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九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愛發揚光大,他也懂得愛父母,父母懂得愛兒女,發展如何能夠懂得去愛長輩,愛他的祖父母,愛他的外祖父母,愛他的叔叔伯伯,愛他的長輩,愛他的兄弟,愛他的家族;再擴展愛社會,愛朋友,愛國家,愛人類,愛衆生,這是教育。就是把這個原點擴大而已,這是性德,倫理道德的大根大本就在此地。

  

  道就是自然的、無條件的,不是哪個人創造的,不是哪個人發明,也不是什麼法律製定的,這是天性,這叫道,隨順道就叫做德,在佛法稱爲善根。善根確實人人都有,嬰孩的時候你看得最明顯、最顯著,慢慢長大了沒人教,沒人教怎麼?隨順煩惱習氣,這個愛心漸漸漸漸淡化,學會了自私自利,學會了損人利己,這麻煩大!叁障重,迷惑重,造業重,受報重,惑業苦是六道輪回的根本。

  

  「暫聞教,才少修行」。他有機會、有這個緣分聽到了佛法。或者我們把這個意思擴大引申,他有機會接觸到聖人的教誨,或是學佛、或是學儒、或是學道,或是接受宗教裏面一切的教學。國外對于宗教教育還是很重視,早年我住在美國,小朋友上學,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同修他們有兒女念小學、念初中,上學的時候老師一定問,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信什麼樣的宗教?只要有宗教信仰都好、都歡喜;沒有宗教信仰,他覺得很驚訝,你怎麼會沒有宗教信仰?好象有宗教信仰就有安全感一樣,沒有宗教信仰就覺得沒有安全感,有這麼一個意思在,很難得。由此可知,外國人把宗教教育就看作道德教育,因爲你有宗教教育,你相信神,相信神的教誨,你起心動念、一切作爲自己會約束自己,不能夠違犯,這是很難得的。

  

  但是現在在外國宗教也逐漸沒落了,科技發達,所謂是人定勝天,把上帝的權也奪過來了,對上帝也冷淡了。我們修行這是什麼?你有機會接觸,說明你還是有善根,還是有福德,不過善根福德不夠。像《彌陀經》上講的,這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話重要,不能夠疏忽。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都不行。換句話說,得往生的人,這叁個條件一定達到一定的水平,就是說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多。

  

  如果我們附近有個道場,這個道場具足這叁個因緣,許許多多真正修行人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福,這個地方就叫福地。這個道理誰懂?雍正皇帝懂,我怎麼知道?我看到他的上谕。他那個上谕,《大藏經》裏面有《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前面有「雍正上谕」,節錄的不是全文,全文比這還要多一倍。全文我在哪裏看到?我在《道藏》裏面看到的。《道藏》裏面「雍正上谕」有五篇,他通,他真有研究,而且自己真正學習。所以他囑咐,這上谕裏頭囑咐地方文武官員,特別是有治理地方責任的這些官員,對于真正有修行的這些道場要護持。他們天天在那裏念佛、誦經、拜忏爲國家祈福,不是壞事是好事,所以一定要保護、要護持。

  

  如果這個地方、這個地區沒有一個真正修行人,沒有一個真正修學的道場,這個地方人沒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大家對于聖教不認識,對于宗教不認識,對于佛法不認識,他才造出這麼一個結果。如果真正要認識清楚,哪個不擁護?像雍正皇帝,可以說清朝開國的那些帝王都是儒釋道的大護法,他們擁護。而且雍正皇帝,說實在話,今天世界上很多國家在提倡多元文化,我說第一個提倡多元文化應當是雍正皇帝,在他心目當中,儒釋道是一家,都是聖人的教誨,也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果能夠說是取其長而舍其短,這叁教可以互助合作,能夠互相包容,能夠互相尊重,統統是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萬民。不應該彼此自贊毀他,這是決定錯誤的,應當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助合作,這就是多元文化。

  

  你讀了上谕之後,你對雍正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可是現代這個社會,有雍正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見解,實在講不多,不能說沒有。有的人怎麼樣?有的人他不在位,他沒有這個權,沒有這個勢力,充其量保自己而已。這正是古人所謂「窮則獨善其身」,我們自己認真努力的修學;「達則兼善天下」,達什麼?有這個機會,那你要兼善天下,你要教化衆生。我們這一生處的地位也是窮,實在講只能獨善其身。

  

  我們這個窮,我在年輕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離開老師,可是常常在外面講經,這我住到臺北去了,在臺北講經。一個月一定到臺中去看老師一次,住個二、叁天,有一些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有一次他老人家就很感慨說:你在臺北很孤單。我聽了很感動,只有他知道,爲什麼?沒有談話的人,沒有志同道合的人。臺北,我過去有朋友、有同學,也有不少,不信佛。雖然我們也常常往來,見到我也很客氣,不聽經、不學佛,很孤單,這是真的。

  

