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00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六正教甚深,勤首菩薩偈頌第四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如鑽燧求火。未熱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這是說遇到佛法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的第二個比喻。『鑽燧』取火,在古代可以說無論是東西方都懂得用這個方法取火。我們現在住在澳洲,澳洲的土著在許多集會場所當中,他們依舊用這個方法表演給我們看。鑽燧取火要有時間,此地講『未熱而數息』。現在多半用鐵棒,也有用木棒的,要搓到它發熱,火星才會燃燒出來。如果我們用的力道不夠,時間不夠,這個火隨時就熄掉,甚至于火星才放出來就熄了,這我們也看得很多。我們看澳洲土著的表演,最後確實他們都能夠用這個方法讓火燃燒起來。懈怠的人就像鑽木取火力道不夠,隨時就熄掉,菩薩用這個比喻。
我們看清涼的《疏鈔》,清涼大師說「鑽火數息喻」,這是第二個比喻,「喻修有懈退」,修行有懈怠的、有退轉的,所以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然此下喻,多通叁慧以辨懈怠」。從這以下一共還有六個比喻,多通叁慧。叁慧是菩薩所修的,聞思修叁慧。我們有沒有?有些同學確確實實把叁慧誤會,我記得我在講席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
早年,大概總叁十年前,我在大專佛學講座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學生也算不錯,常常來參加,很少缺席,聽了大概有兩年。有一天來告訴我:法師,我今天聽這一堂最後一堂,下一次我不來了。我問他爲什麼?他說:我聽了兩年,這聞慧有了,思慧、修慧我沒有。他這一說我就明白了,這兩年聽了之後一定回去去研究、去修行,我說好,我說你今天這一堂課要不要上?他說要上。我就趁這個機會把什麼叫叁慧跟同學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世尊在戒經裏面教導我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法的修學有次第、有程序,不能亂,不能夠躐等。小乘修的是什麼?是戒定慧叁學,大乘修的是聞思修叁慧。你們想想,聞思修叫叁慧,聞慧、思慧、修慧,叫叁慧,這個慧是什麼慧?是戒定慧那個慧。那麼我問問你,你戒定慧得到沒有?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是說聽幾年經你就有聞慧,沒有,這個誤會會害了你一輩子。正好就是這個比喻,在鑽燧取火,你還沒有開始鑽,火星哪裏會出來?你根本連方法都不懂。
所以佛法要從戒定慧當中學,慧開了之後,那是什麼人?法身菩薩,這要知道,這不是普通人。無明沒有破,自性般若智慧沒有現前,用什麼方法?用戒定慧。戒是規矩,你要遵守佛的教誡,因戒得定。人能夠在常軌上去走,心是定的,不會胡思亂想,不會見異思遷,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直走下去,這個心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什麼時候你的定功與性定相應,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這個境界在禅宗稱之爲「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教下稱爲「大開圓解」,在我們念佛法門裏面稱之爲「理一心不亂」。得理一心不亂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你說他有沒有把握?當然有把握。實報莊嚴土的法身菩薩,從戒定慧修的。
你現在聽經,實實在在講,聽了兩年沒有受益,你聽的是什麼?佛學常識,聽的是一些皮毛。聽了兩年不再聽了,回去研究,研究是什麼?胡思亂想,自己以爲覺悟了,那再去修行,修行叫盲修瞎練。這能成就嗎?我這幾句話說了之後,下課我再問他,我說你下一次還來不來?他說:我懂得了,我下次還來。這是誤會。這種情形我相信決定不是他一個人,很多。爲什麼會有這個毛病?都是不守規矩,這問題都出在戒學上。戒學裏面第一句話,諸位要知道淨業叁福是屬于戒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沒做到。我們學佛法,佛法是屬于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印祖講的話不錯,「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形式上皈依,對老師恭敬心生不起來,你就是聽一輩子都不得利益。爲什麼?沒有把老師看重,有行,沒有也行,這種心態你怎麼會成就?
