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弘誓願曰:“衆生無邊誓願度,……所謂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又煩惱無盡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是也。又法門無量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佛道無上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佛果禅師曰:“究竟佛亦不立,喚甚作衆生,菩提亦不立,喚甚作煩惱。”翛然永脫,應時納枯,古人如此說話,何以我們做不到呢?只是不肯除習氣,放不下,作不得主,沒有覺照,在不妄中自生虛妄,但能動靜忘懷,則水清月現了。政和二年,嘉州奏風雷折古樹,中有定僧,爪發被體,诏輿至禁中,譯經叁藏金總持,令擊金以覺之。詢其名,曰:“我廬山遠法師弟慧持也,因遊峨眉至此。”問欲何歸?曰:“陳留古樹中。”诏以禮送之,因圖形製贊雲:“七百年來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爭如只履西歸去,生死何勞木作皮!”達摩祖師,梁朝普通七年,由西天航海到中國,因梁武帝問法機緣不契,便渡江,居洛陽少林寺,面壁而坐,越九年,以正法眼藏,傳付二祖,化緣既畢,遂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少林寺。其年,魏使宋雲從天竺經蔥嶺回,覓祖手攜只履,翩翩而逝。雲問師何往?師曰:“, 西天去。”雲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啓圹,棺空,惟只履存焉。诏取遺履少林寺供養。後人圖祖師像,亦畫手攜只履。達摩面壁,慧持入定,功夫深淺不同,七百年定功,不可謂不深矣,猶不及只履西歸。我們比慧持定功,又相隔甚遠。定功一點都沒有,怎能度衆生呢?努力放下用功吧。
六月二十七日開示
佛未出世時,爲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計有九十六種,謂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弟之數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稱九十五種外道者,謂九十六種中,有一與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稱九十五也。九十五種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說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議論顛顛倒倒,還有人跟他學。中國古代軒轅黃帝,訪崆洞山廣成子,也說修道;伏羲畫八卦,也說是道;李老君爲周朝柱下史,也講道。中外古今講道的人很多而有淺深不同,與佛相較就差得很遠。談起佛教的緣由是這樣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姓刹利,父淨飯王,母摩耶。刹利氏自天地更始,閻浮州初辟以來,世代爲王。佛曆劫修行,值燃燈佛授記,于此劫作佛,後于迦葉佛世,以菩薩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乃降神于摩耶。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肋誕生,生時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複何遇?即遊四門,見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厭,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于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于窗隔中,叉手言曰:“出家時至,可去矣!”于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淩虛,逾城而去。曰:“不斷八苦,不成無上菩提,不轉*輪,終不還也。”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藍迦藍處叁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複至郁頭藍弗處叁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于六年,然後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羅奈國鹿野宛中,度五比丘,初爲憍陳如說四聖谛法,汝今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當佛叁轉四谛十二*輪時,憍陳如得法眼淨。世尊重爲四人廣說四谛,亦得法眼淨。時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佛複爲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皆漏盡意解,成阿羅漢,于是世間始有五阿羅漢。以後又度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後承佛之度化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會,常隨不離,故諸經之首,列衆多雲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然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叁、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哪一類呢?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吃,表面出了家,內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這樣苦惱,還有和我一樣的,可見身心俱出家就爲難了。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诘,月上女,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爲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更不易。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黃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了生脫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淨。宗是禅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淨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禅宗雖是直下明心見性,動靜一如,頭頭是道。就禅來說,差別也多,還有邪正大小,種種不一。講經也一樣,要到大開圓解,一念叁千,性相融通,事理無礙,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亂,當下親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入薩婆若海。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爲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通;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我今先說入叁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叁口四,生必無因。”佛門舊製,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禅。何以如此呢?因爲修行以戒爲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沈淪汩沒。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沈溺。所以宗、教、淨叁宗,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爲先。但戒定慧叁法不能偏廢。要叁法圓融,才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製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爲錯路修行。叁學圓明,才得上上戒品。種種法門,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頭頭物物盡圓融;一法不通則一切不通,頭頭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萬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則參禅也好,念佛也好,講經說法,世出世間,頭頭是道,隨處無生,隨處無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既除,更除法執,我執粗,法執細。平常講話,開口就是說我什麼,我什麼,若無我則什麼都瓦解冰消,哪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既爲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爲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七月初八日開示
我是一個閑人,常住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幹,與大衆有緣,在堂裏擺擺閑談。百丈大智老人,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于說法住持未合規度,于是別立禅居。古人一片婆心,爲了培育人才,而定規矩,立次序。時至今日,認爲這一套是老腐敗,壓製人才,要鏟除它,打倒它,若留戀舊規矩的就是腦筋未醒。新舊二法,彼此沖突,今古不相容。佛世製戒,爲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製宜。百丈創清規,用以輔助戒律而設。既有規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動止施爲,勤除習氣。百丈清規,至今千多年,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規舞弊。所以有人起來反對,另創新規矩。究竟是規矩不好,還是人不好呢?若人不好,有再好規矩也無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麼新規矩呢?可見規矩本無好醜,只是人有好醜罷了。禅和子參禅,禅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麼法都會成弊。世間法也是一樣,法本不壞,由于人心壞,習氣多,好法都成爲壞法了。凡事能叁思而後行,就不至于胡作妄爲。立法不是死的,如醫生一樣,要對症下藥,藥不對症,就要吃死人,所以醫生治病,死執古方是不行的。古雲:“藥無貴賤,愈病者良。”先聖建叢林,立清規,定次序,安職位,如國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諸位職事首領,照叢林規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氣氣的退職。這裏不是叢林,又無鍾板,何以要搞這套把戲呢?我是一個野人,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幹,還和你顛倒什麼?你們說也有理,認爲職事有請就有退,是老規矩。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職日子;初十請職,十二複職,十叁送職,十六出堂;當職當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職,好歇歇氣。叢林下小請職、大請職等等規矩很好,初發心的可以參學參學。請職有序職、列職先後次序,又有有請有退,有請無退之別。肯發心的人,不管這些。古來叢林住持,由國家送的多,公舉的也有,但不多,現代沒有這把戲。住持一當就不退,就在方丈養老,當家也是一當當幾十年。天甯寺定老和尚,傳幾位法徒,高朗當家當到死,冶開和尚當都監許多年,光緒二十一年當方丈當到死,英與和尚光緒十二年當方丈當到死,霜亭和尚,光緒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幾十年沒有退職,還不是由你發心。妙湛當司水二十一年,當維那十八年,後升首座沒有退。湖南超勝,在江天寺當僧值十叁年,別人退職他不退,常住大衆歡喜他,說他是活菩薩。叢林下的把戲會用就好,不會用就變成死法。大家有緣在一塊,有粥吃…
《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