  因爲過去生中沒修福,沒有修財布施,沒有修無畏布施,所以這一生很窮。我講經講了二十年才有一個小道場,在景美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有很多人去過。圖書館面積不大,只有五十坪,五十坪合中國的算法,一坪是四個平方米,五十坪合此地的算法兩千尺,跟我們現在這一層樓差不多,就這麼一個小地方。這些年來,因爲我自己沒有道場,也沒有信徒,皈依的同修是很多,可是我們跟他們沒有聯系。皈依證發出去之後,我也沒有留底子,我也沒有要別人通訊住址,也沒留別人電話,什麼都沒有,所以可以說是沒有信徒。在國外走了這麼多年,每到一個地方講經,那個地方同學們很熱情都會組成一個淨宗學會,可是各個淨宗學會都是獨立的,沒有統一,沒有管轄,各個都是獨立的。可是也不錯,這樣子好,如果有什麼作法會,什麼講經、打佛七,通知別的淨宗學會,自自然然他們會來支持,總覺得我們是兄弟姐妹,我們是一家人,很難得。

  

  到這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發達,同學們熱心自己在幹,我沒有叫大家幹,他們做網路、做衛星,這個辦法窮也能夠兼善天下。我們把講經教學用網路、用衛星向全世界播放,衛星是二00叁年才有,叁顆衛星,大概包括的地區是亞太地區,美國的西海岸;到二00四年,增加一顆衛星,整個南、北美洲都蓋覆了;二00五年,今年元旦又加上一顆衛星,全球都能夠收看得到,這也是所謂達則兼善天下。這個達是有機會,有大家這麼熱心在做,我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你們這樣做,我也很喜歡。這樣子弘揚佛法,跟大家一起來修學,不妨礙自己的清修。

  

  所以現在我講經在攝影棚,攝影棚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著攝影機,我知道攝影機代表許許多多人在電視或者是網路畫面上,我們在見面。所以攝影棚裏頭雖然是一個人,我知道許許多多人都在周邊,這是緣分。沒有這個緣分,那就算了,需不需要去求?不需要,求,心就不清淨,你心理上就有負擔;一無所求,這真正放下,放下才自在,放下才能夠契入。這個道理,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

  

  人不能找別人麻煩,更重要的,不要找自己麻煩,這聰明人。萬緣放得下,絕不攀緣,這是不找自己麻煩。所以同學們不能不知道。你在這一生當中,要想在佛法上有成就,真正是要出離,離苦得樂,真正能達到這個境界,你可不能找自己麻煩,你找自己麻煩出不去,六道輪回出不去。你找別人麻煩,你更出不去,找別人麻煩怎麼樣?你將來還還債,你殺生要還命債,你偷盜要還錢債,何必幹這個事情。利他才是真正自利,害他是真正害自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修行功夫不夠,這就講緣分,你要有好老師,好的同學,好的修學環境。這些緣具足,再假以時間長時熏修,過去生中修得不夠沒有關系,這一生中可以能在短時間補足。你要是真的明了,真的肯「勇猛常精進」,補足,補齊了。我的這一生當中,這是一般人講運氣好,這個緣具足,我在學習遇到叁個好老師,在自己進修、講經、教學過程當中,我非常感激韓瑛居士護持叁十年,讓我叁十年這種機緣不中斷,這才有成就。

  

  諸位要知道,我不是上根人,我是中下根人,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怎麼能契入?怎麼能夠不受業惑內侵?業是煩惱習氣,惑是迷惑顛倒。所以天天讀經,讀經是親近佛菩薩,讀儒書親近中國古聖先賢,我不離開這個,這個給我一生最大的樂趣。今天就是現在這個時候,王居士替我做了書架,現在正在安裝。這個書架安裝之後,他們很發心,今天晚上就把《四庫荟要》放上去,這是我很喜愛的一部書。我的書房裏面,現在只有兩套這大書,一套《四庫荟要》,一套《大藏經》,你說多快樂!跟中國古聖先賢,跟諸佛菩薩在一起,永遠不離開。我每個居住的地方都有這兩套書,澳洲我居住的地方有這兩套書,過去在新加坡也是這兩套書,不能一天不讀書。朋友來訪問,我們沒有雜心閑話,我們都是討論聖賢之道,互相勉勵。

  

  世間事不聞不問,所以報章雜志、電視已經幾十年沒有接觸了,現在連市廛也不接觸了。我讀書喜歡用這個顔色的筆在書本上做記號,尤其是我講經的經本,我把段落勾出來,重要地方畫出來。綠色的墨水,香港他們找了幾家沒找到,今天從臺灣寄了兩瓶給我。我說這是太麻煩了,找不到就算了。好心寄了兩瓶。我看到這個牌子,我過去沒用過,聽說什麼德國東西,我過去多半是用派克(parker),派克很便宜,到處都有得買。我說香港一定有,我沒有出門!所以生活是愈來愈簡單,愈來愈單純,這心地愈來愈清淨。

  

