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四00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性!所以他還是要修叁學,他還沒有辦法進入到叁慧。

  

  《華嚴經》上這個地方是講的法身菩薩,這是大乘圓教,不一樣,我們要懂,但是這個叁慧我們沒有辦法學。雖沒有辦法學,我們明白了,在日用平常當中,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盡量少,那就很有進步。一年比一年少,這是從前老師教我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說工作放下了,不是的,那你就搞錯了。工作要放下了,那釋迦牟尼佛就不要講經說法了,他還要講經叁百會,說法四十九年,那他不是還沒有放下嗎?所以放下是心裏面沒有。事情那是要提起來,放下之後所有一切都不是爲自己的,爲衆生,「衆生無邊誓願度」。爲衆生,怎麼個做法?就是佛在經教裏面常講的「爲人演說」,演是表演,爲一切衆生做一個覺悟的榜樣給人看。

  

  我們在這麼多年,早年我在臺灣環島各個地方講經,我那時大概是四十歲到五十歲的時候。我是遵守老師教誡,老師叫我四十歲之前不可以在外面講經。這外面誘惑太多,怕受不了誘惑,墮落了,四十之前不可以。四十之前要學習講經,在自己道場。老師自己的道場就是慈光圖書館跟臺中佛教蓮社,這裏面講沒有問題,這自己家裏,不能出去;四十歲之後,這才准許到外面講經,但是依舊不能離開老師。哪個地方邀請,先要得老師的同意;講完之後,回來也向老師報告,守住老師的教誡;遇到有困難的時候都要向老師求助,不能隨著自己意思去做。

  

  老師是我們一生修學唯一的依靠,老師了解我,我了解老師,這在古時候叫「師承」,師徒如父子。即使以後常常離開臺灣在國外講經,我回到臺灣頭一樁大事情,就是要到臺中看老師。一定向他會報我們所見所聞、所修所學,以及所說的,向老師請教,得老師的印證,才知道自己沒走錯路,數十年如一日,一直到老師往生。自己接受幾十年的訓練,老師往生了還行,還能守得住,還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不能不斷貪瞋癡,自己斷貪瞋癡,還要幫助別人斷貪瞋癡。我的法緣,可以說從出道法緣就很殊勝、就很好。在臺灣,早年大家都曉得高雄隆道法師,一般人都說隆道法師很小器,心量不大。我在他道場講經十個月,這麼長的時間,十個月不是連續講,是每個月去講一次一個星期,就是十個星期,十個月。很多人覺得非常奇怪,隆道法師爲什麼對你這麼好?實在講,我們只要如教修行,你法緣就殊勝。在別人道場講經,我知道一般道場最忌諱的,爲什麼不願意請法師講經?法師來一講經,道場的規矩就被破壞。這法師講得不錯,聽衆很歡喜,聽衆被他拉跑了,這是第一個反感的事情,第二個供養被他拿走了,第叁個這個法師聲望提高了,顯得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幹脆不請外面人來講經。

  

  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到道場去講經,第一個什麼?不接觸信徒,聽衆都不接觸。只有到講經的時間,大家都坐定了,我上臺跟大家講,講完之後,我就退下來,跟群衆沒有講話的機會,沒有接觸的機會,這個常住很歡喜,爲什麼?你不拉他的聽衆。第二聽衆當中有求皈依的,統統皈依老和尚,我跟大家講解皈依的意思,皈依證由老和尚發,全是老和尚的徒弟,他高興。第叁個所有一切供養統統供養常住,我一分錢不拿。這樣子就法緣就很勝,到處都有人請我去講。

  

  在那個時候我的生活很苦,也沒有人供養我,請我講經,我只有一個條件,哪個地方請我,我的旅費,車票你要給我買;到這個地方,當然飲食起居你們要照顧,除此之外,我一分錢不要,一生都守這個規矩。所以在哪個地方講經,名聞利養全部歸那個道場,我們邊都不沾。這是什麼?在這個時代遵守世尊教誨「爲人演說」,我們要表演給他看,遠離貪瞋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自己身心清淨。每天讀經,沒有離開佛菩薩,每天講演,沒有離開大衆,上求下化,這是我們的事業,這是我們的本分,這樣就對了。

  

  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接觸叫聞,明了叫思,遠離過失叫做修。明了你就不迷惑了,明了你煩惱就不生了。不生煩惱是修,通達明了是思,接觸是聞。所以一而叁,叁而一,不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那是小乘、初學,初學有階段,到法身菩薩沒有階段。所以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講到叁慧,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把注解念下去,「多通叁慧以辨懈怠,此喻約聞,即聽習數息,明解不生」。實在講,這個經上還是講初學,大乘初學聽得不夠多,解得不夠深,結果它不起作用。你的心,妄想分別執著依舊沒有放下,境界轉不過來。所以初學最重要的聞熏,熏習,「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今天出的毛病都在此地。

  

