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四00卷▪P3

  ..續本文上一頁重要,那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所以說道德教育父母長輩教出來的,從小教出來的,他有根,以後接觸聖賢的教誨,像《論語》,那他真有受用。一部書就夠了,一部書通了是部部經論統統都通了,你能說這個方法不合科學嗎?我說這些方法超科學,方法超越,成就當然超越。

  

  第二「約思」,就思來說,「即決擇數息,真智不生」。決擇,決是決斷,擇是選擇。換句話說,我們對于所學習的沒有能力去選擇一門深入,門門都好,門門都喜歡,門門都舍不得放下。你學這一門功課,那一門功課不就放下了嗎?不就息了嗎?再學另外一門,你這一門功課不就又息了嗎?譬如現在這學校上課,一天有個四堂課、五堂課,每堂課學習的都不一樣,這就叫決擇數息。學了一些常識、皮毛,真智慧不生,現在學校就犯這個毛病。

  

  我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抗戰勝利之後,我在南京一中念初中,我記得是叁個學期,初中二年級下學期、初中叁年級,一年半。學校課程排得很多,還好我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很好,理解力很強,所以學東西不要費什麼力氣。老師上課,我一定是一心聽講,那一遍就夠了,應付考試決定及格。聽一次講,書溫不溫習?不溫習,考試之前十分鍾的時間翻一翻,我就能考試及格。我也不求多分數,六十分到六十五分可以了,所以我總是第一個繳卷。我一算分數,算到六十五分行了就繳卷,頂多還有錯,扣個一、兩分,我還是會及格。所以我的老師對我就搖頭,覺得我很奇怪,不爭分數,「于人無爭,于世無求」。我喜歡讀書,讀些什麼書?圖書館裏面選擇我喜歡讀的書,我讀。所以我在同學當中,常識比人家豐富,我課外的東西變成我主修的東西;學校功課,那是我附帶的東西,那個對我來講不重要。我要學我想學的東西,想學的東西那是一門深入,這是不休息的,真幹!

  

  學佛之後,接受老師的指導,知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教學綱領,我們明白了。所以我在老師指導之下,在臺中十年只學了五部經,人家這五部經一個學期都學完了,我這五部經要十年學完。爲什麼?你沒有做到,不算!你要把它做到。所以我今天要求同學們《弟子規》,《弟子規》要學多久?要學一年,希望一年當中你能做到,一年當中天天聽。現在蔡禮旭居士講得不錯,他在我們這個地方講了四十個小時,你們都知道。試問問,有幾個同學現在每天還聽《弟子規》?不聽了,不聽就是前面所講的,聽習數息,明解不生。聞都沒有了,那修跟思當然更談不上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自己知道錯了也改不掉,這可憐,佛經上講「可憐憫者」。

  

  這一點你們都不如我,我《弟子規》、《十善業道經》至少每個星期我會把它念一遍,常常溫習。如果沒有做到,天天要讀,天天要聽,我要求同學們,希望你們做。現在這個社會提倡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誰也不能管誰,父母不能管兒女,老師怎麼可以管學生!只有勸導,希望你自己自覺,自己發憤,認真去學習。好處是你自己得,不是我得,盡量要把時間挪出來聽經。

  

  《弟子規》的學習,這是根本,世法佛法的大根大本,應當怎麼學?每天至少四個小時,早晨聽兩個小時,晚上聽兩個小時,聽講。一天聽四個小時,十天這一部圓滿,一年叁百六十天,至少要聽叁十遍,從頭到尾聽叁十遍。天天聽,每天四個小時,這一年下來,明解就生了,它就起作用。你起心動念,待人接物,你都會想到聖人是怎麼教的,我應該要怎樣做,才能把自己過失改過來,要一年。這一年能夠落實,《弟子規》落實了,你就有根了。但是根還不夠力量,你可以學《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經》可以學我的節本。蕅益大師有一個節本,偏重在行門上的,從前人有利益,現在人很不容易,你做不到。我的節本偏重在解門,讓你了解,了解之後你自自然然會發心修十善業。

  

  我的節本總共只有五百一十六個字,比《弟子規》還少,只有《弟子規》的一半,《弟子規》是一千零八十個字。你看我這個還不到它一半,五百一十六個字,五百四十個字是《弟子規》的一半。我把這節錄下來了,爲什麼?你容易背誦,你容易學習。你先要明白爲什麼要學十善業,十善業是大乘的根本,你有十善業,然後叁皈衆戒、大乘經教你才能夠受持。你沒有弟子規,沒有十善業,你學的這個東西都是有口無心,縱然天天誦經誦給佛菩薩聽,自己做不到。做不到的時候也知道,每天在佛菩薩面前求忏悔,有什麼用?沒有用處。

  

