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五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九五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五福田甚深,目首菩薩偈頌十首給諸位報告過了。在我們這個經本,這個本子是《華嚴經疏論纂要》,道霈禅師把清涼的《疏鈔》跟李長者的《合論》融合在一起,這也是一樁很了不起的事情。清涼的《疏鈔》我們讀過了,這末後是李長者的《合論》,所以它有個論字。論是離開經文爲我們說明這一章的大意。

  

  這品經一共分十段,也就是十章,我們現在念的這是第五章,「福田甚深」是第五章,下面第六章是「正教甚深」。我們先把長者給我們的開導念一念,「第五爾時已下,五行半經,是文殊問目首菩薩,如來福田,等一無異」。這經文我們都讀過了,清涼給我們說得很詳細,我們學習確實得受用。自古以來,教學最可貴的是「聞思修」,這個聞思修不是講的叁慧,叁慧太高了,那是大乘法身菩薩所修的。我們今天講的叁慧就是要聽經、要深思、要落實,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利益。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這中國傳統的教育教些什麼,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從上古時代,五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教我們「倫理道德」,倫理道德,現在人都不懂。什麼叫倫理道德?我們用現代最簡單的話來說,倫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理。倫理的教育就是教導我們與別人怎樣和睦相處。現在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倡「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教出來的。中國五千年的教育目的就是和諧社會,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禮義之邦,和諧大國。

  

  倫理頭一個就是講父子關系,我們講人與人的關系要從這裏開始,由近而遠。夫妻的關系,父子的關系,兄弟關系;再展開來,君臣關系,君臣就是今天所說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這個關系是天然的,不是哪一個人製定的,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不是的,自然的。在一個家庭裏面,領導這個家庭現在有家長,一般都是父親是家長,也有母親是家長。家長是一家的領導人,家庭裏面其他的成員,那是被領導,你看還是有君臣關系。在社會上,無論是什麼樣的社團也有領導人,我們這個佛陀教育協會有會長,會長是這個會的領導人。現在我們這個會不設會長,設總幹事,那總幹事就是領導人。

  

  再深入一層來觀察,我們這個會的主權機構是董事會,總幹事要爲董事會負責。總幹事怎麼産生的?董事會任命的,這裏面董事是推選出來的。因爲我們這個會還很年輕,是由最初發起創辦的幾位同學大德們,他們當然是首屆的董事。我們這裏也有會員,按照政府的規定有叁十個會員,我們來護持這個機構,讓正法在此地常住。

  

  我們的工作是教學,我們的性質是教育。我在澳洲創辦淨宗學院,注冊的時候政府把我們注冊在宗教團體,我們也沒有去辯駁。可是這幾年我們學院的活動、運作,很自然的讓澳洲的政府、澳洲的學術界看我們這個學院不是宗教,是學術、是教育,是我們做出來給人看,讓社會大衆肯定,今天在香港亦複如是。我們做得還不夠,希望我們大家認真努力來做,讓社會、讓政府自自然然肯定我們這個學會是教育、是學術,是屬于社會教育,這是我們的願望。我們每天上課,無論是我們學會裏面的工作人員,我們的義工,外面來的同修。這些同學有本地的、有外地的,甚至于還有國外的,我們一同來學習,我們來接受佛陀的教誨。這樣人家自然就對我們另眼相看,不至于誤會我們這是一個宗教團體。

  

  而實實在在,「宗教」這個名詞,我最近感到有正名的必要,儒家講「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正名非常重要。我學佛出家向中國佛教會(那時候在臺灣)第一個建議就是要爲佛教正名。因爲社會都說佛教是迷信,迷信我們還能學嗎?所以一定要把什麼是佛教,對社會講清楚、講明白,所以我提出佛陀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他教學的內容是什麼?《般若經》上有一句話可以作爲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學的總綱領,就是「諸法實相」四個字。這四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多要緊!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自己,我們要認識自己,要了解我們的生活環境。環境裏頭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大自然環境,你都能搞清楚、搞明白;這裏頭關系搞清楚,應該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往來,你都能明白,那你就叫做佛陀,你就叫做菩薩。

  

  佛陀、菩薩是印度話,什麼意思?明白人。你對于宇宙人生明白了,不迷了,這哪來的迷信?迷就叫做凡夫,覺悟就叫做佛菩薩。所以佛菩薩是覺悟的人,他不是神。神有的時候並沒有覺悟,天神、鬼神都沒覺悟。所以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知道這是什麼回事情。佛家經典很多,經典是什麼?經典是教科書,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爲大衆所說的,後來這些學生把它記錄下來成爲經典。我們必須要依靠經典來學習,也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對于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了,這大智慧,大學問!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