  我們香港這邊有一套《四庫荟要》,前天才上書架,這樣我看的時候就方便。愈看愈感慨!現在有些學校有意要找我去講一點儒家的東西,我選擇的四書,像《弟子規》、《孝經》這一類的,我讓學生們去講經,我找四書的參考資料,因爲《荟要》裏面有。前清在康熙、雍正這個時代,宮廷裏面講經的,現在的話叫講義,《四庫荟要》裏面有。我要翻開來看看當時這些帝王、大臣他們是怎樣學習的,我們看了很感動。前清開國的這些帝王天天上課,天天學習,他把儒家、佛家、道家,儒釋道叁家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這些高僧大德們,都禮請到皇宮裏面給他們講經說法。經書這些易解就是現在我們講的講義,我現在要看看那個時候在宮廷裏面天天上課,他們講的是什麼。這一份資料很珍貴。

  

  所以清朝治國不是用開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我們現在辦《弟子規》的班,大家知道很有受用。如果是天天都辦這個班,哪裏要開會,這些幹部員工哪裏要管理?不需要。所以這樣看到,從清朝這是叁代最興旺的,康熙、雍正、幹隆沒有一天不讀書,沒有一天不講學。皇帝領著這些王公大臣天天在學習,他們有一定的製度,也有一定的進度。你想想看,每天都聽著仁義道德,每天都接觸孝悌忠信,這種熏陶這還得了嗎?真的都是聖人!我們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所以無論大小團體,家庭也是如此,如果這個家庭父母懂得這個道理,每天能夠跟小孩,跟他的子女,不要多,上一個小時家教,每天講一個小時,他的兒女跟別人決定不一樣。公司行號裏面,每天也能夠上課一個小時,至少是半個小時,你這個公司行號、這個團體決定興旺。

  

  真正的學問,實學!幾千年的智慧,幾千年的經驗,幾千年的效果,這個力量多大。所以從前這些帝王聰明,他不說他自己的意思,他沒有他自己的,像現在什麼語錄東西他沒有,像語錄、訓辭這些東西他沒有,全是念古書,經、史。經史根紮穩了,然後再有子集,集是屬于文學欣賞,娛樂的性質。所有一切娛樂都遵守一個指導原則「思無邪」,寓教于樂,很難得,所以你不接觸不知道。那些人我們今天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聖人不是凡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很認真去學習的。

  

  所以聽非常重要,天天聽,天天討論,天天學習,時間久了,智慧就生。爲什麼?時間久,他心定,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就叫做禅定。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影響,裏面這有定功,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人開智慧了。這要相當的時間,每個人時間長短不一樣,看就是你什麼時候在這花花世界眼見耳聞不動心了,這可以,這就可以提升自己;還會動心,不行,要天天學,學得不夠。現在時間到了,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四首偈的《疏》,清涼大師的《疏》,前面我們讀到約聞,這叁慧裏面「約聞,即聽習數息,明解不生」。這句非常重要,聽教學習不能夠,這個數息就是常常中斷,就是這個意思。數是數數、多次,息是熄滅的意思,就是中斷的意思。所以學習不能中斷,讀經不能中斷,聽教不能中斷。中斷怎麼說?如果你是同時學很多門,都屬于中斷。

  

  爲什麼明解不生?現在很多年輕人書念得很好,還都能背誦,都能記得住,沒智慧,這是什麼原因?學習的方法有問題。中國古時候,這中國、印度都一樣,聖賢的教育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學只能學一樣,一樣一定要長時間你才會得受用。經論涉及太多沒有好處,你所得到的佛學常識,不開智慧,不能夠圓解,所以一定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智慧開了,這叫大開圓解,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都通了,這就有受用。這個時候如果你覺得自己根基還不夠,我還是一門深入,絕不改變,世間法亦如是。

  

  宋朝的趙普,一部《論語》一生得受用,他每天就是念《論語》,研究《論語》,學習《論語》,一生的功夫。所以他是以半部《論語》輔佐趙匡胤得天下,宋太祖;以後趙匡胤過世了,弟弟繼承王位,宋太宗,他還是做宰相,以半部《論語》輔助太宗治國平天下,這門東西念通了,沒有別的。可是世出世法都需要根基,我們今天學古人這些辦法行不行?不行,爲什麼?人家有根,我們沒有根。有根是真的,沒有根是假的。

  

  根是什麼?根是學著做人,學處世。學做人的根,在古時候這是家教。像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的話沒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她知道會影響胎兒,古人懂這個道理,影響胎兒,所以一定自己要向純淨純善學習,這小孩將來就是純淨純善,中國古人懂這個。所以小孩生下來之後,五、六歲很懂事,就生明解。這個時候上學,老師教導他,他都能明了,教他讀誦古聖先賢的典籍,他都能熟記。這個時候能不能解不重要,做人重要。做人學什麼?學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學這個,這比什麼都…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四0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