  所以真正學,你要不學古德的方法,確實很不容易成就,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很不容易成就。還是得用古大德的方法,一門深入,你在這個經教裏面選擇一部經,儒家也可以選擇一部經,儒家最重要的東西確實就是四書。這部四書,你要是果然真的能學好了,現在這個動亂的社會,你決定有智慧、有能力去應付,你還是會做得非常好。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都是頂尖的人物,你會做到最好。所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生真智慧。

  

  下面再講到修,「約修,即定慧數息,聖道不生」,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慧,轉凡成聖,古德常說「人皆可以爲堯舜」,堯舜是中國的聖人,中國人最仰慕的、最尊敬的,人皆可以做到堯舜,爲什麼做不到?不好學,不認真學。在佛法裏面,經論裏頭常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你爲什麼不能作佛?你沒有依教奉行;你要肯依教奉行,這一生從凡夫就轉成佛菩薩了。

  

  所以修,你看看,清涼大師在此地講得很好,修什麼?修定、修慧。這個慧是真智慧,這個定是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不起作用就是定,起作用就是慧。所以定是慧之體,慧也是定之體,這兩個是相輔相成,一個是表,一個是裏,表裏是一不是二。定慧常常中斷,數息就是中斷,聖道就不生了,定慧不能中斷。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我們的修學,無論世法佛法,兩門,一個是解,一個是行;解門,讀誦聽講,行門就修定修慧、修清淨心。我們現在佛法裏頭提出的是修真誠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慈悲心。這裏面全是智慧,定慧等運。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我在今年元旦寫了副對聯,「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慈悲、善意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落實,這八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落實在慈悲裏頭。「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念念不離,這就轉凡成聖,真功夫。

  

  學佛,我們就是轉凡心爲真心,淨業叁福第叁條第一句「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轉凡心爲佛心,菩提心是佛心。十善業道達到了純熟,心善,思想善,行爲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沒有毫分不善夾雜在裏面。人家對我不善,我對人家要善,爲什麼?他沒學佛,他是六道凡夫,這思想不善、心不善、行爲不善,正常的,我在沒有學佛之前也跟他一樣,確實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癡慢。佛法熏習了五十四年,才把煩惱習氣(這沒有斷)伏住了,確實不生。受什麼樣的委屈,受什麼樣的災害,心是平靜的、是正常的,不怨天,不尤人,還是充滿了慈悲善意,特別是對冤親債主,慈悲善意能把這個怨結化解。

  

  今天這個世間大家講恐怖分子,恐怖分子到處鬧事。我看了出事情的地方,許多政府一些人士用什麼方法來對付,這是不能化解。怎樣能把這個問題解決,這個沖突真的消弭?唯有真誠心、愛心才能把這個問題化解,化敵爲友,化怨爲親,這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防止不是辦法,防止是什麼?永遠在對立,對立,那是防不勝防,你要防到哪一天?可能到幾千年,可能到幾萬年,永遠不能化解。所以世仇這個事情麻煩,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這多痛苦,雙方兩面都痛苦。

  

  化解,怎麼個化解?化解要從自己內心化解,不要求對方,求對方是化解不了的。每個人都從內心化解,這事情馬上解決了,我從我的內心化解,他從他的內心化解,我的內心化解了就能感動他。感動不了,那我們的真誠不夠,中國聖哲告訴我們「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所謂是「金石爲開」,金是什麼?金是礦物不是生物,都受感動。何況是人,哪有不受感動的道理?不受感動是你的誠意不到,誠意不到家,人家對你懷疑,說你是奸詐,你沒有誠意,要以真誠。真誠到極處,問題就化解了,這才是化解沖突,落實安定和平之道。除這個法子之外,找不到第二個辦法,這是我們要覺悟。

  

  蔡老師很年輕,他出道比我早,我出來講經的時候是叁十叁歲,他叁十歲就出來了。講得不錯,受廣大聽衆的贊歎,他爲什麼會講得好?很簡單,真誠心能感動人。也就是你自己要做到,你說出來才感動人;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說出來,人家聽了是耳邊風。雖然聽的時候也點點頭,出了講堂就忘掉了,沒有余味。從真誠心裏講出來有余味,有余韻,這一遍聽了,多少天還忘不掉,那就是效果。所以爲什麼要天天聽?多少天?有人能夠維持叁天,有人能夠維持一個星期,最長大概是半個月,半個月以後就沒有了,這根性利的。根性差的頂多叁天,叁天之後就丟掉了、就沒有了。要天天聽、天天學,每天不間斷聽上一年,根紮下去了,永遠不會忘記,你一生得受用,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肯不肯把一切放下,用一年的時間好好的把這部《弟子規》,文念熟,意思明解?真正的把這裏面的教訓都能夠落實到日常生活,這你就學會了,世出世法聖賢的根你就紮下去了,你有根了。再用一年的時間學《十善業道》,也是這種方式,一年的時間十善業道的根紮下去了,世出世間聖賢的根你有了。然後你有能力選擇經論,選擇一門深入,你用上十年、二十年的時間,不得了,你的成就在這個世間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你爲什麼不幹?這個沒人相比…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四0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