對老師的尊重就像我們航海的時候,在大海裏面,老師是指南針,你一定要依靠,你不依靠,一定你就錯了方向。你走很多冤枉路,那是另當別論,路走錯了,這時間延長,怕有災難發生,意外的海難,這種常識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做學問,無論是世間或者是出世間的佛法,老師就是我們的指南。我們沒有老師,十個人有九個人走錯路;有老師,對老師沒有相當的尊重心,真的依教奉行,也容易走錯路。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孝道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孝道沒有了,師道就不存在,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爲什麼我在早年,這也是在二、叁十年前,我提倡建百姓宗祠,我們今天九樓「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就是從這個構想裏面生出來的。從前我們是百家姓,現在才曉得中國的姓氏有二萬二千多個,這麼大的一個族群。我們要紀念萬姓祖先,這是孝道,對于祖宗不忘,對于眼前的父母才知道孝順,所以這是孝道。有孝道而後才有師道,這些話我也講得很多。佛法的承傳,世尊滅度之後,他的這些弟子們是向四面八方去弘揚。可是真正有成就、有結果的是傳到中國來這一支,在其他地區有很多消失了,現在完全沒有了。傳到現在只有在中國、在西藏、在南洋,南傳佛教,小乘,藏傳的,在漢傳的,二千五百年以後只剩這麼一個局限。爲什麼在中國它能夠生根,它能夠茁壯,開花結果?什麼道理?那就是中國五千年前就提倡孝道。儒家繼承了古聖先賢的道統,把孝道發揚光大,這個時候佛法到了中國。佛法是後漢明帝的時候,公元六十七年,今天公元二千零五年,所以說是佛法在中國兩千年了。
佛法建立孝道的基礎上,中國這個環境是非常適合于佛陀教育發展的理想環境,所以它有這麼好的成就,我們要知道。正是淨業叁福裏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中國人做到了,接著他就能修「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十善業道在中國人很容易就落實。在這基礎上,佛法就分了許許多多的宗派,在中國當時有十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宗派都有非常可觀的成就,原因在此地。
在今天孝道沒有了,哪來的師道?可是真正有成就的,你細心去觀察,這個人真的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還是這樣的人有成就;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決定沒有成就,你細心去觀察。成就不是名氣大,諸位要知道,名氣大的那是他的福報,那不是道學。真正有道有學跟名氣大沒有關系,有的確實並不很出名,真有學問,真有道德。明師,明是光明的明,你看小乘經裏面,大小乘經都常常說到「親近明師受教」。明師是個開悟的老師,是個有修有證的老師。今天證果找不到,至少要找個真正有修有學的老師,我們依靠他,聽他的教誨才不至于走錯路。自己真正能夠好學,能夠發憤精進,肯定有成就。
所以修學的次第決定不可以疏忽。這次第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是取最簡單的「淨業叁福」,這是我們指導原則,就是從孝親、從尊師,念念不忘親恩,父母之恩、老師之恩,念念不忘。我們每天所修學的天天回向,回向,這是我們自己一點報恩的心。你教我的,我很認真在做,做得年年月月還有進步,足可以安慰父母、安慰老師,這個心意不能沒有。所以不是說我聽得多了,這就叫聞慧,那只有聞,下面慧沒有。現在人有聞、有思、有修,不能講慧;慧是一定戒定慧成就了,你才有慧。實際上,法身菩薩修行,他這個叁慧是一而叁、叁而一,它不是分開有階段的。智慧開了之後,不會再分階段,分階段的那是初學。
叁慧真正的意思是什麼?這是佛學常識,我們也不能不知道。所謂「聞」是接觸,用這個字來做代表,我們聽經用耳聞,我們讀經用眼看;換句話說,六根所接觸外面境界、六塵境界就用一個聞字做代表。「思」也是代表,代表什麼?代表明白了,我們有不明白,多想想,多研究研究。可是在佛法裏頭不主張叫你去想,想什麼?會想錯了,佛法用直覺,你才不至于産生錯誤,所以佛法叫參究不叫研究。研究是什麼?裏頭有心意識,就是你裏面決定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會把你的思路引錯,所以用參究。什麼叫參?不用心意識。什麼叫不用心意識?識是分別,不用分別;意是執著,不用執著;心是妄想,不用妄想。所以說離妄想分別執著叫做參,如果夾雜有妄想分別執著在裏面,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研究,不是參究。
參究裏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參究。參究能開悟,研究不能開悟。你要說這是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參究是用真心,真心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研究是用妄心,我們六道衆生都有妄心,妄心裏頭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斷妄想分別執著?要知道這叁慧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學來的,真心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華嚴經》上佛講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還用妄想執著,你怎麼能證得?不能證得。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叁慧就現前了,德能相好也現前了。
佛法沒有別的,幫助我們除障礙而已。障礙是自己造的,佛只能提供他的經驗,提供他的方法給我們做參考。我們如果懂得這個意思,依教奉行,我們也會像他一樣的成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離妄想分別執著,在工作裏面離妄想分別執著,在處事待人接物裏面也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大乘教,大乘人的功夫是這麼做的。就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所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法身菩薩,這不是凡夫,連聲聞、緣覺都比不上。聲聞緣覺這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菩薩雖然分別也斷了,還有妄想,權教菩薩沒開悟,沒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四00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