  

  今天很多人對宗教也有誤會,我這些年來接觸的宗教很多,宗教裏面幾乎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全都是教育。它要不是教育,它怎麼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迷信是做不到的,不可能産生這麼大的力量,這麼多的信徒。我們仔細去深入他們的經典,原來跟佛經沒有兩樣,所說的內容也是諸法實相。不過各個宗教說這麼一個問題,這是一個總的問題,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你不能不承認它是教育。就像我們辦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都是教育,裏頭程度不相同。所以每個宗教都是社會教育,而且都是多元的社會教育。什麼叫多元?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有教無類」,只要你肯來學,沒有不熱心教導你,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這世界上這幾個大的著名宗教都是這樣的,都是開放的。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確實這個大宗教全都是如此。

  

  民主製度,特別是在佛教,幾千年來就落實了。特別是在中國,我們很清楚,中國佛教寺院裏面的領導人,住持方丈以及所有的執事,這些執事你要是一看,你就曉得它的性質。方丈住持是校長,監院要用現在學校的話來說是總務長,首座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名詞不一樣,它的職務相同。你看這個團體裏頭有教務、有訓導、有總務,這些人執事怎麼産生的?選舉産生的,民主製度。任期多長?一年。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臘月叁十換屆,臘月叁十總辭就選舉新任的住持、監院,我們常講當家師就是總務,首座這是教務,維那是訓導,這叫綱領執事,大年初一他就就任了。這個製度在中國行了將近兩千年,連選可以連任,所以是大衆選舉的。

  

  佛法,大衆在一塊生活,佛爲我們製定的戒條,六和敬,六個戒條。第一個「見和同解」,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建立共識,這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基礎。如果我們大家意見不一致,這就很難相處,一定我們的目標方向、我們的認知要相同。所以學佛的人多,依據的經論不一樣,就形成了很多的宗派;就是說這一個宗派,我們知見是相同的。像我們淨土宗,我們的目標都是求生淨土,我們依據的經論是「五經一論」,我們學習共同的課程,修學的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

  

  可是今天要想在佛法上成就,一定要解行並進,解是什麼?解是要研究經教。淨宗有六部經,六部分量都不大,五經一論,我們主要依靠的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這是我們主修的。經,實在講需要人講解,沒有人講解,我們看不懂,要用自己的意思去解經,往往就解錯了。這就是佛在大經大論上爲我們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華嚴經》上佛說的,《大智度論》上佛也說。要什麼人來替我們講解?得要過來人。也就是說,他自己修學有了成就,我們聽他的就不會錯。如果他自己沒有學這個法門,或者學得不夠透徹,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他給我們講解就會有問題,我們跟他學習,可能他把我們路帶錯了,這是不能夠不謹慎的。

  

  我們今天這注解依靠誰的?我們依靠祖師大德。我們學《無量壽經》,現在我們采取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依靠的是夏老的傳人黃念祖居士的注解。黃老我跟他見過多次面,我們是同一個法門,同一個師承。我講《無量壽經》,最早跟黃老沒有接觸的時候,我們是依靠李炳南老居士的注解,他注得簡單,《眉注》,我是依據那個本子講的,也參考其他的注解,都是祖師大德的注解。《彌陀經》,我們所依靠的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這叫有師承,不是隨便說的。經是佛講的,注解就等于說導遊,它帶著我們契入,我們這樣子一同來建立見和同解。

  

  經的義理懂得了,修行的方法懂得了,得要依教奉行,你要真正落實,要去做到。我們今天實在說,經講得很多,真正落實的沒有幾個人,很少看到,什麼原因?我們對于佛法修學的基礎忽略掉。我當年在臺中學教,李老師幫助我們,每個星期給我們講一篇古文,儒家的東西,十年如一日。《古文觀止》叁百篇,我們讀過;《大學》、《中庸》、《論語》,老師爲我們講過,雖然沒有講得完整,裏面重要的章句都學習過,還是不能夠落實。我們能得一點利益的,還是靠小時候有一點那個根,那個根是父母教的,教什麼?孝親尊師重道,還有這麼一點根。老師沒給我們講,但是指定了修身的課程,那就是小學,這個課程是什麼?《五種遺規》。

  

  陳弘謀的《五種遺規》,李老師沒有給我們講,要我們自己去看,自己去學習,這本書作爲我們自己的修身課本。修身課本是屬于戒律的。用儒家的方法來奠定我們的根基,真能從這裏學,能得佛法利益;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學,那就難了。那難我們看見了,到後來怎麼樣?都退轉,統統退轉。真正依照這個學,行,他還不錯,還能夠繼續努力在精進不退。所以我們在這些年來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