  你要問爲什麼?我告訴你,非常簡單,我已經八十歲了,應該要到極樂世界去報到了,就是爲了這個,這是什麼?這才叫一生成就。如果我們學佛這一生不能往生,還要繼續搞輪回,那就大大的錯了!世間法,經典裏面屢次的提醒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是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那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比這個更詳細。所以隨緣就自在,千萬不能執著,最好也不要分別,爲什麼?能夠不執著、不分別,生實報莊嚴土;分別執著沒有放下,生凡聖同居土,不一樣。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要放下,但是我們知道,妄想可不是容易事情,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這真的是做不到,可是不分別、不執著,我們要認真努力是可以放得下的。

  

  可是這種在事實上,我今年學佛五十四年了,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點,五十四年有那麼一點成績可觀,你才能夠敵得過內裏面的業惑。惑是起心動念,業就是分別執著,不是容易事情;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沒有這麼長的時間熏習,難。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是個大染缸,你有什麼能力不接受染汙?你所看的、你所聽的、你所接觸到的,統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時時刻刻勾起你內心的貪瞋癡慢,這還得了嗎?這日子不是人過的,爲什麼我說不是人過的?這個果報在叁途,六道裏頭人天都沒有分,所以我說這不是人過的。

  

  我們如果不讀聖賢書,如果不讀佛經,我們怎麼會知道?別人說這個佛法東西不好,我這一生得到清涼自在,得到法喜充滿,得到是身心安穩,這就是收獲。這是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權力。是什麼?對于宇宙人生真相清楚、明白了,過得很本分,一生守住自己這個行業。行業,本分的事業,那我這個行業就是講經教學,我只要把這事情做好了,天天在做,做得歡歡喜喜。能夠用網路跟電視,跟許許多多同學們在一起共樂樂,不是獨樂樂,共樂樂,你說這是多麼歡喜的一樁好事情。

  

  如果自己功夫不夠,悟性不高,就是警覺性不高,你就很容易被煩惱轉了。財在當前,你要不要?不讀書的人看到好歡喜,拼命去搶。真正把書念通的人,財在面前,他會想到什麼?義,這個義是什麼?我應不應該得。如果說爲自己生活環境,不應該得,爲什麼?生活環境只要過得去就好,不能太富裕,富裕人志向容易墮落。

  

  所以世尊在滅度之前,最後教誡學生有兩句話,第一句是「以戒爲師」,第二句是「以苦爲師」。他老人家一生在世,給我們示現過的生活是最清苦的生活,托缽,沒有積蓄,沒有財産,出家了,他的財産就叁衣一缽。那我們今天還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比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已經超過太多了。如果還要住更大的房子,豪華的住宅,不像是佛弟子。所以你看看古時候寺院庵堂建築宏偉,那是什麼?道場,很多國家建設的,一部分是大富長者他們建立的,提供給十方志同道合的在一塊學習。住持方丈,這個大道場有住持,你看方丈他住的環境,他住的那個房間多大?一方丈,一丈十尺,住個很小的房子。那麼大的道場,他爲什麼要住得這麼簡陋?永遠不能忘記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道理。接衆可以用大道場,我自己生活不可以,自己生活的房間方圓一丈,規矩,所以寺廟的住持稱方丈。

  

  這就曉得以苦爲師,生活起居飲食跟大衆完全相同。稍稍人家待遇給你好一點,特別一點,那是什麼?一個你有病要特別照顧,第二個你年歲大了,超過七十歲,體力不好,這個飲食起居要特別照顧。不是在這種情形之下,跟大衆一樣,大寮。這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爲什麼?簡單的生活,養廉,你懂得廉恥,廉恥是性德。

  

  在今天社會上,我們跟人往來,我們生活起居不如人,這個不恥辱;我們的道德、我們的學問、我們的修持不如人,這是恥辱。你看看《論語》、《孟子》裏面,這書上對顔回的贊歎很多,顔回有德有學問,生在亂世,沒有人用他。就是《論語》前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安貧樂道,過很窮苦的生活,他是聖人,是一個什麼?是一個不得志的聖人。誰知道他?孔子知道他,孟子知道他,孟子對他的贊歎很多。我們懂這個道理,所以供養再多,要守住自己清貧的生活,不可以太過分。過分,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對不起祖師大德,更對不起自己,自己不能出離,你在這裏頭起貪瞋癡慢。

  

  所以沒有這個修養,沒有這麼長時間的熏習,現在這個社會非常容易叫你墮落。「令所聞速失」,你所學的這些道,你都會把它丟到一邊去。「所行速廢」,你的修養,你也把它拋棄掉,行是真幹,不幹了。學是什麼?學是在學經教,不學了,譬如你這個時間不去讀經,你去看電視去了;不去跟好的同參道友去切磋琢磨,你搞這些朋友到娛樂場所去了,退轉了,這懈怠,「故成懈怠」。你這樣子學習當然很難出離,你的學業不能成就,道業不能成就,生死輪回你怎麼能夠出離?這個比喻好。但是要想具足殊勝的緣分,真的不是容易事情,這是善導大師常講「總在遇緣不同」。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有真實的認知,方向目標正確,好學勤奮,這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條件。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九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