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而無所不爲,無所不爲就是無爲」。這個話愈講我們就愈難懂,無所不爲是什麼?大慈大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遍法界虛空界苦難衆生,哪個地方衆生起心動念想回頭、想學善、想學佛,證得無爲法的那些菩薩就會跟他起感應道交,就會在他面前現身幫助他解決問題,這叫無所不爲。
那這樣說起來,成了佛、成了菩薩不累死?我們今天如果說是每天有一百、二百個客人,那就沒法子了,就累得不得了。成了佛、成了菩薩,每天你所接觸的這些衆生無量無邊。你聽到這個話害怕,算了,我還是別學佛了,我不作菩薩。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會害怕,爲什麼?一切有爲法,它本來就是無爲法,無爲跟有爲是一不是二。所以他在十法界現身說法會不會感覺累?沒有,絲毫都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累。不但沒有感覺到累,自己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個不好懂。你把《金剛經》上幾句話念一念,這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見是什麼?念頭,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沒有。現相是不是有意思去現?沒有,自自然然的,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所有一切的現相都是幻相,這裏頭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它是功德。那個不是福德是功德,那是法性起用,這個境界太高了。
我們今天起作用是什麼?是阿賴耶起作用,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所以煩惱重重。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作所爲起心動念都是業。《地藏經》上講得很好,「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那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無量無邊身,他沒有造業,爲什麼?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能夠幫助無量無邊衆生覺悟回頭,轉惡爲善,轉迷爲悟,轉凡爲聖,功德,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你明白這個道理,要作菩薩、要作佛那個願自然就生起來,爲什麼?這才是究竟圓滿,這才是真樂。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極樂世界,極樂就是形容這樁事情。苦樂的樂是相對的,樂是壞苦不是真樂;真樂是苦樂兩邊都沒有,與法性相應。法性是道,真實的大道,與道相應,與道相應者,我們稱之爲德。
所以這第五條「終令造極」,達到登峰造極,究竟的佛果,這才叫圓滿。如果不到這個境界,那不算圓滿。大圓滿,在《華嚴經》裏頭每段經文裏面都看到,你們想想這裏頭有什麼味道?能不能體會到《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最高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在哪裏?就在日用平常,離開日用平常,哪裏來的大圓滿!所以道,道就是佛法裏面講的法性,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人間,在餓鬼道,在地獄道,十法界裏面沒有一法界離開它。
這跟其他教學不一樣,其他教學有淺深次第,佛法有沒有?有,有淺深次第,但是淺深次第跟圓融是一不是二。《華嚴》常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次第裏頭又沒有次第,沒有第次裏頭又有次第,所以法叫妙法,它就妙在此地,妙不可言。因此,佛法法法圓融,我想諸位也許聽說過,佛家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任何一法都是佛法,佛氏門中,不舍一法。這是很多人誤會,什麼叫佛法?穿衣吃飯是佛法。你說我不要佛法,好,你不要穿衣,你也不要吃飯,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佛是明白,你對于一切法通達明了就叫做佛法;你不通達、不明了,你迷惑顛倒,還是佛法,爲什麼?你迷了佛法。學佛是什麼?你開始覺悟了,你覺悟了佛法。法是一切法,森羅萬象,佛是明白的意思,覺悟的意思;你對于一切法明白了、覺悟了,這叫佛法。
悟有淺深廣狹不一樣,迷也有輕重淺深不相同,如何能破迷開悟,這就是佛法的教學。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自古以來佛門裏頭常常講兩句話,把佛法說盡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叫佛法。苦從哪裏來?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裏來?樂從悟來的。你一覺悟沒有一樣不樂,覺悟的人在阿鼻地獄也快樂,那是什麼?菩薩,在阿鼻地獄度衆生,他怎麼不快樂?迷的人,迷的人在天堂也不快樂,沒覺悟。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我們要離苦、要得樂,要求這個果報,那你一定要修因,因就是破迷開悟。佛法的教學,不單單講佛法教學,這個世間所有一切聖賢的教學,哪一樣不是幫助人破迷開悟?統統是!
我在佛門裏面契入不深,稍稍契入一些,回過頭來看世間所有宗教的經典,我都能看得懂,都是聖人的教誨,都是幫助人破迷開悟,都是幫助人離苦得樂的。確實它只有淺深廣狹不同,方向目標一致。所以我們對于所有宗教都會尊敬,都能夠和睦相處,和愛相處,和敬相處。你要能真正覺悟,你就做到了,你還有障礙,沒覺悟;覺悟之後,沒有障礙,宇宙之間沒有障礙,十法界沒有障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