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倡《弟子規》,代替《五種遺規》。《五種遺規》太深,分量也太大,所以用《弟子規》。在佛法裏面用《十善業道經》,希望在這兩部經上奠定基礎,這兩部都是戒經。學佛的人要能往生淨土,記住古大德一句話「持戒念佛」,這不持戒不行,一定要持戒念佛。持戒就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這兩樣東西你要統統落實、都做到了,念佛生凡聖同居土肯定有把握。
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頭說過,我們只要能往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蕅益大師說我就很滿足了,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爲什麼?西方淨土雖然是四土叁輩九品,它很特別,它跟諸佛剎土不一樣。諸佛剎土的四土不在一起,極樂世界的四土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生凡聖同居土同時等于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裏面是阿羅漢;等于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菩薩。你到那裏去,每天你所接觸的、所看到的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等覺菩薩!這些人你要不是在實報莊嚴土,你怎麼能見到?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能見到,這非常非常希有,非常殊勝!他方世界沒有的,極樂世界第一殊勝就殊勝在這個地方。常常可以親近聖賢人,常常跟聖賢人學習,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
所以我們有共同的見解,有共同的戒律。共同的戒律,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弟子規》、《十善業道》;共同的見解,《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六經,我們只取這兩部經作爲我們主修的課本。就這四種,《無量壽經》、《彌陀經》、《十善業道經》、《弟子規》,就肯定得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淨宗是大乘法,大乘法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實在說不容易,講都不容易懂。蕅益大師在《要解》裏說一句話太好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說他這句話說得太好!真正把彌陀的本懷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不認識字的人,沒有學過經教的人,念佛能往生。這往生的條件,你看《無量壽經》上,上中下叁品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了,發菩提心沒看到,那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想親近彌陀,你說他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心有,這就是無上菩提心。
可是我們懂得教理的人一定要知道這是大乘,大乘怎麼樣?大乘不能講自了,要盡心盡力幫助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一個人去,總得帶幾個,帶得愈多愈好,阿彌陀佛愈歡迎。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聲聞、菩薩看到你帶很多人去,沒有一個不歡喜,沒有一個不贊歎,這叫大乘法門。所以我們自己修得好,自然就影響別人,別人看到這個,他就向我們學習,他將來有成就去了,這都是我們帶著去的。一定要給別人做一個好樣子、好榜樣,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學問,成就自己的弘願,這就對了。六和敬裏頭只要這兩條做到,後面就容易了,「身同住,口無诤,意同悅,利同均」,很容易做到,自自然然就做到。
所以經不能不學,不學我們迷惑,信心很容易失掉,很容易退轉;要想我們堅定信心,永恒不退,唯一的方法就是學習經教。學習經教就是親近佛陀、親近菩薩,我們每天至少要有四小時對經教的學習,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學習經教。自己修學有了心得,要發心「爲人演說」,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演是我們做出來給人看,說,人家有問題,我們替他解答。這樣子我們的學習真正落實了,契入佛菩薩的境界。這境界好,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自己可以做得了主,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方老師教給我的,我依教奉行,我得到了,我希望大家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夠得到。身心清淨,自在隨緣,法喜充滿,樂在其中。
這段經文我們學習過了,聽長者這一段的話,我們用重點來學習。《論》裏面說「叁門如前」,這就叁個段落,它是每一段都這樣說的。第一段是「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一行一頌」。那個頌的意思,「其頌意,答前所問佛福田是一,雲何布施果報不同」。這一提示我們就明了了,前面都說過了。「其義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衆生所施福田不同」,這是講大意。
