 <大包> 四枝香 7:45 至 8:45 六枝香 9:00 至 9:45 解脫香 10:00 至 10:30 休息(編者按)
虛雲和尚紀念堂(一九九六年)
|
編者按: 香港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爲紀念老和尚,每年舉辦禅七,因是結緣性質,七期裏坐香每天十二枝,而古來禅林,爲收克期取證之效,冬製禅七,晝夜用功,坐香每天十數枝,晚上要到十二點方才休息,翌晨二時便須起床,夜間只睡兩個小時。
《禅淨何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