下面再跟我們解釋,先說佛的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來身」。這個如來身是如來圓滿的報身,法身不說,法身沒有形相,法身是體,從佛的報身說。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一樣。如果從教下來講,華嚴講五教,五教就有五種不同的佛;天臺講四教,四教有四種不同的佛,佛自福田不同。天臺講的這是最普遍,大家都有這個概念,「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圓教的佛,不一樣,那他們的相好也不相同。通常我們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教裏頭常說,這是佛的劣應身,跟藏教的佛一樣。那這個福田在我們六道裏面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這講如來身。現在此地所舉的都是說佛的劣應身,像釋迦牟尼佛爲我們所示現的。
這底下講「目發绀青,身真金色」,都是說的叁十二相,佛的眼睛,佛的頭發,佛的身體真金色。釋迦牟尼佛的身體皮膚是像黃金那樣的嗎?如果果然有個人是這麼一個相,你們大家喜不喜歡?恐怕人看了都害怕!你的臉色、皮膚怎麼是這個顔色?我們現在把佛像都把它做成金色的,佛的身相跟諸位說並不是金色的。那爲什麼要用金色來做比喻?金色是比喻,是表法的。諸位要曉得,五金裏面只有金不變,不管在什麼場合當中,它的顔色不變。像銀,銀氧化會變成黑色。我們用銀器用得很多,一個月(至少是一個月)一定要把銀器重新擦一擦,它才會亮,否則的話,慢慢就變黑了。只有金不變,所以金在五金裏頭最貴重,就這個道理。
你就想到佛身真金色,就是佛的身體永恒不變,這就是真金色,取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讀佛經決定要懂得經裏面表法的意思,你才真正開智慧,才真正得受用。說明佛的身相永恒不變,這個道理我們懂得,爲什麼?大乘教裏面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身體爲什麼會變,會變得衰老,體質有變化?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佛沒有。佛沒有執著,佛沒有分別,佛沒有妄想,無論在順境、逆境,他都能不起心、不動念,那這樣他的身體就可以永恒保持,不會起變化,不會衰老,不會生病。這就用真金色來代表,取這個意思。
「一身之上,色各不同」。這我們很容易理解,四種不同的佛不一樣,一層比一層殊勝,那是什麼?修行功夫不相同。藏教佛的清淨,我們六道衆生比不上;通教佛的清淨,那藏教佛比不上;別教佛的清淨,那是通教佛比不上;圓教佛的清淨,那別教也比不上。在《華嚴經》裏面,別教佛只相當于圓教二行位的菩薩,你就曉得二行上面,除了自分就是二行,他上面還有八個位次,行位上面是回向,回向上面是十地,這就二十八個位次,再加上等覺二十九個位次。別教佛跟圓教佛相差二十九個位次,那個相好光明當然不相同。
「華藏世界,莊嚴萬異」。這個萬異,異是不同,千差萬別;萬是個形容詞,不是數字,不止一萬,無量無邊不一樣。這是講法相,法相是無量無邊。「總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無量功德故」。這是我們在大乘教裏面念得很多,自性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的相好。這無量裏面包括一真法界,包括諸佛剎土,也包括十法界,包括叁途六道。下面這是給我們說明,「有隨行報得莊嚴者」,他舉例子說,「如如來身,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我們一般在大乘教裏面常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諸佛如來這四個字。時間到了,我都忘掉了,好,這幾句我們下一個鍾點再接著講。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長者《論》文裏面,「有隨行報得莊嚴者,如如來身,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是法身智體自具故」。我們先看這段文,這段文裏面的意思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心應量。要知道法身菩薩就沒有身相,確確實實如《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在佛法裏面講心法、色法,它都不是。心法、色法都是從法性裏面變現出來的,法性就是法身,所以沒有相,能現一切相。
相是怎麼現的?隨心應量,「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太多太多,每個衆生心想都不相同,所以佛菩薩現的相就不一樣。《普門品》裏面說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這是憑什麼?憑衆生的心想,衆生心裏想佛菩薩是什麼一個形相,佛菩薩就現那個形相,不可思議!佛菩薩有沒有心去現相?沒有。這個我們現在明白了,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就說明這樁事情。我們以善心對這杯水,或者起個惡念對這杯水,這杯水現的相不一樣。它是不是有心?它沒有心,那就是感應,衆生有感它就有應,那是什麼?那是法性。法性裏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能夠與九法界衆生感應道交,這才現相;衆生沒有感,它不現相,它沒有相。佛經裏面形容法性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什麼都沒有。在中國道家把它稱之爲「太極」,用什麼來表示?畫一個圓來表示,圓是代表什麼?圓滿,不是真的有一個圓相,不是的,大圓滿。
無相能現一切相,法性在哪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它變現的。那爲什麼不能變現像佛菩薩一樣的這樣的好相?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爲什麼變不出來?不是變不出來,不是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嗎?法性是真佛,你看看大經上常講「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法性變的?離了法性,哪有法?法性好比是金,現相好比是器,同是一個金,現種種不同的相。所現的相,這是衆生的念(意念),隨衆生心想而現相。這個道理實在說並不難懂,我們心地清淨、…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九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